APP下载

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6-03-04杨嘉懿李家祥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300387

理论月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

□杨嘉懿,李家祥(.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300387 )



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杨嘉懿1,李家祥2
(1.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300387 )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对主动把握、积极适应和科学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要意义。要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常态的内在规律,为“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通过创新激活经济的新增长点,借助协调平衡经济稳定发展,依仗绿色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凭借开放形成经济新的联动,依托共享保障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6.04.019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和国家把握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辩证地分析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所做出的科学判断,把握、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与新常态有着内在联系。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策略。“五大发展理念”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思路和方向的集中体现,通过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新常态,因势利导,驾驭、引领经济新常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五大发展理念”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来把握新常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经济新常态需要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关系的实践。“五大发展理念”是面对和要解决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发展问题提出来的,其会促进国民经济由大到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生产力角度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新常态下,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构不断改进和更新,进而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把握经济新常态,就是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运用客观经济规律来全面推进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系统改革。要利用创新来引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中“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因素理解的延伸;要促进经济的协调和开放发展,形成新的发展结构,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中“社会结合”作用观点的阐释;要推动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发展的新格局,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过程中“自然条件”作用观点的拓展。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2]同时只有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看做历史过程。”[3]“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把握新常态下“生产力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破解了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方面的制度体系更为成熟定型,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根本保障。在新常态下,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性,主动调整生产关系,构建经济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促使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

2 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握发展的新特征,完善发展理念,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推进新常态下经济的新一轮跨越发展。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要先立足新常态,辩证地看待新常态。新常态是“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对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进行科学判断,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不断适应新常态,也是“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新常态的探索过程。

第一,“五大发展理念”赋予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发展要更科学,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要依靠产业化创新,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活动,从而不断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这就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4]要培育发展的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进而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第二,“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破解难题的路径对策。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仍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旧突出,要有效破解经济发展的难题,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处理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的空间。[5]新常态下整体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需要各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资本、劳动力等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展开,这就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

第三,“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应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常态应有之义;同时,经济发展也应是可持续的,因其是常态的,那就不能短暂,应持续较长时间,进而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但是,进入新常态之前,我国长期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已然超负荷。在新常态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坚持绿色发展,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发挥循环发展的引领作用,这样才能提质增效。

第四,“五大发展理念”阐释了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常态下,出口和消费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出口对经济增长及工业化进程发挥了较大的拉动作用,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成功转型的基础。因此,要坚持开放发展,推进双向开放,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推进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第五,“五大发展理念”揭示了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新常态下,经济格局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居民收入差距将会有所改变。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意味着收入速度下降,同时,不同收入阶层与群体之间收入分配格局也会发生新的变化。而收入下降的过程中,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坚持共享发展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保障基本民生,缩小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3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要融入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把引领经济新常态与破解发展难题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实践指南和科学路径,只有落实经济新常态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才能确保我国发展航船破浪前进。

3.1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要依靠新动力。从要素投入角度来看,旧的经济增长是依靠资本、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大规模粗放式投入来拉动,而新的增长动力是靠资本、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高效集约使用。由此看出,创新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在于创新。坚持创新发展,要明确创新的方向,统筹创新资源,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利用创新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适应新常态下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我国由创新资源大国转变为创新能力强国。一是要依靠市场来优化配置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形成有效激励创新的体制架构,全面激发市场、政府和个人的活力,进一步加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合力和动力。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发挥“双引擎”的作用,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形成“市场主体创新”,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快发展动力转换。要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投资,创新融资方式,支撑创新创业发展,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要发挥以消费为主、出口为辅的共同拉动作用,逐步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消费结构,确保服务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积极培育以技术为核心的对外经济优势,改变出口贸易结构,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二是要积极拓展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经济“四维空间”,从多个层面培育发展新动力,同时充分利用新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双向有效的促进。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就要从全局角度统筹各区域的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逐步形成纵横向的经济轴带,促使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变化,利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资本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等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目标;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就要促进产业发展的平衡化、高端化和信息化,着力提升各个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大力支持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空间,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拓展网络经济发展空间,推进“互联网+”计划的实施,实现互联网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支持基于互联网下的创新发展。三是要全面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把创新落实到培育经济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业活动,加强科技和经济的有机融合,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生产力对接,激活经济的新增长。

3.2协调发展形成经济格局的新平衡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呈良好态势,区域经济相对差距缩小,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要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就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保持区域空间开发的相对均衡,协调经济密度过高或过低地区,构建符合经济新常态要求的区域管理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促进经济落后地区摆脱边缘化。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的均衡,同时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人民福祉。一是要从全局角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使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的有机融合,推进经济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拓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形成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平衡格局。二是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维持城镇化率年均增速为1%的水平,把城乡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促进“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持续地激发新的发展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体制,促使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3.3绿色发展构筑经济发展的新环境

现阶段,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积累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资源与环境方面付出了一定的代价。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8%,如扣除这些损失,实际经济增长仅有5%左右。近年来严重的雾霾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说明了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新常态下要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对资源需求会继续增加,自然环境也必然面临更大的挑战,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努力构筑发展的新环境,遵循人与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推动低碳循环发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着力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的绿色永续发展。一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要遵循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有序有度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的生态安全格局,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摆脱经济增长对重工业化的依赖,形成绿色发展的新常态。二是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实施循环发展的引领计划,加快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6]构建低碳循环发展的技术体系,利用先进技术与设备减少污染产生,逐步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三是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要充分挖掘生产要素的循环利用潜能,合理利用和集约使用水、电、土地等资源,走节能、高效的发展之路。

3.4开放发展打通经济联动的新路径

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及影响力的变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对世界经济格局有深刻地认识、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进一步扩大全方位的对位开放,深化与各个国家的合作和交流,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形成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新秩序。要坚持开放发展,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一是要完善对外开放布局,加快双向开放的步伐,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市场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对外开放基地,形成外向型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对外贸易,提高服务业贸易的比重,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注重引资、引技和引智并举,推动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二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坚持互通互联原则,推进能源资源合作,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盘活国内生产要素,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三是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与贸易的持续增长,会进一步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全球经济治理格局更为复杂。这就要积极协调国际宏观经济的运行,努力促成公平、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形成,为确保全球经济平衡、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增长做出贡献,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3.5共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目标

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是实现以共同富裕为基础的增长,实现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聚集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更为突出,贫富差距较大、利益格局固化等因素所引发的社会利益冲突更为明显。新常态下经济格局的变化导致了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拥有技术和资本的群体人员收入与普通劳动者收入差距会继续扩大。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收入增长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个阶段的收入差距扩大必然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会危及经济的后续发展。如果说缩小收入差距是确保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前提条件。但新常态下,收入差距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迹象,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面临严峻的挑战,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能够托底社会群体的机制。所以,要抓住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人民福祉,实现由国强民富和共同富裕,促使居民财富收入分配更为公平合理,保障基本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一是要缩小收入差距,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推行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借助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通过税收制度调节过高收入,并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二是要建立公平、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以托底机制为重点,增强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能力,构建支撑新常态的安全网,进一步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深化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确保能从容地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4.

[3]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4]高建昆,程恩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九大举措[J].经济纵横,2015,359(10):17-22.

[5]任理宣.关于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N].人民日报,2015-11-04.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责任编辑许巍

作者简介:杨嘉懿(1985-),女,河北秦皇岛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家祥(1951-),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ZDWT150102)。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6)04-0103-04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