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特征

2016-03-04贾绘泽

理论月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具体化战略布局全面性

□贾绘泽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特征

□贾绘泽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固有特征,也有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条件下呈现出的新特征,即具有全面性、问题性、具体化、定型化等新特征。这些新特征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分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特征,对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内涵和要求以及历史地位大有裨益。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理政新思维;全面性;具体化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6.04.00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抓手。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固有特征,也有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条件下呈现出的新特征。这些新特征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矛盾和复杂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1 全面性

全面性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鲜明、最突出的特征。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形成看,“四个全面”的每个具体内容大都已蕴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深化改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强调的主题;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重要原则。然而,“四个全面”的系统提出具有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崭新的理论高度,构成治国理政的新的战略布局和新思路,最突出地就体现在全面性上。

第一,“四个全面”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反映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向;全面深化改革是关键性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强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构成了“战略目标——强大动力——法治保障——政治保证”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结构和系统,任何一个“全面”的滞后都会制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推进。虽然“四个全面”中的每个“全面”都侧重某一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但每个“全面”也包含诸多方面、层次和要素,它们之间也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构成有机统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每个“全面”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推进效果要远优于每个“全面”推进效果的简单相加。

第二,“四个全面”在战略上对“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地在几个领域进行改革和发展,而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战略布局,它要求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碎片化和短板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也就是不仅要解决社会生产力问题,而且要解决生产关系问题,不仅要解决经济基础问题,而且要解决上层建筑问题,力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四个全面”对“全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且在经济发展方式、民主政治建设、群众创造性发挥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系统的改革,是全面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协同配合;全面依法治国,不仅要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而且要形成高效的法治运行机制,包括法治监督、法治保障等;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指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反腐倡廉和制度等各个方面,而且把治党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考察和认识,把治党和治国理政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

第三,“四个全面”使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得到深化和拓展,并强调总体性效果。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解决了长期遗留的僵化的体制机制问题,激发了社会活力,但也产生了诸多新的深层次问题,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也就是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重要背景和要求,这就决定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不同于以往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推进“四个全面”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因此,要勇于冲破陈旧的思想观念,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进“四个全面”要注重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系统推进,产生总体性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指出:“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1]如果各领域改革和改进不配套、不协调,全面深化改革就不能顺利推进,即使勉强推进,也不会取得预期效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呈现出的全面性特征并不是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求始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因为“四个全面”中的每个“全面”在整个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即使就每个“全面”而言,也存在重点推进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分清主次,既要讲两点论,也要讲重点论,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2 问题性

问题性,即问题导向性。1842年5月,马克思在《集权问题》一文中深刻地阐述了抓住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他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能否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时代和实践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推进理论和实践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中获得创新和发展。

毛泽东在中国特殊国情背景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总书记在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重大挫折的环境下,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捍卫和发展了社会主义。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吸取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同样呈现出强烈的问题导向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素质,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理论对现实的要求和现实对这种理论的满足和回答仍存在巨大差距,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中国共产党面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之重、矛盾之多、风险之大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做了具体概括。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改革由问题倒逼,又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同时理论也在改革深化和问题解决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对各个领域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做了战略部署,旨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推进了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多次强调从严治党。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又将从严治党,提高到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党的建设进入新常态。2015年8月,中央颁布实施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10月又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对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面对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和现实问题,体现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性、核心性问题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治国理政新思路,是对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回答,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理论。

3 具体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泛泛的论述,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推演,更不是漂亮的口号和语言的堆积,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解决当前现实矛盾和复杂问题的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战略抓手,具有鲜明的具体化特征。

第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根据实践发展和时代变化,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又兼顾世界潮流和发展趋势,对新的形势下中国如何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科学的设计和回答,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视野,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一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蓝图设计,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创新理论。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战略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作为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是被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了的正确论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3]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行斗争,要通过哪些斗争来拓宽道路、丰富理论和完善制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中国实际,考虑长远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丰富和完善提供了战略抓手。所谓战略抓手,就是拓宽道路、丰富理论和完善制度的重点工作、重要途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统领和总纲。战略抓手的确立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也避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迷失方向和不知所措的严重问题。

第三,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以及任务指向性。1993年邓小平在同邓恳的谈话中就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针对发展起来以后出现改革缺位、错位、短板等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它更强调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任务指向性。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亟需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新的表述。“四个全面”不仅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矛盾运动规律,而且深入揭示了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思路和方法,深化和调整了对以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四个全面”作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不仅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发展和变化,更重要的是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化特征是相对的,从哲学意义上看,它还蕴涵着丰富的具有普遍真理的深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如,辩证分析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

4 定型化

所谓定型化主要是指制度体制的定型化,就是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的、管用的制度体系或模式。这种定型化的制度一旦形成,就会呈现出几个显著特征和功能:一是制度体系较系统和完备,能够为社会健康运行提供重要保障;二是制度体系较为稳定和协调,不会有大的起伏和突变;三是制度体系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形成“新陈代谢”;四是各个领域的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出规范和制约作用;五是能够在各个领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旨在实现制度的定型化。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5]经过三十年多年改革开放,我国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制度定型上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体制机制的短板、滞后,严重制约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影响社会进步和发展。因此,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在各个领域尤其是重要领域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在各个领域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6]从这个意义上讲,“四个全面”是旨在推动制度定型化、成熟化的战略部署。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制度定型化指明了方向和基本思路。三十多年前邓小平提出制度定型化的设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制度定型化的目标和任务。那么如何实现制度定型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制度定型化的基本方向和思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制度定型化的价值目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能否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过程中的制度定型,直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如期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是制度定型化的根本动力和途径。打破各种制度体制障碍和禁锢的根本方法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要实现国家治理活动的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也就是实体和程序的全面制度化,而且其本身就深刻蕴涵和直指向制度定型,同时也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制度定型。全面从严治党是制度定型化的重要保证。“政党嵌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发展的真实写照和核心结构。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升级和定型提供保证。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制度定型化理清了发展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三,制度定型化首先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定型化,从而带动其他领域的制度定型化。如前所述,“全面性”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全面性”不是要求满地开花,而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现实,遵循制度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注重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定型,因为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甚至决定着其他各个领域体制改革的进程。当前主要是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只有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才能带动其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从而推进整个制度成熟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开放的、动态的,制度定型化不是制度的僵滞,也不是制度的完美无缺,而是实现制度在发展中定型,在定型中发展的统一,实现制度在发展中能自觉地形成新陈代谢、自我优化的良好态势,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呈现出的四个新特征,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治国理政中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治国理政中的具体运用。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特征对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内涵和要求,正确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5,105-1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3.

[3][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514.

[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责任编辑刘宏兰

作者简介:贾绘泽(1977-),男,山西襄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KS014)。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6)04-0019-04

猜你喜欢

具体化战略布局全面性
游戏治疗在全面性发育迟缓儿童语言康复中的应用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对教学的作用
浅析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运用
关于高中数学学科案例教学法的探讨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与中国梦的关系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无论虚实题 均当具体写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