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基础、障碍和路径

2016-03-04于光胜

理论月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认同东南亚

□于光胜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构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基础、障碍和路径

□于光胜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增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建设日益提上日程。东南亚国家自然一体化的地缘关系、共汉文化渊源、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与合作互信的安全愿望,为该地区安全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在东南亚地区,还面临着复杂的领土争端、经济主导权之争、美国插手东南亚事务等诸多障碍。为加快安全共同体建设,东南亚国家应努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儒家文化在构建集体认同中的作用,努力完善多边安全机制,推动东南亚朝安全共同体方向迈进。

[关键词]东南亚;安全共同体;认同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6.03.030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东南亚国家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安全语境下“零和博弈”的关系态势,东南亚国家呼吁构建安全共同体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构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决不能凭一时的激情和愿望,必须认清构建这一共同体的障碍和基础,并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推动东南亚朝安全共同体方向迈进。

1 安全共同体的特征

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安全共同体概念最早由理查德·瓦根伦(Richard W. Van Wagenen)提出,[1]卡尔·多伊奇(Karl W. Deutsch)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把安全共同体定义为一种诸国家组成的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有一种真切的保证,即共同体成员之间不会兵戎相见,而是以其他方式解决成员之间的争端”。[2]安全共同体可以分为“混合”(amalgamated)和“多元”(pluralistic)两种类型。混合型共同体是指两个或更多独立单位,通过某种形式的政治联合,正式合并为更大的单位,合并后的单位存在一个某种形式的共同政府。实行联邦制的美国就是合并型的例子。多元型共同体是指成员单位拥有主权和独立性的共同体。欧盟是该类型安全共同体最主要的范例。由于混合型安全共同体的目标过于远大,且多元安全共同体更容易实现和维持,所以目前国际关系语境中的安全共同体一般是指多元型安全共同体。

根据多伊奇、阿查亚等学者的分析,安全共同体具备如下特征:(1)安全共同体内部没有战争。在共同体内部,和平是国际关系的常态,因而安全共同体又称为“和平或非战共同体”。(2)安全共同体没有针对其他成员国的有组织的战争准备。共同体内部尽管存在利益差异和冲突,但是成员单位倾向于选择协商或谈判方式解决分歧。(3)安全共同体内部没有军备竞赛。由于成员间互相理解与信任,因而预期伙伴成员的战争被认为是非法的,所以即使个别成员偶尔增加国防支出,其他成员也不认为构成威胁,军备竞赛得以避免。

正确把握安全共同体的特征和研究框架,需要把它和其他多边安全合作形式区分开来。一方面,安全共同体不同于国际机制。尽管安全共同体内部存在安全机制,但是国际机制意味着团体中的每个成员可能相信处于一种不良状态中,但是对于其他成员是否持有相同看法不能确定;而安全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清醒地认识战争的不良性。另一方面,安全共同体也不同于集体安全。集体安全体往往建立在一种物质力量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集团内部惩罚任何入侵行为的威胁制止战争;与集体安全不同,安全共同体建立在不使用武力的共同规范基础上,它不是一味强调对侵略行为的惩罚,而是提供和平解决争端的方法。[3]根据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随着区域合作的加强,安全复合体将由消极末端“冲突形态”,经由“安全机制”向其积极末端“安全共同体”演变。目前,东南亚已经从冲突形态转变为安全机制,[4]并已具备安全共同体的某些特征,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东南亚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

2 构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近年来,东南亚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其得天独厚的地缘关系、共汉文化渊源、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合作互信的安全愿望等,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1自然一体化的地缘关系

地理因素对于区域国家经济合作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般而言,地理位置越相近,地域观念就越强烈,就越容易促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因为一般来说,如果某个国家与周边国家有着较为密切的政治、经贸和安全联系,就越容易取得可认同的历史或地域观念,进而有相对紧密的区域经济组织的产生。在地理位置方面,东南亚地区三面环海,西部是印度洋,东部是太平洋,南部与澳大利亚隔海相望,北面是中国的云贵高原,使东南亚与其他区域自然割裂开来,其他势力难以侵入。在交通运输方面,东南亚地区地势平坦、河道密集,公路、内河、铁路、航空运输等交通便利。另外,东南亚地区濒临浩瀚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海运交通也极为发达。便利的交通条件,让彼此间的沟通与合作更加便捷。在自然资源方面,不仅农业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丰富,而且石油、煤、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且开采价值高,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资源条件。自然一体化的地缘关系,不仅使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交往源远流长,而且为安全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自然基础。

2.2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全球化趋势和应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扩张,东南亚各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东盟成员国的数量不断增加。1967年东盟刚成立时只有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5个成员国,从1984年开始,文莱、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等5个国家先后加入。另外,东帝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提出了入盟申请。另一方面,东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在199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签署后,成员国就关税减让、投资自由化、开放服务原则等问题达成了共识。2003年7月,第九次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类似欧盟的《东盟共同体宣言》,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包括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为将东盟一体化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东盟领导人在2007年签署了《东盟宪章》,对东盟未来发展的地位、目标、原则以及框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使东盟的发展规划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2012年11月,东盟10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将2015年12月31日设定为建立东盟共同体的最后期限。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相适应,近年来,东盟区内贸易和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以2010年为例,东盟区内贸易额达到5 19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1.2%,成员国间的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更快,较2009年增长132%。[5]由此可见,东盟国家的经济依存度有了很大提升。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使东南亚国家在处理地区关系时更加理性,尽量避免冲突给互利的经济关系带来伤害,这客观上有利于东南亚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而为安全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3共汉文化渊源

汉字和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东南亚国家间的交往作出了突出贡献。自汉代以来,汉字以中国为中心向东、南、北三面传播,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与汉字、汉学相关的律令制度、生活方式等借助汉字媒介,被广泛传播到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用文字联结了中国与周边的文化。鉴于汉字在东南亚地区的广泛使用,由汉字所承载的事物的深层意义,也随汉字而渗进东南亚各国的民族精神中,因而在近代以前,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打上了深刻的汉文化印记。尽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和西方文明进入东南亚地区,汉文化的影响日渐削弱,但是直至今日,汉文化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仍有较大影响。一方面,东南亚毗邻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华侨华人的主要聚居地区,大约有2 452万华侨华人长期生活在东南亚各国,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量的70%以上,[6]他们的语言及生活方式不可能完全脱离汉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鉴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重视中文教育,使汉语成为东南亚国家的“第二外语”。作为思维的工具,汉字和汉语不可避免地要对思维过程产生影响,这对于形成东南亚文化价值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见,共汉文化渊源是构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的文化基础。

2.4合作互信的安全愿望

自近代以来,东南亚地区不仅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且区域内部的战争和冲突也频频发生,仅大国参与的战争就有鸦片战争、美越战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等。战争的灾难使东南亚国家的人民更加渴望政治互信,向往世界和平。不仅如此,如果没有和平稳定的区域环境,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不能满足人们对改善民生的愿望。在上述安全愿望的推动下,东南亚国家进行了积极磋商,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东南亚安全机制已经建立,主要包括东南亚内部的地区安全机制(如东盟首脑会议)、区域外国家参加的安全机制(如东盟“10+3”会议、东盟地区论坛)等类型。尽管东南亚安全机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它对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确实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1978年柬埔寨危机爆发后,东盟积极与美国、中国、欧共体等国家和区域组织合作,为危机的解决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构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的过程中,合作互信的安全愿望将使相关国家保持充分的克制,力求通过非暴力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分歧。

3 构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的障碍

东南亚地区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域内各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然而在该地区,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构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还面临如下重要障碍。

3.1复杂的领土纠纷

领土争端是引发东南亚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确切地说,“自从欧洲人到达以后,边界争端一直成为东南亚政治中的重要问题”。[7]在东南亚地区,几乎所有国家间都存在领土或领海纠纷,这些纠纷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东南亚内部的边界纠纷。该类型又可分为两种子类型,即领土边界纠纷和海上岛屿、海域以及大陆架归属纠纷。前者比较明显地体现在柬埔寨和泰国围绕柏威夏寺归属的纠纷、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菲律宾围绕利吉丹和西巴丹岛的主权纠纷、柬埔寨与越南围绕阁骨岛的主权归属纠纷、文莱与马拉西亚围绕林梦地区的领土纠纷等;后者主要体现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围绕安巴拉特海域的划界纠纷、柬埔寨与越南、泰国围绕泰国湾海域划界纠纷、新加坡与马拉西亚围绕白礁岛的归属纠纷、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围绕塞拉贝斯海域的划界纠纷等。其二是东南亚国家与区域外国家的边界纠纷。这类纠纷主要包括中国同越南间的边界和海域纠纷、中国同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的领海纠纷等。领土纠纷的存在,既是各国“紧张、怀疑和误解的源泉”,也为区域冲突提供了“沃土”。[8]近年来,为应对复杂的领土或领海争端,东南亚国家竞相增加军费开支,购买先进武器,并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这说明东南亚国家还没有完全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冲突的想法。而这与安全共同体的特征是相悖的,因为合格的安全共同体“不仅意味着没有战争,而且也意味着没有大规模有组织的战争准备。”[9]

3.2地区经济主导权的争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普遍看好东南亚的未来前景。占有地缘优势的日本、中国和美国更是积极参与到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来。但是在东南亚经济主导权问题上,域外大国之间以及东南亚国家之间分歧很大。从域外大国的视角来看,日本要实现“脱欧入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谋求东亚经济的主导权,必要时拉域外国家进来以巩固其盟主地位,所以在东亚发展模式上主张“10+ 6”模式①“10+6”模式是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个国家的合作模式。;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支持东盟掌握主导权,但是不同意接受日本的领导,在东亚发展模式上主张“10+3”模式②“10+3”模式是指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与韩国3个国家的合作模式。;美国也积极扩大在东亚的影响力,积极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进程,并拉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参与。作为世界经济总量排前三位的大国,它们的态度对东南亚未来走势影响很大。再从东南亚国家的视角来看,由于成员国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差别不是很大,因此缺少一个核心国家发挥作用。比较而言,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总量最大,又是东南亚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认为盟主地位非其莫属,一向以盟主自居,但是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事务令其自顾不暇;作为新型工业化国家,新加坡在东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且一直为谋求东盟最大发言权而努力,但是鉴于其与西方国家关系密切,号召力不强;马来西亚对东盟领导权也很关注,对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耿耿于怀。域外大国和东南亚国家对经济主导权的争夺,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各国关系的摩擦,从而影响安全共同体的构建。

3.3显而易见的文化差异性

东南亚国家基本上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居住地域和生活方式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由于处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等四大文化圈在该地区并存且相互交织,使东南亚文化的差异性特别明显。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大约有87%的国民信仰伊斯兰教,却不是穆斯林国家,其政治制度和法律体制打上了深刻的西方印记;菲律宾是以基督教为主的国家,其中天主教徒最多,数量占国民的80%以上,故有“亚洲唯一天主教国家”之称;新加坡是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国度,国民中华人占76.2%,他们普遍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但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政体形式是来自西方的议会制共和制,官方语言是英语;越南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与中国同属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受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不少人叫嚣“中国威胁论”。这种文化差异性在其他东南亚国家均有鲜明表现。对此,美国亚洲问题专家罗伯特·斯卡拉皮诺曾指出:“世界上很少有别的地区能比东南亚地区更鲜明地说明在千差万别之中求得一致所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各个种族的代表性的特点、文化类型、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纷繁杂陈,其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几乎囊括人类所见识过的全部类型。”[10]不仅如此,长达半个世纪的东西方冷战所形成的冷战思维对地区各国关系仍产生着影响。因此,要在东南亚形成一种广泛认同的文化,尚须多待时日。

3.4美国插手东南亚事务

虽然不是东南亚国家,但是鉴于东南亚地区的突出战略地位,美国一直利用其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对相关国家施加影响。美国势力的介入,使东南亚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冷战初期,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需要,美国与菲律宾签署了结盟性质的“共同防御”条约,并与泰国、新加坡建立了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冷战结束后,为维护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美国视“新兴大国的崛起”为主要挑战。而在东亚地区,中国正在迅速崛起,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以及东南亚国家间的领土或领海争议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消除,是“最容易出现上述挑战”的少数地区之一。为防患于未然,美国将强化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的同盟关系作为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奥巴马政府加大了推动战略重心东移的力度。翌年7月,国务卿希拉里在签署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文件后指出,美国已重返东南亚地区,并将强化在该地区的存在。近年来,美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频繁地举行联合演习,并支持菲律宾等国主张在东盟框架内为解决争端,增加了东南亚地区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加剧了东南亚国家间的分歧。总之,美国对东南亚事务的介入,加大了构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的难度。

4 构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的路径

4.1努力推进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安全共同体是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产物,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易和互动,能够保证秩序与关系的和平调整与变革。[11]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各成员国应该努力加强经济联系,尽快建立共同市场,以此增强各国民众对该地区共同体的认同,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调,制定相近的外交政策,为实现政治一体化创造条件。从自由贸易区进程启动以来,东南亚区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数额不断攀升,并超过域外贸易发展的速度,但是同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较,区域内贸易的比重仍然较低。前两者分别为60%和50%,而东南亚仅为30%左右。另一方面,鉴于东南亚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相似,产业结构雷同,使不少国家在发展贸易时仍将域外国家作为主要贸易伙伴,这使经济一体化“功能外溢”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如新加坡的人均GDP为49 271美元,而缅甸仅为832美元,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无助于一体化共识的达成。由此可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推动经济一体化是建设东南亚共同体的当务之急。东南亚国家应该努力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缩小内部发展差距,实现东南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东南亚经济共同体早日建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安全共同体。

4.2充分发挥儒家文化在构建东南亚集体认同中的作用

中国是历史上东亚秩序的缔造者,中国传统文化对整个东南亚地区产生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文化为过去传统朝贡体系的构建以及今天增进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认同发挥着重要作用。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核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仁”,即爱人,主张用友善态度对待别人。(2)“礼”。礼是调整人际关系的重要行为规范,所有人都应该认真遵守。(3)“中庸”,即寻求边际平衡,从而使事物保持旧质的稳定。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加坡,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在这里都很活跃,信教人数较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越南,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曾经努力提倡儒学,使其成为统治阶级后期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巨大作用;在马来西亚,儒家文化关于“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等思想对解决国内社会混乱等问题起到了显著作用。直至今天,东南亚国家的人们依旧保留大体相同或相近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这无疑是东南亚区域内增加凝聚力和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弘扬儒家文化,明显有助于东南亚达成对一种价值体系的认同乃至心灵上的皈依感,从而使东南亚区域意识“成为一种与历史传统展开的、指向一致的、具有文化深层和共同心理素质基础的地域观念”。[12]我们不奢望儒家文化能够在未来东南亚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我们可以肯定,随着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儒家文化一定能够在东南亚安全共同体构建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促进作用。

4.3努力完善东南亚地区的多边安全机制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际制度是影响国际体系发展的独立变量,只有以国际制度为核心构建国际体系,才能真正保证世界的和平与有序。[13]鉴于国际制度的重要作用,在构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时,要努力完善该地区的多边安全机制。目前,经过东南亚国家的共同努力,多边安全机制在该地区已经初步建立,为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美国、中国和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且上述三国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利害冲突,所以东南亚域外安全结构是一种大国冲突型安全结构。在较长的时期内,上述三国间的力量对比将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加强东南亚国家与上述三国间的合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目前,摆在东南亚国家面前比较紧迫的工作是尽快放弃“遏制中国”的冷战思维。长期以来,东南亚奉行的是一条“大国均衡”道路,即在美国和中国间寻求平衡,并始终在外交上掌握主动权。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某些东南亚国家的担忧,有些国家既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又希望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这加剧了东南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尽管东南亚国家已设立东盟“10+ 3”会议模式和东盟“10+1”模式,但是由于冷战思维作祟,东盟利用大国矛盾谋取利益的做法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只有尽快完善包括中美日大国在内的多边安全机制,努力消弭大国间的分歧,才能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制度保证。持乐观态度。只要所有成员国加强合作,积极培育安全共同体发展的有利条件,这一目标终将变为现实。

5 结语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东南亚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出于共同利益的考量,东南亚国家正在改变博弈中的短视行为,采取合作态度以获取长期收益。目前看来,尽管现实障碍还有不少,未来发展也存在不确定因素,但是有利于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因素也在增加,我们有理由对东南亚安全共同体的构建

参考文献:

[1]Richard W. Van Wagenen. Research in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ield: Some Notes on a Possible Focus[M].Princeton: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rld Political Institution,1952,P10-11.

[2]Karl W. Deutsch and Sidney A. Burrell,et 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P5-6..

[3][9][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M].王正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5-29,192.

[4][英]巴里·布赞,[丹]奥利·维夫.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M].潘忠岐,孙霞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62.

[5]刘鸣.建立东盟共同体为时尚早[N].东方早报,2012-11-20.

[6]陈永,游筱群.东盟国家华侨华人经济发展新特点[J].侨务工作研究,2004,(1):28.

[7]郑一省.东盟国家间领土边界争端的成因及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5,(2):29.

[8]Desmond Ball. Arms and Affluence Military Acquisition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J].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8,issue 3,winter 1993/94,P88-89.

[10][美]罗伯特·斯卡拉皮诺.亚洲及其前途[M].辛耀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8.

[11]王学玉.通过地区一体化实现安全共同体:一个分析的框架[J].欧洲研究,2003,(5):18.

[12]宋成有,汤重南.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96.

[13]潘忠岐.世界秩序:结构、机制与模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76.

责任编辑朱文婷

作者简介:于光胜(1970—),男,山东昌乐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副教授。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3CGJJ01)。

[中图分类号]D8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6)03-0168-05

猜你喜欢

认同东南亚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战后初期的泰国与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认同”视角下辅导员心理辅导谈话技巧研究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