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礼貌言语转换机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04林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林明

(福建江夏学院,福州350108)



不礼貌言语转换机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林明

(福建江夏学院,福州350108)

摘要:从Helen Spencer-Oatey的和谐管理模式这一动态理论视角出发,考察说话者基于对言语互动中的交际需求、面子的敏感性和行为期待的动态评价,对言语形式在礼貌程度上进行转换,从而获知不礼貌言语的转换机制。这一言语转换机制应用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的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直觉产生的言语转换为意义相等但更为礼貌的形式,顺利地完成日常交际活动。

关键词:不礼貌言语;转换机制;大学英语教学;和谐管理模式

一、引言

不礼貌言语是语用学中亟待研究的领域。语用学家Culpeper提出不礼貌是人们对特定语境中的具体言语行为所持的消极态度[1]。Leech认为,将不礼貌进行理论化的最佳方法是基于礼貌理论,因为不礼貌是与礼貌紧密联系的一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截然相反的现象[2]。

著名的礼貌语言研究专家Brown和Levinson在其经典著作《礼貌:语言使用中的共性》中将礼貌与不礼貌的区分聚焦在Goffman所提出的面子(face)上,并将面子定义为“每个互动参与者想要为自己争取的、在公众场合中的自我形象”[3]。他们将每个人都有的面子区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前者指的是个体的需求得到赏识或者认可的愿望。后者指的是行动的自由以及在行为上不被强迫的自由[4]。为了能够使得这一言语互动向着交际目的推进,每位互动参与者都需要维护面子。而将面子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对于每个互动参与者都有利。因此,礼貌策略可区分为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前者表现为维护或者强化受话者(听话人)的积极面子,后者表现为避免侵犯受话者的行动自由和行为不被干涉的自由。因此,说话者在公然实施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的时候,可以通过两种言语补偿行为对其进行缓和:(1)选择旨在强化受话者积极面子的策略;(2)选择能够减少对于受话者行动自由的干涉的策略。

侯国金在《间接言语的礼貌功能质疑》中,阐述了试图通过间接言语劝说对方轻声关门的事例。

(a)Shut your door softly.

(b)Please don’t shut your door so loudly.

(c)Usethedoor-nobasyoucloseyourdoorplease.[5]

作者在构建了(a)句之后,觉得(b)句更为间接,就换用后者。然后又发觉(c)句比(b)句更为间接,更为礼貌,就换用了(c)句。在作者所构建的八个句子中,后一句相对于前一句而言,在表达方式上更为间接,对于受话者的行为干涉更少,更加维护了受话者的消极面子,因此更为礼貌。这是一个典型的说话者对于不礼貌言语的转换过程。目前,国内外对于不礼貌言语向礼貌言语转换的过程的分析很少,而对于这一过程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和谐管理模式视角下的不礼貌言语转换机制

Helen Spencer-Oatey提出了和谐管理模式,和谐指的是人际关系的相对的融洽与和睦,而和谐管理意指参与者对于言语互动中的人际关系的管理[6-7]。

在互动交际的过程中,参与者就交往的和谐是被增强、还是被保持或者破坏进行动态的判断。这些判断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对以下三个和谐感知要素的估量:互动需要、面子的敏感性和行为的期待。

与此相对应有以下三种现象:

(1)当说话者怀有特定的互动需求,他们就对这些需求是正在被实现,还是受到阻碍,还是毫无进展做出动态的判断。

(2)与此相似,如果说话者关注互动中的人际关系,那么,他们就自己是否获得面子,还是保持了面子,还是丧失面子或者是威胁面子做出动态的判断。

(3)与此同时,说话者对于正在发生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有着预期的反应,并将其理解为是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或者(当预期的行为已经实现之时)甚至忽视它。

以上动态评价或者判断通常会引起显著的情绪反应,而这一情绪反应又能够反过来对人们所感知的话语的和谐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于有效的和谐管理模式,说话者不仅需要对自身的情况和反应做出估计或判断,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受话者的面子情况、需求情况和其互动期望是否得以实现。因此,说话者需要在满足自身需求和受话者的需求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当说话者做出关于自身和受话者的动态估计之时,随着言语的互动的进行,说话者也需同步地决定如何以言语或者非言语的手段来管控言语互动本身。

在言语转换过程中,最为直观的变量是面子的得失和言语行为的预期,而这两个维度决定着互动需求的实现。因此,我们发现,Helen Spencer-Oatey的和谐管理模式中的这三个变量并非是并列关系,面子的得失和说话者的言语形式是否满足受话者的预期是互动需求是否得以满足的前因。这就决定了判断言语形式是否需要转换的路径:首先观察言语形式是否维持双方的面子(尤其是受话者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以及是否符合受话者(基于双方语用距离的)对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期待。如果这两个因素都是肯定的,那么这一言语形式促进互动需求的实现,无需对言语形式在礼貌程度上进行变换。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言语形式减损受话者的面子,那么这一形式就不符合受话者对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期待,也不利于互动需求的实现,因此需要对这一不礼貌言语进行形式转换。

因此,言语形式是否向更为礼貌的形式转换,由三个变量决定:是否维护面子和是否符合言语行为的预期这两个直观变量直接决定了互动需要能否实现这一变量,进而决定了是否要将其在礼貌程度上进行转换。

三、不礼貌言语转换机制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部2007年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其中,英语语言知识及其应用技能与跨文化交际之间并非是孤立的两个部分,应该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于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教学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基于现实言语环境,恰如其分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实现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顺利完成言语互动。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视听说课上,以言语互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必要。以下,以日常生活中具有特定语用功能的英语口语教学为例,探讨不礼貌言语转换机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过程。

(一)具有特定语用功能的礼貌用语的教学

在《新编英语口语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8]中,首先讲解英语中常用的请求帮助的言语形式:

(1) Would you be so kind to…?

(2) I should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could…

(3)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to…?

接着,在呈现范例之后,要求学生据此构建简单的句子,例如:

Would you be so kind to answer my question?

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provide me with some relevant information?

I should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could lend me your car.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to pick up Mike from school?

最后,呈现不同的现实交际场景,引导学生应用以上的句式构建具有请求语用功能的、礼貌的言语。

Situation 1: You want to know what kind of transport your client prefers. Maybe you can provide some choices for him/her.

基于对前两个教学环节内容的掌握,学生不难构造出以下这样的句子:Would you be so kind to tell me what kind of transport do you like better, ship to Shanghai from HongKong, or drive to Guangzhou from Shenzhen?

在大学英语的视听说课中,呈现与演练具有不同语用功能(例如,提出建议与忠告等)的英语礼貌言语,尽可能创设现实语言环境,使学生熟悉不同种类的礼貌用语及其使用场景,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境之时,能够对语言形式做出恰当的选择。

(二)现实语言环境中的礼貌言语转换

在现实语言环境中,完成语言交际功能所选择的语言形式由多种因素决定:说话者与受话者的社交距离,两者的相对权势关系[9]和文化背景。以说话者与受话者的社交距离为例,在言语互动中,如果说话者感到双方的社交距离较小,例如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彼此亲近,那么直接的言语形式就能够维持双方的面子以及受话者对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期待,进而促进互动需求的实现,因此,不需要转换言语的形式。例如:

(1) Get me some sandwiches on your way home.

如果说话者感到双方的社交距离较大,例如是刚认识不久的同事,那么(1)句就像是命令,威胁到受话者的面子,尤其是消极面子。在这一语言环境中,这一言语形式不足以维持双方的面子,也不符合受话者对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期待,也不能互动需求的实现,因此,需要对这一言语形式在礼貌程度上进行转换。在视听说课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基于现实语境对言语形式是否能够发挥特定的语用功能进行判断,尤其是言语形式是否维持双方的面子、是否符合受话者(基于双方语用距离的)对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期待,以及是否利于互动需求的实现。然后根据实时的评估,决定是否对言语的形式进行转换。因此,在完成了上一阶段的“具有特定语用功能的礼貌用语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已经习得的语言形式应用于不礼貌言语的转换,例如:

(2) I wonder if you could do me a favor by getting me some sandwiches in the bakery nearby on the way.

以上教学活动可以概括为:礼貌言语形式的呈现、模仿和不礼貌言语的转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不礼貌言语的转换,是在具体语境中感知言语交际中的三个重要变量,并用上一个教学环节中习得的礼貌言语形式将不礼貌言语进行转换。

四、结语

语言学家Littlewood认为,课堂中的交际越真实,越频繁,自然环境学习和课堂环境学习的界限也就越模糊[10]。在这类教学活动中,不要过多地去指出学生的语法失误,而需要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知现实语境中的双方面子得失、受话者(基于双方的社交距离而)对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期待以及话语形式能否促进互动需求的实现,据此决定是否对言语形式在礼貌程度上进行进一步的转换。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将视听说课中习得的礼貌言语形式应用于不礼貌言语的转换过程,这样才能将课堂由“一言堂”转变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将语言知能的学习与形成融于语言使用的活动中,使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突破“哑巴英语”的瓶颈,自如地完成交际过程。

参考文献:

[1] JONATHAN C. Impoliteness: 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23.

[2] LEECH G.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J].Language Arts & Disciplines, 2014:219.

[3] BROWN P. LEVINSON 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61.

[4] R. J. Politenes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86.

[5]侯国金.间接言语的礼貌功能质疑[J].山东外语教学,2002(4):10-15.

[6] SPENCER-OATEY, H. (Im) Politeness, Face and Perceptions of Rapport: Unpackaging Their Bases and Inter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2005(1):95-119.

[7] SPENCER-OATEY, H. Theories of Identity and the Analysis of Fac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7(5): 639-656.

[8]王守仁,王宁.新编英语口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9-60.

[9] BROWN P,LEVINSVN 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76-77.

[10]杨庆萍.现状与对策:大学英语口试引发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61-62.

(责任编辑:孟丽涛)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itional Mechanism of Impolite Utterance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LIN Ming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The thesis, based on Helen Spencer-Oatey's rapport management which is a dynamic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vestigates how the speaker makes the transition of linguistic forms in terms of politeness degree according to dynamic assessments of interactional wants, face sensitivities, and behavioral expectations and specific contexts. Then we are safe to infer the transitional mechanism of impolite utterances. The transitional mechanism of impolite utterances can be applied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hich raises students' pragmatic awareness. It can also lead them to consciously transform their intuitive utterances into more polite ones whose meanings are equivalent, and complete daily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smoothly.

Key words:impolite utterances; transitional mechanism;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apport management.

作者简介:林明(1986─),男,福建福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基金项目:福建江夏学院2014年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项目“和谐管理模式视角下的不礼貌言语转换机制”(JXS2014012)。

收稿日期:2015-12-15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6)01-0153-03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40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
浅谈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存在困难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