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点拨,实现有效提升
2016-03-04江苏东台市实验小学224200何小莲
江苏东台市实验小学(224200) 何小莲
巧妙点拨,实现有效提升
江苏东台市实验小学(224200) 何小莲
课堂教学过程是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更需要注重教学点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艺术和技巧,不能一味灌输,应通过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让学生有所发现和领悟。
小学数学点拨思维
教学点拨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也是增强学生记忆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处理好教学点拨,让课堂不断地生成精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思维困顿处点拨,让学生拨开迷雾识本质
小学生的见识和经历尚浅,容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经常被知识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往往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问题的症结,提出有利于解惑的问题,适时点拨,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教学通分时,教师出示了三组分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1)和;(2)和;(3)和。前两组分数,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了大小,因为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可在比较第3组的2个分数时,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因为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同。有学生提议将它们都转化成小数,但立即有学生提出异议:虽然这样可以比较出大小,但比较麻烦,而且转化时,都不能除尽。显然,学生的思维遇到了瓶颈,于是教师点拨:“是不是可以将这2个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开动脑筋:新的分母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呢?很快想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新的分母既应是11的倍数,也应是7的倍数,也就是新分母应该是11和7的公倍数……
教师在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或问题时,适时进行点拨,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
二、在知识衔接处点拨,让学生柳暗花明识新知
新知是由旧知发展而来,在教学中要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思考,实现有效迁移。所以教师应在知识的衔接处进行点拨,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探讨问题实现自然迁移。
例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经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而来,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呢?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不知道怎么入手,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点拨:(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够拼成什么图形?(2)拼成图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经过积极的探索,最终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底×高÷2”的结论。
教师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进行启发性的点拨,疏通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在学习错误处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识内涵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或错误,很多教师会“轻视”学生的错误,未能用心去理会或进行纠正,导致学生一错再错或陷入思维困境。如果教师能针对这些“错误”进行点拨,不但能纠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题目:一根长3米的通风管,横截面是边长为0.2米的正方形,制作这样的通风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这道题的难度不太大,但很多学生给出的答案是0.2×3×4+ 0.2×0.2×2=2.48(平方米)。教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请出错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学生说:“长方体有6个面,这个通风管有4个面完全相同,所以用0.2×3×4算4个面的面积之和,另外2个面完全相同,所以用0.2×0.2× 2算出剩下的2个面的面积之和。”面对这个错误,教师问道:“这个通风管造出来后可以通风吗?”学生纷纷表示,刚才的解答是错误的,通风管只有4个面,正确的答案是0.2×3×4=2.4(平方米)。显然,教师的点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学生自己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化错误为精彩。
面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巧妙点拨,顺学而导,顺学而教,深入挖掘“拨”中蕴藏的丰富内涵,不仅“拨”出了学生新的思路,同时也“拨”活了学生的思维,“拨”出了课堂的精彩。
总之,“点拨”就是要画龙点睛,拨云见日,点石成金。点拨,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要因时制宜,掌握好点拨的节点和方法,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
(责编童夏)
G623.5
A
1007-9068(2016)2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