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网络舆情的事件特征研究:患癌女教师被开除事件为例
2016-03-04唐雪梅赖胜强张旭辉
● 唐雪梅 赖胜强 张旭辉
劳动关系网络舆情的事件特征研究:患癌女教师被开除事件为例
● 唐雪梅 赖胜强 张旭辉
劳动关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舆论也会对劳动关系的产生影响。在一些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甚至是推动事件发展和劳动关系调整的关键性因素。但是,并不是每一件劳动关系纠纷都能发展成为劳动关系网络舆情,本文对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患癌女教师刘伶利被开除事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成为劳动关系网络舆情的劳动关系纠纷事件需要具有的特点,进而提出劳动关系纠纷事件管理的建议。
网络舆论 劳动关系 特征 管理建议
一、互联网舆情的力量:研究劳动关系的新视角
劳动关系是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雇主与劳动者之间形成的经济利益和权利义务关系,涉及到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报酬、工作时间、劳动合同、解雇和赔偿等一系列内容。劳动关系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其体现了劳动者的生存、发展和地位,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长期以来其调整变化始终受到公众的关注。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公众获知劳动关系纠纷信息主要是通过电视新闻、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和朋友圈的口口相传,信息渠道来源有限,劳动关系纠纷的舆论传播仅限于朋友圈内,影响范围小。在互联网媒体时代的今天,我国的网民规模截止2015 年底,已经达到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 亿(黄辉,2016),公众获取劳动关系纠纷信息的渠道、速度、能力都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以网络媒体、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获取劳动关系信息、传播劳动关系信息的主渠道。处处是媒体,人人是记者,网络新闻及专题、网络论坛、跟贴、博客、网络群体(例如QQ群、微信群)、微博、在线调查等使得劳动关系的信息传播比以往更加快速、便捷、互动的传播,公众拥有了更多发表劳动关系意见、观点和主张的机会,公众劳动关系评价的影响范围也更为广阔,网络上劳动者之间彼此声援的能力更强。强大的劳动关系网络舆论力量使得公众能够更好的维护劳动关系,在一些热点事件中,公众网络舆论甚至是推动劳动关系事件发展和劳动关系调整的关键性因素。
劳动关系舆情事件、网络媒介、网民群体是劳动关系网络舆情扩散的三要素。劳动关系舆情事件是以劳动关系纠纷事件为基础,被传统媒体和公众获取和传播的事件。劳动关系网络舆情源自劳动关系纠纷事件,但是是被网络媒体所传播的事件。所有的劳动关系纠纷事件都可能存在公众舆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关系纠纷事件都会发展成为网络舆情。那么,形成劳动关系网络舆情的事件具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劳动关系事件更容易引发公众的关注和媒体的关注?当面对劳动关系网络舆情的事件,当事人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二、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
网络舆情的研究是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网络舆情是指社会公众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某些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态度和情绪的总和(中宣部舆情信息局,2009)。国外从2000年开始关注网络虚拟社群公众的网络传播行为和社会影响,探讨公众在网络上发表评论、撰写文章、阐述自身的观点和感受等内容的动机和行为(Jeppesen & Molin, 2003;Eyrich, Padman & Sweetser, 2008)。关于网民意见的影响,研究主要关注网络信息对公众的政治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Dylko & McCluskey, 2012;Lim & Golan, 2011; Ostman,2012),以及对政治选举(John & Kaye,1998)的影响等等。
在国内,从2003起网络舆情(谭伟,2003;邓新民,2003)的研究开始出现。随着网络舆情事件的增多,网络舆情研究开始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也广泛分布在传播学、管理学、情报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新闻传播学研究重点涉及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陈波,2011;张一文,2011)、演化过程(陈福集,2014),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重点研究网络舆情的引导、管控策略、治理机制(姜胜洪,2008;张佳慧, 2015)和回应策略(王国化,2013),情报学和计算机科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的预警方法、监测方法(李弼程,2010;周耀明,2012)。网络舆情研究学者的广泛性,显示了该领域的跨学科性、多领域性、多方法性和热门性(周涛,2010)。
对于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刘毅,2007;徐晓日,2007;潘旭,2010;黄超,2012;秦倩倩,2016;梁春阳,2014),归纳这些学者的观点,主要有:(1)从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来看,具有信息发布主体的多元化和隐匿性、参与群体的个性化和群体极化性特点;(2)从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来看,具有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意见领袖作用关键的特点;(3)从网络舆情传播的信息内容来看,具有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偏差性、信息的情绪化和非理性化、传播理念的平等化、观点的民主性与弱包容性,传播主题的负面性和现实批判性、语言特点的标签化、事件出现的突发性和难辨性、意见表达碎片化的特点;(4)从网络舆情传播的方式看,具有传播速度的迅捷化、传播的自由化和互动性、影响群体的广泛性、网民诉求行动化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舆情在网络上的表现,对社会治理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其危害在于可能形成不良舆论,影响人们心理和社会稳定(曾润喜,2010)。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往往难以得到保障,网络舆情也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造成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现象,网民的愤怒、群体的极化效应,会恶化事件的发展。但张伟(2016)、祝新华(2012)、何志武(2012)、付业勤(2014)等也指出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对信息的垄断,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反映民情民意,改善现实中的公众社会参与和政治民主实践,网络舆情是政府探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对公共政策具有建议、反馈、修正和预测的功能,可以使政府举措更关注民众的诉求,改善政府形象和工作作风,促进社会问题向政策议题转化。
目前,劳动关系领域的网络舆情频发,而对此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舆情监测机构会有涉及劳动关系的舆情监测和分析,但是仅仅是对舆情事件的简单描述,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劳动关系网络舆情是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和网民,在网络上对有关劳动关系纠纷事件或热点问题所表达的各种认知、情绪、态度、意见和行动的总和。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关系事件都会发展成为像刘伶利事件一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网络舆情,那么,形成网络舆情的劳动关系事件具有哪些特点呢?
三、案例与方法
(一)案例梗概
本文以兰州交通学院博文学院的刘伶利老师患癌后被开除所引发的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刘伶利是兰州交通大学二级学院博文学院的一名英语教师,2014年查出卵巢癌,在北京求医,2015年1月14日,刘伶利母亲到学院说明病情,请求学院继续给其购买社会保险,钱由自家出。然而,学院的工作人员说:“不要给我哭,我见这样的事情挺多的”。5天后博文学院以旷工至今为由开除了刘伶利,并停发工资和缴纳社会保险。法院两次判决“开除无效”,但校方始终不予回应。2015年8月14日,年仅32岁的刘伶利因卵巢癌和并发心脏病去世。
8月18日新浪微博用户梦qiong最早发布兰州交大女教师被开除的信息,8月19日,中青在线发文《大学女教师患癌被开除事件调查》,引发网民兴趣和热烈讨论,舆情初步发酵。光明网8月20日评论员文章直言《‘女教师患癌被开除’要回到法律》,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8月22日晚,博文学院官网向刘伶利及其家人发布公开道歉信,但公众认为其道歉缺乏诚意,8月23日,人民网刊发了文章《女教师患癌被开除 学校欠她的不止一个道歉》。8月23日下午两点多,博文学院院长陈玲等人亲自向刘伶利的父母道歉并达成和解,并现场签署了共计50万的《和解协议书》。然而,校方的举措被认为是“迟来的道歉”,对相关责任人的谴责之声不绝于耳,院长陈玲也被网友曝出其学历造假、荣誉称号存在大量水分、文章有水分等问题。博文学院及其院长的声誉、形象遭到彻底颠覆。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对象为三组数据:(1)2016年8月18日至2016年8月31日,媒体关于“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患癌女教师被开除”新闻报道;(2)2016年8月18日至2016年8月31日,网民关于“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患癌女教师被开除”的新浪微博言论;(3)2016年8月18日至2016年8月31日,网民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博文学院”的数据。通过分析以上网络新闻报道、新浪微博评论内容和网民关注趋势变化,探析劳动关系网络舆情的事件特征。
四、话题在网络中如何发酵?
刘伶利事件从法律上讲就是一起病假期解除员工的劳动关系事件,类似的事件也有很多,为什么刘伶利事件能够发展成为众人皆知的网络舆情呢?通过研究,发展刘伶利事件能够引发网络舆情,与事件的如下特征有关:
1.话题与网民切身相关。从2016年8月18日至8月23日新浪微博关于“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患癌女教师被开除”就已经达到了9.82万条,可见网民高度关注这一事件。对这些微博进行关键词提取和主题聚类分析,可以发现有关患癌女教师被开除的言论占了62%,传播学院公开致歉的言论占总量的13%,声讨院长陈玲没有人性的言论占到了总量的8%,谴责博文学院的言论占了11%,其他言论占了6%。由此可见,公众在此次事件中,最关注的还是刘伶利被开除事件本身。从关注患癌女教师被开除的微博中,提取转发率最高的的微博是8月18日“新浪微博”用户“财经网”的“大学女教师患癌被开除,学校领导:别给我哭,见多了”的微博,该条微博被转发播1487次,影响面达到2547.46万人。研究博文的内容,发现文中关键词有“卵巢癌、停发工资和社保、旷工为由被开除、法院两次判决无效、无回应、离开人世”。这些词都直接揭露刘伶利事件的过程,生病、工资、社保、旷工,都是劳动者平时熟知的、关切的话题,这样的新闻内容直接引起了公众的关切和共鸣。劳动关系纠纷是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实现劳动权利或履行劳动义务,持不同的主张和要求而发生的争执。争议的问题通常涉及劳动者的劳动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劳动时间等公众具有“切身之痛”的话题,这些话题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工作、生活乃至生存,与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容易引发公众的同情心、同理心,代入感较强,事件的舆情沸点较低,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公众情绪容易被调动、传染和蔓延,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
2.潜伏期长。从2014年12月1日博文学院以旷工为名,开除了刘伶利,双方发生劳动关系纠纷。此时,刘伶利并不是马上采取网络曝光的线上方式来维权,而是先在组织内部,与博文学院协商、谈判;当内部途径无法解决时,2015年3月29日刘伶利通过向外部的榆中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关系调解仲裁,在仲裁没有被受理的情况下,刘伶利2015年5月,向榆中县人民法院甚至向法院上诉,来维护自身权益。2016年6月中院二审判决维持原判,认为刘伶利不存在擅自旷工15日的情形。但是博文学院依然没有依法回复与刘伶利的劳动关系,当所有的渠道被封闭时,网络维权成为刘伶利家人和朋友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希望扩大事件的影响力来谋求纠纷的解决。2016年8月18日,新浪微博用户梦qiong最早发布兰州交大女教师被开除的网络信息。因此,整个劳动关系纠纷事件从线下发生到在网络上被揭露持续了整整1年半多的时间,持续时间长,劳动关系劳动纠纷事件发展成为劳动关系网络舆情是可以事前预料、事前预防的。而一些潜伏时间短的劳动关系纠纷,即使在网络曝光,往往难以形成影响力大的网络舆情,因为公众首先认为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上诉的途径解决,涉事当事人也可以快速调整其行为,避免成为舆情风口。
3.事件的独特性。刘伶利事件是一个属于病假期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案例,但这个案例与一般的病假期不同,刘老师患的是癌症,是绝症,其带给个人的精神压力、生活困境财务压力更大;且刘老师所在的工作单位属性与一般的企业不同,是属于教书育人的、具有人文精神的高校;且刘老师是两次都赢得了法院的判决,但是权益依然持续被侵犯。案例的这种特殊性,使得该话题容易吸引公众和媒体的眼球。劳动关系议题是一个古老的议题,事件的内容具有重复性、相似性,大量的类似案例容易让公众审美疲劳,不容易引起媒体的兴趣,不容易调动网友们的好奇心和转载、讨论。因此,某一劳动关系事件或者话题能够成为网络舆情热点甚至焦点,总是有一些新的元素作为引爆事件的因子,总有一些新的元素能够引发公众的兴趣和内在情感,从而形成有影响的网络舆情事件。
4.负面性,特别是违法性。 2016年8月18日媒体报出关于“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患癌女教师被开除”的负面新闻,到2016年8月21日就有2500多篇相关新闻报道,大量媒体对此负面劳动关系事件进行了转载,包括搜狐新闻、新浪新闻、凤凰资讯、中国新闻网等知名网络媒体,线下包括北京商报、法制晚报、中央电视台等传统知名媒体。媒体不仅报道中阐述了这次事件的基本过程,而且对其缺乏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控诉,中国教育新闻网《女教师患癌症大学开除,学校即缺德又违法》直指博文学院的缺德且违法的行为;中国青年网发文《开除患癌教师的大学更伤教育尊严》从大学的包容性、人性教育方面批评博文学院;中国青年报发文《大学女教师患癌被开除事件调查》中就直接引述了蔡翔律师的观点,指出博文学院的违法违规行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患癌女教师被开除的负面信息,短短几天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网民们对博文学院缺乏人性关怀的恶劣行为一边倒的进行狂轰乱炸,转发传播的热情高涨,从8月18日到8月23日中午12时,新浪微博“女教师患癌被开除”话题就已经引发2130多万阅读,8700多条讨论舆论。传播研究表明,负面信息容易让公众产生预警防范心理,在传播该类信息之前考虑的时间总是比传播正面信息前考虑的时间更少,而且负面的信息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易于激法人们的情绪和情感(潘旭,2010)。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雇主方存在着行政隶属关系,雇主方有权对劳动者进行管理和指挥,劳动者需要服从和遵守雇主方的劳动安排、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决定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雇主方处于强势地位。面对雇佣方的话语权和权利,劳动者往往难以与其抗争,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出于扶助弱者,抵制强权的目的,相对于正面信息,负面的劳动关系信息更容易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传播得更快,更容易形成劳动关系网络舆情。
具有违法性的劳动关系负面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往往更为强烈。在博文学院非法解雇刘伶利事件的同一时期,网上还在2016年8月13日曝光了华为解雇患有癌症的、北大高材生、前华为高管魏延政被解聘事件。这个事件与刘伶利事件具有相似性,都是患有癌症的员工,被组织解聘。而且魏延政事件也具有独特性,魏延政是国内知名企业华为的员工,身份是公司高管,北京是北京大学毕业生,这些特征也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但是,由于华为是在魏延政罹患癌症2年病假期结束以后才终止劳动合同,且通过大病商业保险向其一次性赔付20万元,并按照N+1给予了经济补偿,这样的做法符合法律规范,不存在违法行为,这是与刘伶利事件最本质的区别。事件曝光后,尽管也在网络上掀起了重症员工权益保护的讨论,但是,并新闻并没有遭到媒体的疯狂曝光和转载,事件发生后,相关的新闻报道迄今才16篇,和刘伶利事件相比,可见是否违法是引发网络舆情的关键因素。劳动关系纠纷事件,如果没有违法,往往后续可以讨论的、可以持续争议的话题并不多,事件就不容易像刘伶利事件一样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对组织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5.可讨论性。在刘伶利事件中,有几个议题引发了网友的争议:口头请假算不算请假?应该如何口头请假才有效?刘伶利不在当地,如何书面请假?职工患病期间能不能解除劳动合同?刘伶利的医疗期为多长?医疗期满以后,企业是不是就可以解雇重病的职工?重病的职工该怎么办?劳动纠纷得到了公正的仲裁、判决,单位拒不执行怎么办?这些话题在事件曝光后,讨论充斥于天涯论坛、搜狐论坛、网易论坛、百度贴吧等各大论坛。可讨论的话题类型多,公众参与的热情也高,而且甚至有立场、观点的分化,例如争执医疗期的期限该如何算?刘伶利的口头请假算不算等等,激烈的讨论容被论坛版主推荐到论坛的点击榜关键位置,引来更多的公众关注,随着点击率的提高,公众的评论也会随之增加,在更多网民参与实践的讨论中,网络舆情越演越烈。
可讨论的劳动关系事件,如果能够随着事件的发展带来持续性的、有争议的话题,那么,该事件的热度就可能会升温,会持续发酵,给事件当事人带来严重的影响。在刘伶利事件中,8月18日新闻报道刘伶利患病被开除事件后,8月19日在网络上掀起一阵热潮,新闻转载、论坛讨论飙升,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如图1所示)。此后网民讨论热情稍有下降,但是在8月22日源自兰州交大博文学院就“女教师患癌被开除”公开道歉信曝光后,8月23日公众的关注掀起更大的高潮,网友们讨论、质疑博文学院道歉的内容和诚意,探讨刘伶利需要的仅仅是道歉吗等等话题,这些讨论、争议使舆情发展到顶点;此后刘伶利被开除的文件被曝光,网络上又开始争议陈玲是个什么样的院长,8月25日博文学院院长陈玲学术造假的评论被公开,话题又成为这些论坛、新闻的热点。随着话题的不断发展,刘伶利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持续发酵,舆情持续了1个多星期,对博文学院和陈玲本人都产生了强大的负面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在事件发生初期,公众的关注快速爬升,在事件的中期,随着事件新的特点出现,又不断的引起公众的关注,在事件的后期,公众的关注逐渐减少。因此,引发劳动关系网络舆情的事件,除了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以外,如果在事件曝光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引发可供公众讨论的话题,那么事件形成的网络舆情将会更为持久,影响力将更大。
传播学认为,信息更容易被传播除了技术原因以外,还与信息本身的两个因素相关:一是接受者与信息的关联性,一是信息的不确定性(潘旭,2010)。从劳动关系纠纷事件能够形成影响力强大的网络舆情来看,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事件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事件本身的一些特性,导致事件更容易受到新闻媒体、网民和公众的关注。因此,现实中,具有以上特点的劳动关系纠纷事件,更容易形成网络舆情。
图1 博文学院患癌教师百度网络关注度
五、劳动关系事件在网络舆情中的预防和管理
劳动关系网络舆论一方面是公众表达观点、维护劳动权益的渠道,但是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也会引发一些消极的社会言论,影响组织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形象,影响消费者的忠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态度,给组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组织不仅需要针对劳动关系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在发生劳动关系舆情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应对,减少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需要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对自身的劳动关系管理进行优化,避免发生容易形成劳动关系网络舆情的事件。在现实中,组织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劳动关系网络舆情爆发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在劳动争议发生、调解、仲裁等等这些环节,都为组织修复劳动关系的裂缝争取了时间,组织可以采取一些具有人文关怀的补救性措施来缓解、调整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避免劳动关系纠纷发展成为网络舆情,即使发展成为网络舆情,也可以减少网络舆论对组织形象的损害。在刘伶利事件中,如果博文学院在得知她患癌后,组织上能歌给予探望和一定的关怀,例如学校给予一定的医疗补助,或者学校发起困难教师募捐,通过过教师医疗互助或者通过工会给予其一定的帮扶,或者调整她的工作岗位并维持劳动关系,或者在其医疗期满后才终止劳动关系等等,都会让其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爱,其与博文学院的冲突和矛盾就不会让人感到如此的冷酷,所形成的网络舆论也就不会如此的激烈。
(二)避免出现劳动关系违法事件
如果劳动关系事件不仅仅是触犯公众的道德和情感底线,而且是违法的,那么事件更容易引起网络舆情。法律是网友、媒体评价事件的底线,只要这个底线站稳了,后续可以讨论的、可以持续争议的话题就比较有限,公众参与讨论的热情就不会那么高,因此,事件就不容易像刘伶利事件一样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对组织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加强对劳动关系的管理,尽量避免出现劳动关系违法事件,对于一些可能存在的违法事件,如果发生争议,特别是已经通过司法程序判决,组织要积极履行司法判决,使事件在法律的范围内妥善解决。
(三)加强关注独特性劳动关系事件
劳动关系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比较特殊的事件,这种特殊不仅仅在法律的角度是一个独特的案例,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关系案例,但是由于组织本身的性质、当事人本身的特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等等,都有可能会诱发劳动关系网络舆情的形成。在刘伶利事件中,是一起病假期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案例,但由于发生在教书育人的高校,就使得公众对这种缺乏人性的行为难以容忍。因此,对于具有独特性劳动关系的纠纷事件,组织要积极预防,分析公众和媒体的关注点,积极解决这些节点问题,避免产生公众和媒体感兴趣的新话题,以免事态恶化。
(四)态度诚恳的、及时的回应劳动关系网络舆论
当组织的劳动关系行为存在瑕疵,甚至存在违法行为,网络舆论发展成为网络舆情时,组织一定要及时的、态度坦诚的应对。首先,要及时应对,在事件曝光后的“黄金4小时”内是回应网络舆情,积极主动的应对公众和媒体的诉求。这段时间是企业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改善组织形象的关键时期,企业不应该躲猫猫或者置之不理,被动等待社会舆论的发展。在汹汹舆情面前,迟迟不予回应,越容易引发公众的声讨。其次,要积极监控网络论坛的评论、媒体的新闻报道、百度搜索的频率变化等,了解事件的发展趋势、公众的诉求、公众对事件的兴趣程度,加强对舆情的分析,通过专家队伍积极寻找解决舆情的途径。第三,回应时要态度坦诚,真诚的道歉,清楚的阐明,事实辩解开脱,有错不承认,都容易激怒公众和媒体。刘伶利事件发生后,博文学院不仅应对迟滞,而且陈玲院长公开回应时,以刘伶俐请假时出具的是省人民医院盆腔炎证明为由,辩解不知道刘老师患了癌症,指责她没有履行补假手续。其应对迟缓、推脱、不认错的行为激起了舆论的强烈愤慨,遭到网友的人肉搜索以及媒体的持续追踪,如果她诚恳的道歉,局面可能会适当缓和,甚至避免事态的恶化尽量遵循劳动法的相关法律规定。
六、结论
本文从患癌女教师刘伶利劳动关系事件所引发的劳动关系网络舆论出发,对其事件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话题与公众切身相关、潜伏期长、独特性、负面性特别是非法性、可讨论的劳动关系事件更容易受到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关注。2016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办法》,在强调制度对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惩戒的同时,特别指出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在劳动关系维护中的作用,将对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在政府部门门户网站、人社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公布,并在当地主要报刊、电视等媒体公布。相关组织可以根据本文提出的这些特点,对这些劳动关系事件本身的特征进行分析,更好的发挥网络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促进劳动关系纠纷的解决;组织也可以根据本文提出的劳动关系特点和劳动关系管理建议,和谐的处理组织的劳动关系,减少劳动关系网络舆情对组织的伤害。
1.黄辉:《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探究》,载《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9期,第10-11页。
2.金兼斌:《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载《传媒》,2008年第4期,第11-13页。
3.摘自人民法制网:《女教师患癌被开除?学校欠她的不止一个道歉》,载http://www.rmfz.org.cn/news/show-33827.html
4.摘自光明网:《“女教师患癌被开除”要回到法律》载http://guancha. gmw.cn/2016-08/20/content_21556008.htm
5.常凯:《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6.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载《现代传播》,2010年第1期,第40-45页。
7.赖胜强、朱敏:《网络口碑研究述评》,载《财贸经济》,2009年第6期,第127-131页。
8.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载《情报杂志》,2009年第8期,第187-191页。
9.祝华新、刘鹏飞、单学刚:《2012 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年版。
10.何志武: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民间智库”》,载《现代传播》,2012年第11期,第101-104页。
11.崔薇、曾润喜、王国华: 《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载《情报科学》,2011年第1期,第131-135页。
12.吴小君、张丽、龚捷: 《从网络热点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转化机制》,载《 现代传播》,2012年第11期,第111-114页。
13.唐雪梅:《网络虚假信息的转发机理与治理策略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4.周涛、汪秉宏、韩筱璞:《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在舆情和疫情防控中的应用》, 载《系统工程学报》,2010年第6期,第742-754页。
15.Hennig, Thurau. Electronic Word-of-Mouth via Consumer-Opinion Platforms: What Motivates Consumers to Articulate Themselves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4,18(1): 38-52.
16.Dubois, David, Derek D. Rucker, and Zakary L. Tormala. From rumors to facts, and facts to rumors: The role of certainty decay in consumer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11,48(6): 1020-1032.
■ 责编/ 孟泉 Tel: 010-88383907 E-mail: mengquan1982@gmail.com
The Event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the Labor Relations:an Example of Cancer Female Teacher Expelled by college
Tang Xuemei1, Lai Shengqiang2and Zhang Xuhui3
(1. School of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2. School of Management,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Chongqing; 3. School of Econonic and Management, Panzhihua University)
Labor relations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also a factor . In some hot issues,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even a key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adjustment of labor relations. However, the labor relationship events are not inevitably lead to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he article, it explores the ev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relationships which develop into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rough an example of Liu Lingli, who is a cancer-stricken female teacher and had expelled by Bowen college of Lan 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The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to manage the labor disputing events.
Public Opinion on Internet; The Labor Relations; Characteristcs; Management Suggestions
唐雪梅,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电子邮箱:tangcqkm@163. com。
赖胜强,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张旭辉,攀枝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网络舆情危机的回应策略及其效果研究”(16BTQ070)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