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形调强放疗+口服卡培他滨对Ⅱ、Ⅲ期直肠癌术后患者治疗效果观察

2016-03-04娄云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期
关键词:卡培口服直肠癌

娄云峰

适形调强放疗+口服卡培他滨对Ⅱ、Ⅲ期直肠癌术后患者治疗效果观察

娄云峰

目的研究适形调强放疗+口服卡培他滨对Ⅱ、Ⅲ期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72例Ⅱ、Ⅲ期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予以适形调强放疗+卡培他滨,对照组予以适形调强放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1%,高于对照组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形调强放疗+口服卡培他滨在治疗Ⅱ、Ⅲ期直肠癌术后患者时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调强放疗;卡培他滨;Ⅱ、Ⅲ期直肠癌

临床上,直肠癌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作息习惯的改变,直肠癌发病率逐渐上升,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手术为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方法,术后患者极易出现复发,此时化疗措施可降低复发率[1]。现对适形调强放疗+口服卡培他滨对Ⅱ、Ⅲ期直肠癌术后患者治疗效果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72例Ⅱ、Ⅲ期直肠癌患者,入院后经CT、超声和病理检查等方法确诊,且肿瘤没有转移。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35岁,平均年龄(57.6±6.4)岁;Ⅱ期、Ⅲ期患者分别为21例、15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36岁,平均年龄(58.4±7.1)岁;Ⅱ期、Ⅲ期患者分别为22例、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适形调强放疗,治疗前医护人员对其实施常规检查,检查内容包含肝肾功能、血糖、血常规和心电图等。指引患者俯卧在模拟机上,双手放在颏下,L5椎体下缘为放疗上界,闭孔下缘为放疗下界。对正正中线后,将旋转机架旋转90°,之后旋转270°。根据患者具体状况调整前后界,其中,后界包含一半骶骨。上下界两侧野在盆骨外1~2 cm,后野两侧界同上下界一致。用 8mWXDT直线加速器进行放疗,放疗剂量为40 Gy。放疗后根据患者具体状况,针对局部病灶进行为期3 d、剂量20~25 Gy的阴极射线管加量照射。治疗时将患者CT重建图传输到治疗系统中,通过直方图控制和优化放疗剂量,在对患者脊髓和膀胱进行照射时,其照射剂量<10 Gy。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适形治疗计划计算结果,有效治疗。

1.2.2观察组 适形调强放疗+卡培他滨治疗,调强放疗同对照组患者一致,患者每日早晚各口服1次卡培他滨(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20120306,0.5 g×12 s),1250 mg/(m2·d),持续治疗2周,休息1周,之后重复治疗,持续治疗6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腹泻、手足综合征)发生率。

1.4疗效判定标准[2]完全缓解:患者治疗后,病灶全部消失,时间>4周;部分缓解:患者治疗后,肿瘤面积缩小>50%,时间>4周;无变化:患者治疗后,肿瘤面积缩小<50%,或是增加>25%;进展:患者治疗后,1个或多个肿瘤面积增加>25%,或是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1%,高于对照组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n(%)]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论

临床上,关于直肠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可能受饮食、生活习惯、遗传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直肠癌的主要因素为直肠息肉。手术为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但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复发现象,且一些患者会出现转移现象,影响临床治疗效果。Ⅱ期和Ⅲ期直肠癌属于晚期,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和便血,此时不能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可通过放疗措施进行治疗,进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延长其生命周期。伴随着放射技术的发展,其逐渐被推广应用到治疗直肠癌临床上,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命。调试放疗措施可显著减少肿瘤正常照射面积,该种措施能有效消灭局部残存微小病灶,进而降低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卡培他滨属于一种新型氟尿嘧啶类化疗药,患者采用该药治疗时,被肠黏膜吸收之后发挥相应药效。研究显示,卡培他滨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能改善患者预后[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1%,高于对照组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Ⅱ、Ⅲ期直肠癌患者治疗时采用适形调强放疗+卡培他滨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1]王俊斌,吴穷,邹维艳.雷替曲塞或氟尿嘧啶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分析.肿瘤防治研究,2014(12):1335-1338.

[2]曹玉娟,王德林,刘承伟,等.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结直肠癌伴肝转移的临床研究.中国肿瘤临床,2014,41(9):593-596.

[3]秦玉刚,张丹,杨代.多点多次微波消融联合口服卡培他滨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多发肝转移43例.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236-323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2.115

2015-09-23]

471000 河南省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放疗科

猜你喜欢

卡培口服直肠癌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卡培他滨对复发转移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口服避孕药会致癌吗
为口服避孕药正名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卡培他滨单药与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胃癌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
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观察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匹多莫得口服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