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四“法”拨千斤

2016-03-03何火禄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四边形长方体数学

何火禄

(龙海市程溪中心小学,福建龙海363112)

小学数学教学四“法”拨千斤

何火禄

(龙海市程溪中心小学,福建龙海363112)

教学方法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出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全面实施和大力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任重而道远。文章尝试从数学教学问题化、数学教学情趣化、数学教学活动化、数学教学实用化等方面阐述数学教学四“法”拨千斤之功效,以期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数学教学;问题化;情趣化;活动化;实用化

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金钥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恰如其分运用数学方法,不断积累感性认识,再到质的飞跃上升为数学思想。数学学习好比高楼大厦,数学方法不啻是建筑施工的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使数学教学质量“节节高”,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成为重要的课题。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出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挖掘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价值,凸显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既能解决数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又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四“法”拨千斤着手。

一、数学教学问题化:问渠那得清如许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小学数学是思考的数学,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利用和重组已有的知识经验,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有效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将“隐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显性化”。[1]

例如,讲授“约分”一课时,先让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计算:12÷48、56÷84、95÷76……学生还在笔算时,教师不假思索说出计算结果:12÷48=0.25、56÷84=2/3、 95÷76=1.25……并让学生当“小法官”加以验证。教师正确、快速的口答,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教师说:“这不是老师未卜先知神通广大,而是教师掌握了其中的运算奥秘。”从而创设了最佳的问题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学习主动性得以发挥,质疑问难意识得以培养。

又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它们一共有10个头,32只脚。那么笼子里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传统意义上的讲解法,学生还是一知半解。除了列表法寻找正确答案,有没有更好的“神机妙算”呢?有一位学生说:“如果鸡和兔的脚数相等就容易解决问题了”。于是就顺水推舟想到了给鸡添脚和给兔去脚,“假设法”应运而生了:给笼子里的鸡添上两只脚,总脚数是4×10=40(只)比原来多了40-32=8(只)脚,原因是鸡多算上了2只脚,所以鸡应该是8÷2=4(只)。反过来也可假设笼子里的兔只有2只脚,总脚数是2×10=20(只)比原来少了32-20=12(只)脚,原因是兔少算了2只脚,因此兔应该有12÷2=6(只),结合多媒体教学演示化静为动的分析问题过程,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数学教学问题化精彩纷呈。

二、数学教学情趣化:此情无计可消除

小学数学是趣味的数学,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知识形态。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良好的学习情感,促进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玩”数学翻转课堂串联知识,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深刻。数学教学情趣化必须关注教师的语言艺术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例如,教学“平移”一课时,一位教师用一个游戏来感知平移:

图(1)

图(2)

利用图(1)中的空格(A),利用平移调整1~8的排列顺序,整理成为图(2)。这是一个难度系数比较高、挑战性比较大的游戏,要求学生移动图中的数字。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充分去动手操作,学生从中获得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同桌合作学习,学生对如何平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是左右移动,也可以是上下移动。游戏结束后,让学生汇报刚才的移动过程(每平移一个数字可以随手记下该数字),并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运动,从中感知平移,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玩”数学的情感。

又如,学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内容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数学游戏”:从0-9的九张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3张,编成三位数,使这个三位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游戏设计得很巧妙,既可以激发学生“玩”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巩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判断方法。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铺垫,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成长不竭的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地美丽、动人起来。

三、数学教学活动化:动中涵静是天机

小学数学是动态的数学。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汇集过程,而是学生学习的再创造过程。活动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做”数学,见缝插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有效活动的因素,要努力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动眼,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2]

例如,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教师A是以儿歌导入,激发兴趣:《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十,我拍十,十个小孩在学习。”体会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让学生摸摸自己的手掌面,比较老师的手掌面,谁的大?教师B则是先创设情境,游戏导入:涂色比赛。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图片,进行涂色,最快的小组获胜。(一、二组用小图片,三、四组用大图片)通过探究比赛的公平性,引出“面”的概念,为认识面积作好准备。而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教师A设计的题目是:从下面的长方形中剪去一个小长方形(如下图),剩下部分的面积和周长都减少了么?

教师B则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感受单位价值:完成教材上的“做一做”:

两位教师的活动化教学殊途同归,学生对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融会贯通了。数学课堂上只有让学生适时地多动,才能增加他们思维的含金量。

又如,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让全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4个学生前后桌的为一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搭“积木”,自主探究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思考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长(cm)宽(cm)高(cm)体积(cm3)长方体1长方体2长方体3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后,教师又点拨学生仔细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密切联系,顺理成章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有效有序的数学活动,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四、数学教学实用化:用长时节君须策

小学数学是应用的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3]应该摒除课堂教学“活而不实”的现象,强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要以人为本,为了学生更真实、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要大力提倡数学教学实用化,回归课堂教学的自然、朴实,追求“四两拨千斤”之功效的流程。

例如,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就可以将核心本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能运用四边形的特征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贯穿于学习的始终,作为全课学习的知识“主线”。导入环节设计从学生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入手,再出示任意四边形,揭示课题;接着尝试辨析,圈出一组图形中的四边形,从而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四条直的边,四个角。在“运用新知,寻找四边形”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找一找、围一围、辨一辨、连一连、剪一剪、说一说等练习,始终抓住“主线”展开实而不华的教学高效化。

另外一位同课异构的教师,教学时的引入环节是通过课件先出示了一幅图画,然后提问:从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学生七嘴八舌后仍对“四边形”熟视无睹。教师预设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四边形”这个“新”图形,“千呼万唤不出来”之下,只能直接抛出了教具“四边形”……由于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感受肤浅,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必须增强数学的亲和力和应用意识,用长时节君须策。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开放化、实践化、个性化的教学。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除了以上所述的四“法”拨千斤,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从课前准备、课堂操作、以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要求、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精益求精。在数学知识过渡教学时,降低教与学的坡度,缩小教与学的步伐,把握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秋水长天”各一色,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去,让小学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张扬学习主体个性精神。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晓霞.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G623.5

A

1673-9884(2016)011-0054-03

2016-10-25

何火禄(1972-),男,福建龙海人,龙海市程溪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四边形长方体数学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四边形逆袭记
抓不变量巧解题
4.4 多边形和特殊四边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