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比较研究
2016-03-03任红梅
任红梅
(1.西安财经学院 学报编辑部, 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比较研究
任红梅1,2
(1.西安财经学院 学报编辑部, 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形成了各自的供给需求理论体系,但两大理论体系对供给需求问题的研究视角、研究范式、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结论都有所不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供需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出发,通过供给需求研究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指出经济危机的产生是生产相对过剩所引起的,进而得出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解决危机。西方经济学从供给需求自动均衡出发,以供需决定的价格机制为理论基点,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分成了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凯恩斯学派和以供给管理为主的供给学派。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供需理论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对经济发展规律更为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应用供需理论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
任何社会形态中的经济活动都是供给和需求运动的过程[1],供给和需求保持均衡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须要遵循的基本经济规律。供给和需求的失衡会导致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甚至会产生危机。马克思承认供需关系在商品经济中对市场价格及经济运行的客观作用,但反对用供给和需求来说明价值决定,建立了科学的供给需求理论。西方经济学从供给需求既定条件下决定均衡价格为核心,分析影响供给需求的不同因素,以供给需求自动均衡为假设前提,研究如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着力,克服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
一、马克思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
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供给需求理论并不是分析的重点,对于马克思是否有独立的供给需求理论,学界观点还未统一。作为研究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分析市场价值必然和供给需求相联系。马克思供需理论是在对庸俗经济学的供求论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从微观上分析了供求一致时的价值决定问题,而且从宏观上分析社会总供需的矛盾所造成的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深刻原因,提出解决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一)供给需求分析的两个层次
马克思对供给需求的分析包含了单个商品和社会总产品的两个层次。马克思认为,单个商品的供给必须具有下面的条件:一是供给的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即“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2]47。二是使用价值是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3]。供给是满足以交换为目的使用价值的生产。马克思认为,“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2]54“不仅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且这种使用价值还以一定的量出现在市场上”[4]208。三是商品的供给必然具有价值量,凝结了社会必要劳动在其中。商品“包含的劳动量要代表社会必要的劳动。因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也就是出售价格) 要同它的社会价值相一致[4]203。这是对商品供给的质和量的规定,一方面要具有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在量上必须和社会价值一致。马克思对单个商品的供给在质上和量上做了一般规定,前提是具有使用价值,在质上是具有社会的使用价值,在量上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通过交换实现,以满足需求为目的。
社会总供需的分析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供需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立足于现实经济生活现象,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决定因素以及社会总供需的运动规律,要达到社会总供需平衡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这里的需求不同于人们的一般需要,而是质上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能实现交换价值,在量上是一个总量概念,是社会所要的商品量,这一商品量必须能够按照市场价值支付。社会需求量是具有弹性的,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而生产关系是主要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从社会总产品再生产实现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运行规律。以社会总产品再生产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实现问题,供给如何满足需求,从而解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如何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和物质上得到转换,实现社会总产品供需平衡。
(二)马克思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分析的视角
第一,微观视角:供给需求和市场价值、市场价格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市场价格之所以并不和市场价值保持一致,是由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影响和决定的。马克思对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的理论进行了批判,解决了在供给和需求一致时,商品的价值决定问题。商品数量和市场价值没有必然联系,每个部门的商品都需要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但和这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没有内在联系。社会也必须为这种商品支付货币,要求社会总劳动应该按比例根据社会的各种需要而分配于各个生产部门[5]。
马克思认为市场价值不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而是市场价值决定了供需关系。供需关系只能说明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偏离以及抵消这种偏离的趋势,所以,供需调节生产和流通。市场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可间接影响市场价值。如果需求非常强烈以致价格由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来调节时也不降低,那么这种在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决定市场价值。 供需和市场价格的关系是供求调节着市场价格,或者确切地说,调节着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马克思区分了价值和价格的不同,辩证地分析了供需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价值转型理论又进一步说明了供需和生产价格的关系。
第二,宏观视角:供需与经济危机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一种现象,其本质特征是生产过剩,是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不足的相对过剩。经济危机是供给大于需求的非均衡状态达到了难以通过市场价值调节的程度时的一种表现,是供给量和需求量的不均衡。从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有效需求不足是常态,经济危机却是周期性的爆发。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这种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了需求的结构,一面是资本家的奢华浪费 ,一面是工人挣扎在贫困中。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决定了一定的供给和需求结构。
马克思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供给和需求的,供给和需求以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存在为前提,收入的不同分配形成了不同的供给和需求,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供给和需求具有阶级性。马克思认为供给和需求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关系,从而体现了供需关系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是价值决定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关系对现实价格形成具有调节作用。在供给需求的分析过程中,马克思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的一致性,通过供给和需求分析阐明价值规律的内容、实质以及作用形式,说明了社会资本以不同形态运动的总过程。
马克思在对古典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四分法,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生产和消费是处于生产关系发展的两端,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实现生产和消费联系的桥梁是交换和分配。生产决定供给,消费是和需求相联系的,消费决定着需求量。马克思供需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基础之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矛盾运行决定了社会形态发生改变。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供给,而生产关系决定了需求的满足程度。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从微观视角研究了市场价值和供给需求之间的关系,从宏观视角研究了供给需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表现出了社会总供需的矛盾。
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理论
从古典经济学的供求决定论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论,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使用数学模型研究供给和需求决定均衡价格的过程,进而对供给和需求进行静态均衡分析。供给需求量的平衡点形成了市场价格,随着供需的不断变化,市场价格随之而变动。詹姆斯·穆勒认为卖者亦是买者,供给和需求会自然平衡,最早提出了供求自然均衡观。萨伊将供给和需求纳入经济学研究范畴,提出了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供求会自然均衡。这就是“萨伊定理”,也是早期供给主义的思想源泉。萨伊认为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是由产品的效用决定的,但效用、需求对价值的决定还须通过供给来实现,供给由生产费用决定,生产费用通过供给规定了价值的最低限度,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效用。西方经济学研究供给和需求,以增加有效供给和刺激有效需求的不同政策趋向分成了不同的经济学派。本文主要选取西方经济学中的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和供给学派的供给理论做以分析。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础是有效需求原理,是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把总需求分为内生需求和外生需求两个部分。内生需求指的是消费需求,是由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或总收入水平决定的,是总供给的函数。外生需求是指投资需求,由总供给以外的因素决定。凯恩斯把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凯恩斯把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归结为人们“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测”和“心理上的流动偏好”三个心理因素,总供给总是大于总需求,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方式是实行国家的需求管理。政府干预需求,通过运用宏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的手段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保证充分就业。
根据萨伊定理“供给会创造其自身的需求”,供给学派认为,出卖商品获得货币后,就形成用这些货币购买的需求,供求自动会趋于平衡,于是,“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则是拙劣的政策”。因为没有生产供给,就没有消费需求的手段,鼓励消费是虚幻的。供求自动趋向平衡的思想继承自斯密,后来由瓦尔拉发展成一般均衡论。萨伊依据“供给创造需求”理论,提出反对奢侈消费和国家过度开支,主张节约、积累、发展生产,由此成为了供给主义思想源泉,并以“经济完全不需要干预”为鲜明特点。萨伊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来源和奠基人之一,在资本主义早期就提出了要释放劳动力和资本创造财富,强调发展生产,这一理论无疑具有意义。供给学派信任供求自动平衡,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主张恢复市场的自动机制作用,让企业在自由放任、自由竞争中发挥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6]。
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比较分析
(一)形成的时代背景之比较分析
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频频爆发,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阶级斗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供需理论具有阶级性,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和劳动的两极分化,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而与供给相适应的市场需求却没有形成,有效需求与供给量的矛盾冲突造成了资本主义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西方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从萨伊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供需自动均衡理论到凯恩斯的需求管理以及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都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变化的。西方经济学认为供给需求的非均衡状态是局部的或是暂时的,供给和需求会自动趋于均衡。在萨伊提出供给需求自动平衡理论后,西方经济学沿着供给和需求分析的主线,根据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形成了不同的供需理论。在19世纪20-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面临的困难是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提出了经济危机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进而主张以财政政策为主的需求管理方案,政府干预上升为主流。在凯恩斯的政策主张下,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战后的兴盛。由于不断扩大的能源需求导致了19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发达国家陷入成本推动式通货膨胀、企业破产、经济衰退的滞涨状态。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失效,在此背景下,以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主张恢复市场的自动机制作用,实施供给管理的供给学派逐渐形成。虽然供给学派不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派所认可,但他们的政策主张却为资本主义克服滞涨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研究视角之比较分析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研究中强调了需求,忽视了供给,供给环境是事先“假定”的,因此,忽略了生产力革新所带来的社会供给的根本变化。供给学派则以供给研究为重点,以供给需求自动平衡机制为基础,力主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反对政府干预。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研究视角极为广泛,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马克思研究供给需求是从生产领域开始,从静态的单一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到动态的整个社会生产中供给需求分析,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供给需求问题。马克思没有将研究视角仅仅放在供给和需求的表象上,而是深入到供给需求背后的决定力量的研究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上分析,找到了市场经济中供给需求的一般性规律。
(三)理论体系之比较分析
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逻辑起点,以生产价格理论和利润率平均理论为支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供给和需求,揭示了资本主义供给和需求的非均衡本质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所决定的,找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症结所在以及必然灭亡的论断。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前提,价值规律一方面反映了市场价格和生产价格的分离,一方面必然导致社会按比例分配劳动,通过社会对总产品的需要实现。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率理论是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支撑,在生产价格的基础上说明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与不均衡。围绕着利润的平均化,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的矛盾运动决定着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与非均衡,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偏差说明了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马克思关于供给需求关系对于市场价格、市场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的作用是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社会总生产的总供给总需求平衡理论是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宏观基础。供给需求的变化对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分析是一般分析。在产品市场上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思路分析了单个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以及产品的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对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的供给需求分析是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具体应用。马克思在分析生产价格形成的过程中揭示了供给需求规律,按照供给和需求均衡到不均衡分析的思路,分析了供给需求失衡的一般性,并分析了供给需求失衡的后果——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对供给需求失衡的管控方式的研究主要是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中。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对劳动时间进行自觉的控制,对社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控制和组织以保持“供求之间经常性的平衡”。
尽管派别林立,西方经济学的供需理论是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从供需自动均衡为条件假设开始,从需求或供给方着力,提出政府干预刺激有效需求或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增加供给的政策。凯恩斯从总量的角度定义总需求,在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上,有效需求得以实现。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使经济恢复平衡,掩盖了造成需求相对于生产过剩不足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供给学派以应用研究范式研究供给需求问题,其理论缺乏系统性。
(四) 研究方法之比较分析
在对供需理论的分析中,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马克思研究供需理论以系统的逻辑的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论,通过抽象归纳,以整体的系统的方法从劳动价值论基础到价值规律决定的供给需求变动到供给需求失衡状况分析到失衡的管理问题的分析,完成了供给需求理论体系大厦的构建。研究中定性和定量结合,对供给和需求进行质和量的分析,用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利息率以及地租的决定。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从资本主义相对生产过剩和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两方面推导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西方经济学的供需理论主要采用了一般均衡方法,即从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前提出发,考察商品的供需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的某商品均衡价格决定问题。西方经济学更是以供给和需求作为其研究的基准模型,供需紧密关联着生产要素的配置,与劳动力、资本、土地的价值转移和实现紧密相连。西方经济学分析供给需求问题的研究方法是技术型路线,用现代统计及数理方法分析。
(五)研究内容之比较分析
1.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供需理论的共性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将供给需求研究作为揭示和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重点,将供给和需求研究纳入了经济研究的范畴之中。首先,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供给和需求都有单个供需和社会总供需的区分。其次,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将供需作为引发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马克思认为相对生产过剩(供给过剩)和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机理,体现了马克思辩证思维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危机理论中也把供给和需求的非均衡作为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不同经济学派或强调供给不足或强调需求不足形成了不同观点。
2.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供需理论的区别
(1)影响因素的区别。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关系的理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供给能力提高,资本家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和压迫工人提高生产率。需求主要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剩余价值和工资的比例以及剩余价值在资本家阶级内部的分配比例决定。西方经济学分析了供给和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偏好以及未来的预期和政府的政策等。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厂商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厂商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政府的税收政策等。西方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从外在的价格、收入水平、政府政策和内在的消费者的偏好和预期以及厂商的预期等因素分析。
(2)供需和市场价值关系的区别。马克思认为市场价值决定供需,供给和需求对价格形成调节。供求规律、竞争机制对商品实现价格的调节,供求波动引起价格背离价值[7],价值规律是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部门、各种商品之间分配比例的规律,并论证了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形式就是供求关系和竞争。马克思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提出了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市场价值,决定供给和需求是商品的价值,由花费在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西方经济学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供需决定价格,没有揭示价值和价格的差别,将供给和需求看作是即定条件,均衡价格被动由供需决定。
(3)供需和经济危机关系的区别。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共同作用引起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结果。在危机的复苏阶段,资本家更新固定资产的活动增加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量,生产资料的供给活动得以开展。为失业工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获得工资的工人有了满足消费需求的购买力,消费资料的生产也得以恢复,经济发展进入复苏阶段并开始新的周期运行。因此,新的对固定资本更新的需求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由萧条过渡到复苏和高涨阶段,带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把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政策和行为的偶然失误,关注于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冲击的反应的研究,在市场运行层面寻找经济危机的传导机制。凯恩斯针对19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认为导致经济危机发生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主张政府敢于刺激有效需求,提出了一系列的政府干预的需求管理政策。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供给不足,应该刺激生产,有效生产创造有效的需求。
(4)供给需求失衡下管理方式的区别。供给需求失衡造成的经济发展困境,甚至是严重地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造成的破坏是极大的。经济理论的服务性决定着供给需求理论研究的落脚点是解决失衡造成的问题。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由于对供给需求关系分析的不同,自然也得出了不同的解决失衡问题的方案。马克思认为供给需求失衡的根源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从生产关系入手,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实行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实行有计划的劳动,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是强调从需求角度,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扩张的或收缩的宏观调控政策,扩大需求。供给学派从供给需求自动均衡原理出发,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及赤字压力,通过结构性减税、税收中性,消减社会福利等措施,以增加供给,形成新的供给。
四、比较研究的意义及启示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供给和需求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供需理论。这些理论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可供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参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便于我们更为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供需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利用供给和需求工具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
一是根据社会总供需平衡理论,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保持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质上和量上不断趋于平衡。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平衡即生产力发展和购买力提高保持平衡[8]。社会的总供需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就要求宏观控制充分掌握社会总供需的信息,使得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向平衡方向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研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供给和需求进行结构分析,包括供需的结构和供需的地区结构状况分析。供给并不仅仅包括商品供给还应包括制度供给,加强制度供给,政府如何更好的作为,从而为增加供给起推进作用而不是起阻碍作用。政府和市场在增加有效供给方面都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于比较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在刺激有效需求方面,应注意有效需求的地区差异,对于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差异,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二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供给和需求。马克思分析供给需求并不是仅仅围绕供给和需求的表象,而是从决定供给和需求的本质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研究。供给是由生产力影响和决定的,而需求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尤其是在生产领域的关系更能决定和影响分配,进而决定需求的满足性,即马克思所说的有效需求。需求并不单单是指需要,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从质上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从量上是指社会总的有效需求的总量,由社会总供给的量决定,社会总需求量并不总是能和社会总供给量相一致,会有生产和消费的不足和过剩等各种状况。只有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供给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抛弃生产关系范畴的单纯供求均衡分析脱离了人类社会的社会性,将经济问题提纯化,变成理论模式研究。将供需理论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供需理论则拥有无限的解释力和指导性,这也是马克思理论经久不衰,拥有生命力的关键之处。以生产关系的调整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更为适宜的环境,改革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释放制度供给的潜力。研究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也必须立足于这一基础,发展生产力仍然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关键措施。
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比马克思所处时代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为我们研究分析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提供了研究实体,也为我们创新和发展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提出新的要求,只有沿着马克思供给需求分析的思路,从供给需求的本质出发来研究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生产和消费问题,才能研究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供给需求理论。
[1] 程恩富.劳动价值论若干前沿和疑难问题 [J].海派经济学,2006(1):164-200.
[2] 马克思.资本论[M].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陈端计.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研究[J].天中学刊,2004(6):5-9.
[4] 马克思.资本论[M].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宁军民.马克思与卡莱茨基有效需求理论的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0(3):27-35.
[6] 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 (8):2-16.
[7] 薛进军.马克思的供给和需求理论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21-30.
[8] 许有伦.经济学研究四题[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3):6-9.
(责任编辑:任燕)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Marxist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Theories on Demand and Supply
RENHong-mei1,2
(1.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710061,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has been formed their own system on supply and demand theories. On the basis of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through research demand and supply, Marx’s political economics reveal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and points out the economic crisis is a result of purchasing power caused by the lack of demand.Western economics theory was divided into Keynes school and the supply school.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gularit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solve problems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western economics;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2016-02-18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改革研究”(2016D047)
任红梅(1975-),女,陕西宝鸡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F0
A
1672-2817(2016)06-0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