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秦人厚葬习俗及其原因
2016-03-03马格侠
马格侠
(天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0)
试论秦人厚葬习俗及其原因
马格侠
(天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 天水741000)
摘要:秦人的厚葬之风自从西垂时期就已经形成,一直到秦始皇。秦的历代帝王都进行厚葬。在上行下效之下,贵族、平民也开始进行厚葬。 秦人的厚葬,首先与其灵魂观念和祖先崇拜有关;其次与其“事死如事生”的孝亲观念相关;当然流风所致,世俗“死以奢侈相高”是秦人厚葬的又一原因。
关键词:秦人;厚葬习俗;灵魂;祖先崇拜;孝道
草茫茫,土苍苍。
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
墓中下涸二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
下流水银象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
别为天地于其间,拟将富贵随身去。
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
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1]4709
白居易的这首《草茫茫》叙写的就是秦人的厚葬之风。秦人从始居西垂时期,在丧葬习俗中就流行厚葬之风,到了建都雍城、栎阳和咸阳时期,随着秦人国力的增强,厚葬习俗并未因之稍废,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秦人厚葬之风,学术界论及者有徐吉军[2]、陆建松[3]、韩国河[4]等人,纵观这些研究成果,有的把秦人厚葬习俗看成是秦始皇的厚葬一笔带过,有的只是在论及魏晋厚葬时提及秦汉,对秦人的厚葬之风始于何时,其形成的原因何在则少有论及。本人不揣浅昧,试就此问题求教于方家。
一、文献所见秦人厚葬习俗
秦人厚葬习俗在帝王、贵族与平民之间都曾经存在,只是厚葬的程度不同而已。在穆公之前,秦帝王坟墓都是葬无“丘陇之处”[5]卷36《楚元王列传》。“及秦惠文(前337-前311年)、武(前310-前307年)、昭(前306-前251年)、孝文(前251-前250年)、严襄(前249-前247年)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瘗臧,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薶工匠,计以万数。”[5]卷36《楚元王列传》也就是说秦从惠文王之后,历代帝王都崇尚厚葬。
刘向关于秦帝王厚葬的记载不断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秦人的厚葬习俗要早于刘向记载的惠文王时代。如秦早期的西垂帝王陵就包括甘肃张家川南的瓦泉陵墓和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墓地。张家川秦公墓地应埋葬着秦襄公的祖先,包括非子(前891-前858年)、秦侯(前857-前848年)、公伯(前846-前845年)、秦仲(前845-前822年)等[6]。“礼县大堡子山两座秦公墓地之一M3为秦第二代国君秦文公(前765-前716年)之墓”,“M2则是未享国而卒的文公太子静公(前718年)之墓”[7]。大堡子山秦公墓不仅有从葬的车马坑,还有200多座中小型墓群带。车马坑内有殉车12乘,每车有殉马4匹,发现有金饰片与铜车饰。这两座大墓不仅占地规模大,而且都有殉人、殉犬与大量的殉葬品,甚至还出现了逾越礼制的鼎、簋等青铜礼器。其中M2号静公墓:
为中字形大墓,东西全长88米,有东西两条墓道。东墓道呈斜坡状,全长37.9米、宽6米、最深11米。墓室呈斗状,长6.8~12.1米、宽5~11.7米、深15.1米[8]。
室内二层台上有殉人7个,殉人随身葬有小件玉饰,都有漆棺。墓主的葬具为木椁和漆棺,漆棺上原来镶有金箔棺饰。“椁室内残存罐、鬲等陶器碎片,以及铜泡、戈、刀等铜器残片。”[8]墓室底部中央腰坑内有殉犬1只、玉琮1件。在西墓道深1.25米填土中有殉人12个,殉人分为生殉和杀殉两种,多为青少年。有3个殉人各随葬玉玦1件。填土中还有殉犬1只。有4鼎、3簋,1簋无铭。
M3号文公墓也为中字形大墓,规模比M2号墓更大:
东西向,全长115米,墓道结构与M2相同。其中东墓道长48.85米、宽8.3米、最深13、5米。墓室呈斗状,长6.75~24.65米、宽3、35~9.8米、深16.5米[8]。
北侧二层台上有殉人1个。墓主葬具有漆棺、木椁,胸、颈部位残留有大量散乱的琥珀珠。腰坑内有殉犬1只、玉琮1件。西墓道填土中有殉人7个,有7鼎、5簋。
从秦西垂大堡子山墓地来看,早在秦文公时期,秦帝王陵墓不仅占地规模大,而且有殉人、殉犬、殉葬车马以及殉葬礼器鼎、簋等。这说明秦人早在第二代帝王时期就已经流行厚葬习俗。
秦穆公称霸以后,完成了秦文化的区域互动[9]。随着国力的增强和秦人的不断扩张,到景公时期秦人已将势力推进到陕西凤翔雍城一带。《史记》记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10]卷5《秦本纪》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岐州雍县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郑宫城也。”[10]卷5《秦本纪》从秦德公元年到秦献公二年(前677-前383年),这里一直是秦国都城所在地,也是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1]。
秦雍城陵区位于今凤翔县南指挥乡一带的三峙原上,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3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埋葬着从宪公(前715年-前704年)到出公(前386-前385年)时期22位秦公(包括未享国者),已探出14座陵园,49座大墓[12]。其中秦公一号大墓为秦景公(前576-前537年)墓,仅发掘就费十年之功,其规模宏大,随葬品众多,葬具豪华,是典型的厚葬墓。
平面为中字形,坐西向东。大墓全长300米,面积5 334平方米,深24米,是全国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室由主椁室、副椁室、箱殉72具、匣殉94具组成。秦公一号大墓虽屡经盗扰,但仍出土铜、铁、金、陶、玉、漆器及纺织品等各类文物3 500多件。秦公一号大墓的墓主及年代,根据墓中出土的石磬刻文,基本确定为春秋中晚期的秦景公。椁室中南北两壁带有由伸出的柏木榫头组成长方形框式规范的主椁,初步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套“黄肠题凑”葬具[12]。
从考古资料来看,秦雍城陵区不仅持续的时间长,前后达300年之久,而且随葬品丰富。葬具更豪华,殉人更多,殉葬品更上档次。这说明随着秦人国力的增强与统治区域的扩大,其帝王陵墓更加崇尚厚葬。
秦献公“二年(约前383年),城栎阳”[10]卷5《秦本纪》。对于秦城栎阳《史记集解》说:“徐广曰:‘徙都之,今万年是也。’”也就是说秦献公二年自雍城迁都栎阳,《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栎阳故城一名万年城,在雍州东北百二十里”[10]卷5《秦本纪》。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作为咸阳,筑翼阙,秦徙都之”[10]卷5《秦本纪》。对于秦迁都咸阳,《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咸阳县东十五里,京城北四十五里,即秦孝公徙都之者。”[10]卷5《秦本纪》栎阳作为秦都城前后只有34年时间[13]。栎阳故城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武屯镇关庄和玉宝屯一带,地处陕西关中的渭北灌区,石川河流经故城北部和东部,城址附近地面平坦,河渠纵横[14]。
秦都栎阳城遗址的墓葬大多分布在城址附近, 城东南为战国至东汉的墓葬区,东北为秦汉大型墓葬区,西北墓区为汉太上皇和昭灵皇后陵墓。据记载,“献公享国二十三年,葬嚣圉”,“孝公享国二十四年,葬弟圉”[10]卷5《秦本纪》。“嚣圉”所在地址不详,据《水经注》记载:“白渠又东经秦孝公陵北,又东南经居陵城北,莲勺城南,又东注金氏陂,又东南注于渭。”[15]白渠在栎阳城北,今康桥和关山镇以南,莲勺故城在今渭南下邽镇附近,这就是说秦孝公陵在栎阳附近。《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问答》中有“何为甸人,守孝公、献公冢者也”的记载[16]。“甸人”据张政烺先生研究,有如下四种含义:(1)主管籍田之官,省称甸。西周、春秋置。(2)掌供薪蒸、致飨享的小吏。西周、春秋置。(3)掌郭野之官,兼主刑罚。西周、春秋置。(4)守护王公陵寝的官僚。战国秦置[17]。秦孝公和献公陵寝不仅“陵上已开始起封土了”[6],“都建有高大的坟冢”[6],而且需要设置专职官员来守陵,应该不是小型墓。由于栎阳秦孝公陵墓与献公冢还未发现,所以对其厚葬程度只能据雍城秦公大墓进行推测。而此时的秦国:
已拥有关中大部,具有了和关东诸强国抗衡的实力。雍城作为国都近三百年,是秦国由弱变强时期,在秦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人各时期国都,只有栎阳城曾发现城址[18]。
由此推定秦人都栎阳时实力比都雍城时要强,栎阳城既然有“东西长约2 500米、南北宽约1 600米的长方形城址,已探出秦汉时期的道路13条,其中东西向道路3条,最长2 300米,宽7.2~17米;南北向的3条道路较短,最长550米,宽9.8米。东、西城墙各3门,北墙辟有2门,南墙亦似有2门”[19]的大型城址,按照秦人“视死如生”的原则,在修建陵墓时,“仿照都城、宫殿、官署等去设计、修建”[20]。那么栎阳秦公陵区应该比雍城陵区规模更大、葬具更豪华。
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10]卷5《秦本纪》。秦把都城从栎阳迁到咸阳。开始了咸阳作为秦都城长达144年的历史。秦都咸阳也“随着秦国力的增强和对东方六国战争的胜利,都城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渭河以北发展到渭河以南,形成‘渭水贯都,以象天汉’的规模。因而秦咸阳陵区也经过了渭北毕陌陵区向渭南秦东陵和秦始皇陵区的演变和发展”[6]。咸阳塬上延陵东北300米左右的两座所谓“西汉成帝的后妃陵墓”(Ⅰ号陵)、位于周陵镇所谓“周文王和武王陵”(Ⅱ号陵)、贺家村北部所谓的“周公和鲁公陵”(Ⅲ号陵)实属秦陵。其中:
Ⅰ号陵是秦惠文王及其夫人的“公陵”,南面的是王陵,北面是王后陵。后陵东北的那座“中”字形墓是其陪葬墓。Ⅱ号陵实际是秦悼武王及其夫人的“永陵”,南面的是王陵,北面的陵墓属于夫人。贺家村北部的两座墓葬(Ⅲ号陵),墓位的排列形式、封土的样式同永陵极为相似,应属同一时期的墓葬,墓主当为秦国的高级贵族[21]。
同凤翔秦公陵相比,秦“公陵”和“永陵”“在规模和建制上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比较突出的是出现高大封土和四出墓道”。那么秦咸阳塬陵应该也是厚葬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斜口镇韩峪乡的芷阳陵区,埋葬着秦昭襄王到秦庄襄王的几位帝、后。”[21]芷阳1号陵园内“有亚字形主墓2座、陪葬坑2座、陪葬墓区2处。地面建筑4处”[22]。2号陵园内“有中字形大墓1座,甲字形大墓3座,M4又为2座‘甲’字形大墓合并起冢的1座大墓,3座墓及封土呈‘品’字分布。另有陪葬坑1座,陪葬墓区2处,地面建筑1处”。 3号陵园内“仅存中字形墓1座,地面建筑2处,陪葬区1处”[21]。4号陵园有亚字形主墓,在陵园中部偏北,2座甲字形墓位于陵园以南东西排列,地面建筑位于陵园北部,范围面积不详。从芷阳陵区这些考古记录来看,这4座陵墓都有主墓、陪葬坑、陪葬区以及地面建筑,说明当时墓葬地表建筑与地下建筑都极为豪华,是典型的厚葬墓。
秦始皇墓的郦山厚葬更为人所共知,司马迁记载说: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锢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10]卷6《秦始皇纪》
司马迁对秦始皇厚葬的记载也为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其陵园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地上地下均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已发现各种陪葬坑、陪葬墓600多处,内涵极为丰富”。“除兵马俑、铜车马外,近几年又陆续发现了石铠甲坑、百戏俑坑、六号坑、七号坑等重要的文化遗址”[6]。其厚葬的特征更加明显。
除帝王外,秦贵族也实行厚葬,秦始皇的儿子“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书秦二世,“请从死,愿葬郦山之足”,“胡亥可其书,赐钱十万以葬”[10]卷6《秦始皇纪》。公子高仅收到的安葬钱就多达十万,可见其葬应为厚葬。
秦人贵族的厚葬不仅只是公子高一人,在芷阳遗址中发现有贵族的厚葬陪葬墓。芷阳陵区4号陵园西边的陪葬墓“为甲字形,坐东面西,通长67.2米,墓道长45米。墓室近于正方形,东西长22米,南北宽20米。”东边的陪葬墓“亦为坐东面西的甲字型,全长65.2米,墓道长39.2米,墓室东西长26米,南北宽20米”[6]。如此庞大的占地面积及墓葬,只能是厚葬墓。
如在甘肃秦安上袁家发现的秦墓M6号墓墓主为一位老年女性。其墓“南端坑内附葬车马,北端坑内放置棺椁”,“车马坑比墓室面积大,坑内原来似附葬车马1套,靠南端殉葬马1匹。……在车子位置以北殉葬狗1只……在坑的东壁下,随葬一排牛、马、羊头骨,从北向南计有牛头2只、马头1只、羊头18只,在东南角放置铁锸1件。”[23]M7号墓墓主为成年男性,在其墓道“约2米见方的范围内,殉葬牛头10只、羊头110只”,墓前室“随葬1车、1马”,“在车子位置的两侧和车下还殉葬完整的羊2只、狗3只。在车子的右后侧出土铁戟、铜戈等兵器”[23]。殉葬如此众多的牛羊马匹,以及车马等物,即使在今天也是厚葬墓。从墓主随葬有铁锸这样的农具以及戟、戈这样的兵器,说明墓主人是生前拥有大量畜群的平民。
二、秦人厚葬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在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秦人的厚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僭礼和奢侈”[24]。秦人厚葬之风流行的原因,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秦人的灵魂不灭观念和祖先崇拜
秦人的灵魂不灭观念和祖先崇拜现象,是秦人厚葬之风流行的主要原因。
秦人的灵魂信仰类似于殷商,他们把父母及祖先的亡魂视为鬼,认为亲、祖的亡灵会经常无端作祟,危害子孙。如云梦秦简中就有“甲乙有疾,父母为祟,得之于肉,从东方来,裹以漆器。戊己病,庚间,辛酢。若不,烦居东方,岁在东方,青色死”;“丙丁有疾,王父为祟,得之赤肉、雄鸡、酒。庚辛病,壬有间,癸酢。若不酢,烦居南方,岁在南方,赤色死”;“戊已有疾,巫堪行,王母为祟,得之于黄色索鱼、堇酒。壬癸病,甲有间,乙酢。若不酢,烦居邦中,岁在西方,黄色死”[25]。 除祖先亡灵可以无端作祟、危害子孙外,外鬼也可以为祟为害,如云梦秦简记载:“庚辛有疾,外鬼殇死为祟,得之犬肉,鲜卵白色,甲乙丙,丙有间,丁酢。若不酢,烦居西方,岁在西方,白色死”;“壬癸有疾,毋逢人,外鬼为祟,得之于酒,脯脩节肉。丙丁病,戊有间,已酢,若不酢,烦居北方,岁在北方,黑色死”[25]。由于秦人坚信人死后灵魂不灭,能祸福子孙,所以对作祟的魂魄总是怀着敬畏恭顺的心情,通过举行一种小型的祭祀活动——酢来告慰亡灵,避免灾祸。这样的祭祀有的需要将肉盛在漆器上进行;有的需要赤肉、雄鸡和酒;有的需要黄色索鱼、堇酒;有的需要狗肉、白色鲜蛋,还有的需要酒、脯脩节肉,可见这类祭祀是需要恭敬地敬献酒肉的。秦始皇以好神仙方术著称,在他的倡导下“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26]卷6《散不足》。帝王如此,民间自然也是巫风盛行,史谓当时“街巷有巫,闾里有祝”[26]卷6《散不足》。因此,阴阳五行、谶纬迷信、神仙方术、鬼神观念以及秦人“以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27]卷23《薄葬篇》的灵魂不灭观念成为秦人厚葬之风盛行的土壤和基础。
(二)秦人“事死如事生”的孝亲观念
秦人厚葬与秦人“事死如事生”的孝亲观念有关。
由于秦人视亡魂为鬼,又绝对不准“驱赶亲、祖鬼魂”[2],再加上“念亲将终无以奉遣,乃约其供养,豫修亡殁之备,老亲之饥寒。以事淫汰之华称,竭家尽业,甘心而不恨。穷厄既迫,迫为盗贼,拘执陷罪。”[28]因此“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为孝”[24]。可见“事死如事生”的孝亲思想是导致秦人厚葬的又一原因。由于认为厚葬为孝,厚葬可以“多藏食物以歆鬼精”,可以“作偶人以侍尸柩”,否则就会”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27]卷1《累害篇》,因此厚葬成风。
(三)世俗“死以奢侈相高”
秦人厚葬是因当时流风所致,世俗“死以奢侈相高”。
由于秦人帝陵厚葬成风,在上行下效之下,贵族与平民的厚葬就成了理所当然。“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杀人殉葬,以快生意。非知其内无益,而奢侈之心外相慕也。”[27]卷23《薄葬篇》“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26]卷6《散不足》于是“天下岐慕,耻不相逮”[27]卷1《累害篇》。厚葬之风便开始流行起来。由于秦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王公贵族、富商大贾财富的积累,其墓葬往往“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葬具更是“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梗椁,贫者画荒衣袍,缯囊缇槖”。随葬品更是“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26]卷6《散不足》。这种厚葬现象在前述的考古资料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一方面秦人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极力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城市与住宅;另一方面在随葬品方面也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几乎包括了生人所用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物品和器具。秦人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在阴间世界继续过着美好而舒适的生活,能够尽情享受。
参考文献
[1][唐]白居易.草茫茫 [C]//[清]彭定求.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4709.
[2]徐吉军.中国丧葬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206-208.
[3]陆建松.魂归何处:中国古代丧葬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90-95.
[4]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90.
[5][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17-1518.
[6]徐卫民.秦公帝王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2.
[7]田亚歧,张文江.礼县大堡子山秦陵墓主考辨[J].唐都学刊,2007(2):71-76.
[8]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J].文物,2000(5):74-80.
[9]吴保传,刘哲.秦穆公称霸与秦文化的区域互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2):107-110.
[10]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1] 吴镇烽,尚志儒.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资料丛刊,1980: 67.
[12] 焦南峰,段清波.陕西秦汉考古四十年纪要[J].考古与文物,1998(5):32-40.
[13] 张长寿,殷玮璋.中国考古学:两周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9.
[14]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J].考古学报,1985(3):352-360.
[15] 王国维.水经注校(上)[M]//邬国义.王国维全集:第12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639.
[16]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38.
[17] 张政烺.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560-561.
[18]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秦都雍城钻探试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5(2):20-26.
[19] 井中伟,王立新.夏商考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96.
[20] 刘庆柱.秦公帝王陵序[C]//徐卫民.秦公帝王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
[21] 刘卫鹏,岳起.咸阳塬上“秦陵”的发现和确认[J].文物,2008(4):69-71.
[22] 陈平.关陇文化与嬴秦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48-649.
[23]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秦安上袁家秦汉墓葬发掘[J].考古学报,1997(1):57-60.
[24] 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21-354.
[25] 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0:193.
[26] [西汉]桓宽.盐铁论校注[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352-355.
[27] [东汉]王充.论衡校释[M].刘盼遂,等,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17-961.
[28] [汉]崔寔.政论·昌言[M]//群书治要学习小组.群书治要译注:卷45.北京:中国书店,2011:17.
(责任编辑:高士荣)
Discuss on the Process and Reasons of the People of Qin’s Elaborate Funeral
MAGe-xia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741000, China)
Abstract:The custom of elaborate funeral had begun from the era of Xi Chui to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All the kings of Qin were the the advocator of the elaborate funeral.It was influenced by the kings’ elaborate funeral not only the nobles but also the populace.The ideas of the soul, the custom of worshipping ancestors, filial piety and the common effect was the reasons of the fashion for the elaborate funeral.
Keywords:the people of Qin; elaborate funeral;the soul; worshipping ancestor; filial piety
中图分类号:K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6)01-0113-05
作者简介:马格侠(1969-),女,陕西武功人,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史、敦煌学。
收稿日期:201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