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6-03-03李红强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河北省素质人才

李红强,杨 琨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红强,杨 琨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35)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河北省文化创意从业人员素质受整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层次水平和教育相对滞后的制约,存在管理层前瞻性不够、创意人才创新素质较弱、文化底蕴不足和能力结构符合性不够的问题。为此从人才培养和政府支持角度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素质提升对策。

文化创意;从业素质;问题;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迅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才是文化知识的拥有者,也是创意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人才素质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当前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和从业人员现状,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建议和对策。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从业现状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相对于北上广和沿海发达地区,起步较晚,但是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发展十分迅速。在《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中,河北省政府明确了“全省将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较大、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文化品位较高、专业人才集聚、品牌效应明显、创业环境良好、公共服务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在这一目标战略下,河北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支出资金持续增加,由2012年的59.2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8.6亿元。当前,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1 500亿以上,年均以30%的速度增加,年均增速大大高于省内GDP的增速,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但是相对于北上广和沿海发达地区,在发展规模、质量、产出方面,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比如文化创意产业的GDP占比、文化创意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等指标方面,明显比较落后。

(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从业现状

根据2014年教育部的相关毕业生数据,河北省的所有艺术类大中专和研究生的毕业生总数不超过50 000人,而河北省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80万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推动力是高端创意人才,大约占到从业人数的1%左右,也就是说大专以上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的总需求量不少于8万人,目前培养的创意人才的缺口明显很大。根据调查,当前河北省文化创意已经成为热门的就业岗位之一,体现出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倾向。83.7%的受访者对当前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持积极观点,认为规模将越来越大。从业人员结构中,大、中专占42.1%,本科占46.2%,研究生及以上占11.7%。这说明河北省文化创意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在总体上有着较高的要求和攀升之势。

二、河北省文化创意人员从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靠创意产品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相对于一般商品,文化创意产品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更高。有创意没文化,有文化没创意,都不会形成文化产品的持久生命力和产生社会与经济价值。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根本上是人才素质的提升。通过对河北省文化创意从业现状调查和深入分析,目前文化创意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文化创意从业管理人才的前瞻性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变化十分迅速,跟社会文化发展潮流相呼应。文化创意产品既可以追随文化潮流,也可以创造新的文化潮流,一些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涌现。这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人员来说,拥有行业发展的眼光和较强的行业趋势预测能力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商机,实现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河北省创意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中,较多的是来自其他行业的人员,大多因循守旧,深度了解创意文化产业和拥有较高创意思维的管理人才并不多;缺乏开拓和创新思维和能力,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趋势前景的把握不够敏锐,缺乏创意产品的独创性开发和长期的创意产业发展规划,造成跟风、模仿和产品雷同的问题十分严重,很难有效地打开市场。

(二)文化创意技术人才的创新素质有待提升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创新型很强的新兴产业,要求文化创意人才具有创新素质和科技素质。创新素质主要是指具备将十分抽象的文化进行文化产品的创造从而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品的能力;科技素质是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结合从而创造出文化产品的能力。调查发现,企业受访者普遍认为行业对文化创意毕业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是创新思维(42.4%)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32.7%)。文化创意企业管理高层受访者中86.9%认为,当前文化创意企业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着“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在原因方面,43.6%的受访者认为是创新能力的缺乏,35.1%的受访者认为是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足,18.1%的受访者认为是很大部分从业者缺乏进取精神,3.2%的受访者认为是文化创意理论修养不够。这说明,河北省文化创意从业人员存在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进行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提升。

(三)文化创意人才较大部分缺乏文化底蕴和修养

文化创意从业人员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创新素养,还需要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可以说,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是文化创意人员的核心土壤,只有在这样的土壤中,才能盛开创意之花。当前河北省相当一部分文化创意从业人员在文化理论修养、传统文化底蕴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调查中,79%的文化创意人员在对创意产品创作上更注重技术上的应用,注重对于成功作品的模式套用,而对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挖掘不够,传统文化融合进作品不够深入。同时,80%左右的文化创意人才对于河北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了解不够,难以把握和领悟燕赵文化的内涵、精髓和理念,很少进行燕赵文化的挖掘和应用,使得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所引进的文化产业人才普遍存在缺乏燕赵文化底蕴和知识背景的现象。也就是说,燕赵文化未能很好地融入创意产业、创意产品中去,未能引起较高识别度的品牌效应。

(四)文化创意从业人员的能力结构复合性不够

文化创意作为一个复合型的新兴产业,高校相应的学科应该具有交叉性和边缘性,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调查中,河北省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仍然存在较为传统的专业设置、过细的专业划分、师资力量薄弱和关门办学的传统培养模式等问题,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难以跟上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目前河北部分文化创意行业自行培养人才,如衡水内画产业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画师培训学校,但是这样的培养模式更多的是师傅带徒弟,很难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高规格要求。很多高校也在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是由于机制体制不顺畅,存在学校方面“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企业的实质性参与并不多,企业的不热心主要是由于投入较大和对学校人才培养旧有模式的回避。

三、河北省文化创意人员从业素质提升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产业运作是保障,由于各个层面的文化创意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以及人才培养机制体制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在全国的竞争力。通过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

(一)高等院校紧密结合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专业人才

河北省地方高校专业建设要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人才培养的定位。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地进行企业的调研,邀请企业参与到专业的设置和建设中;政府部门和文化创意行业协会充分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层次规格的确定,根据本省的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实际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学生和专科学生,将人才培养的梯度和各个层次的培养规模合理规划,重点是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素质和科技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只有将分层人才培养和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相结合,才能提升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品牌效益。

(二)校企深度融合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文化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方面,地方高校要调整办学思路,按照文化市场的运作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体系,强化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河北省高校由于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总体上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度不如发达地区紧密,校企合作的开展往往流于形式。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离不开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在具体推进中,可以建立政校企协同机制,政府在校企合作中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如订单培养、政府购买式培养),通过让企业看得见的实惠促使其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校企双方,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项目平台和技术支撑,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的广阔平台,从而把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三)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对创意人才素质的提升

文化创意企业首先需要企业区分经营管理人才、原创型创意人才、综合型创意人才、专业型人才等不同的特点,并加以研究,针对每一种人才类型制定不同的策略,以及完整明确的职业上升渠道。其次要构建适合创意人才发展的中长期培训体系,建立定期培训和人才培训选拔机制。再次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用事业和感情留人,并建立起有效的企业文化,通过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促进人才队伍的健康、有序成长。从业者本人也要做好职业规划,在实践中学习进步,以高度的职业忠诚和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对待自己的职业前景和企业的发展前景。

(四)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创意人才培养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由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政府对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撑方面处于摸索阶段,对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专门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与其他产业并没有特别之处。因此,政府首先应当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特性,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行动,通过产业的促进带动相关的教育资源进入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领域;其次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在税收、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对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优惠或政策扶持等;再次要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引导和支持,设立政府性的文化创意教育发展基金或者人才激励基金,为企业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高端创意人才的培养驱动和域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提升本区域的创意人才综合质量。

[1]郑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8):100-101.

[2]柏宏君.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J].新闻导刊,2008(4):22-24.

[3]许平.以未来构想现在——探索设计创意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北京观察,2007(1):49-51.

(责任编辑 路建彩)

Personnel Quali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LI Hong-qiang,YANG Kun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Xingtai, Hebei 054035,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tal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urrent cultural creative personnel quality in Hebei province is not satisfied, such as management prospective is not enough, creative talent innovation quality is weak, lacking of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onformity ability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government support, personnel quality promotion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quality;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G124

A

1008—6129(2016)06—0085—04

2016—10—10

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京冀协同发展中我省文化创业从业人员素质对接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603050307。

李红强(1976—),河北石家庄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河北省素质人才
人才云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