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时宰相”姚崇在开元年间的经济贡献

2016-03-03张卓林

关键词:姚崇玄宗开元

张卓林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710119)



【历史文化研究】

“救时宰相”姚崇在开元年间的经济贡献

张卓林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119)

姚崇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稳定社会动荡,辅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有“救时宰相”的美称。开元年间,姚崇第三次出任宰相,提出“十事”进行改革,对于“开元盛世”的出现做出了很大贡献。经济方面的贡献主要是进行的经济改革,多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禁建佛寺、杜绝租赋外贡献、恢复常平仓,灭蝗救灾等,能真正解决百姓困苦,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开元初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姚崇;开元年间;经济改革;灭蝗

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的盛世局面,这是与朝廷任用贤臣能相分不开的。太宗知人善任,贞观时期涌现出许多有为的宰相辅政,如房玄龄、杜如晦,“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这二位功不可没。玄宗开元年间,宰相姚崇为玄宗稳定政局、发展经济出谋划策。司马光称:“唐世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1]6844将姚崇及年迈时举荐为相的宋璟,与贞观年间的房、杜并称贤相,对姚崇给予了很高评价。姚崇历经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三次出任宰相。尤在开元年间任宰相时,向玄宗提出“十事”进行改革,稳定政局,发展生产,革除陋习,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姚崇“善应变而成天下之务”,[1]6843被誉为“救时宰相”。

近年来掀起了姚崇研究的热潮。姚学谋的专著《大唐贤相姚崇》《姚崇研究辑存》,全面论述姚崇事迹。论文方面有很多,如王秉伦的《唐开元之治的政治家——姚崇》,郝宏桂的《论姚崇的社会改革与开元之治》、田廷柱的《姚崇理政与开元之治》等,论述姚崇为“开元盛世”的出现所做的贡献。如闰新华的《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姚崇》,田廷柱的《姚崇传》,从姚崇个人入手,讲述姚崇一生经历和政绩。如田一颖的《重人事轻天命——姚崇灭蝗思想与实践探析》、卢丽萍的《姚崇灭蝗敢创新》等,分析开元四年(716)姚崇治理山东蝗灾的事迹。在介绍唐玄宗的著作中,也会涉及这位宰相。如阎守诚、吴宗国的《唐玄宗的真相》,许道勋、赵克尧著《唐玄宗传》等。本文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史料记载,主要分析姚崇在开元年间任宰相时,辅佐玄宗在经济方面进行的改革,全面认识姚崇对开元盛世所做的经济贡献。

一、唐玄宗起用姚崇为相

姚崇,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字元之,本名元崇。为避开元尊号,省去“元”字,名崇。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卒于玄宗开元九年(721),终年72岁。历经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先后三次出任宰相。

(一)姚崇三起三落,三任宰相

高宗朝,姚崇以“孝敬挽郎”身份步入仕途。后因在地方为官正派、政绩突出,不断得到提拔。姚崇第一次任宰相是在圣历元年(698),武则天破格提升他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此职即被视为宰相),因其忠诚正直,仗义直言,为国家举荐人才,多次得到武则天的表彰。后因得罪武则天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失去宰相实权,任灵武道大总管。第二次任宰相是在景云元年(710),睿宗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奏请迁太平公主“往就东都”,[2]3023以防其干涉朝政。因而得罪太平公主,睿宗为稳定朝局,贬姚崇为申州刺史。第三次任宰相于开元元年(713),玄宗即位后,起用姚崇为相,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二)玄宗起用姚崇为相的原因

玄宗之所以起用姚崇为相,首先是因为姚崇确有杰出的才干。姚崇极负才华,“吏道敏捷”“善应变成务”,[1]6843处理事务能力强,能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并取得良好效果,因此玄宗必定选贤任能辅佐自己。其次是由于姚崇有丰富的经验。他曾两度出任宰相,多次出任地方军政长官,了解百姓疾苦,所至皆有政绩。再次是因为姚崇有很高的威望。开元元年(713),姚崇已经63岁,两度任宰相,屡建奇功,政绩显著,在朝中具有一定的威望。唐玄宗即位后,姚崇被召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恢复了宰相职位。玄宗十分信赖姚崇,遇事都要征询姚崇的建议,史书载:“上初即位,励精为治,每事访于元之,元之应答如饷,同僚维诺而已,故上专委任之”。[1]6808

姚崇三任宰相皆有政绩,尤在开元年间,“上急于为理,尤注意宰辅”。[3]姚崇辅佐玄宗进行改革,主要围绕“十事”进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稳定朝政,发展生产,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姚崇能与太宗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并称贤相,正是因为他在开元初年的改革政绩及年迈时选贤任能,举荐宋璟任相。

二、开元年间的经济改革

先天二年(713),玄宗在新丰讲武时,姚崇针对时弊提出“臣愿以十事闻”(即“十事”):“……朝廷覆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愿不倖边功,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浸亦为之;臣愿租赋外一绝之,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观,费钜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4]4383姚崇辅佐玄宗巩固皇位,发展经济,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不求边功,安定边疆,减少军费开支;禁止滥建寺观,浪费钱财;除租、庸、赋税外,杜绝一切额外贡献。对于姚崇所提的建议,玄宗都表示深有同感,曰“朕能行之”,[4]4383并且极力支持他实行改革。从经济改革中可以看出,姚崇解决的都是与百姓相关的棘手事情,切实解决百姓疾苦,有利于百姓生产生活。

(一)裁汰僧尼,绝佛道营造

自神龙年间以来,“公主及外戚,皆奏请度人。亦出私财造寺者,每一出敕,则因为奸滥,富户强丁,皆经营避役,远近充满。”[5]836唐代赋役政策规定,僧尼不纳赋税,不用服役。不少富户往往依托寺院逃避国家赋役,这势必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开元二年(714)正月,姚崇针对此项弊端奏曰:“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乌用奸人以小汩真教?”[4]4384并列举何充、苻融、梁武帝等信佛崇教的皇帝,最终也难逃败灭的例子,劝说玄宗“绝佛道”,裁汰僧尼。

玄宗接受建议,“诏天下汰僧伪滥,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4]4384还俗的人数达到一万二千人,足见玄宗裁汰力度。但史料对还俗人数的记载有些不同,《旧唐书·玄宗本纪》中载:“丙寅,紫微令姚崇上言请检责天下僧尼,以伪滥还俗者二万余人”。[2]172《新唐书·姚崇传》《资治通鉴》与《旧唐书·姚崇传》的记载一致,都是“万二千余人”。《唐会要》中载:“天下僧尼伪滥还俗者,三万余人”,[5]836还俗人数多出一倍还多。限于史料不足,确切的还俗人数不得而知。但从这些记载来看,玄宗裁汰僧尼,实有成效,“经过这次整顿,不少僧尼重新成为劳动者,国家的纳税对象为之增加”,[6]这样可以增加一部分国家赋税收入。二月,玄宗又下令禁建佛寺,敕:“自今所在毋得创建佛寺;旧寺颓坏应葺者,诣有司陈牒检视,然后听之”。[1]6814

姚崇建议裁汰僧尼,增加了劳动人数,扩大税源,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禁建佛寺,减少劳民伤财的行为,有利于农民正常的农业生产。

(二)杜绝租赋外贡献

姚崇在“十事”中,向玄宗建议杜绝租、赋外的一切“贡献”。贡献,指国家规定的正常租赋之外,官吏、外戚们以求获得更大的宠幸和好处,上交给皇上的财物。这些财物,多是官员、外戚们敲诈勒索百姓所得。对于百姓来说,除却正常租赋,贡献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姚崇任宰相之前,在地方为官多年,了解百姓生活,深知其疾苦。出任宰相之后,开元元年(713)姚崇向皇上建议,杜绝“贡献”,“愿租赋外一绝之”,[4]4383玄宗答应了姚崇的请求。

“却贡献”可以“减弱献媚官员和贪官的不法活动”,[7]22配合吏治改革,使吏治清明,减轻了官员对百姓的盘剥,一定程度上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农民的生活。

(三)恢复常平仓,平抑物价

历代封建政府都十分重视仓储建设。常平仓,是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旧唐书·职官二》中载:“凡义仓所以备岁不足,常平仓所以均贵贱也。”[2]1828政府利用常平仓粮调节粮价,市场粮价较低时,以适当价格收购农民粮食置于常平仓;当粮价涨高时,以低于市场价格卖出,有效平衡市场粮价。

唐代常平仓始建于太宗时期。贞观十三年(639)太宗下诏:“于洛、相、幽、徐、齐、并、秦、蒲等州,置常平仓。”[8]永徽六年(655),“京东二市置常平仓,以大雨道路不通,京师米贵”,[7]5707平抑京师米价,稳定长安人民的生活。“此后至开元初,五十多年不复有常平仓活动的记载。”[9]姚崇辅政,建议玄宗恢复常平仓。开元二年(714)九月,敕:“天下诸州,今年稍熟,谷价全贱,或虑伤农。常平之法,行之自古,宜令诸州加时价三两钱籴,不得抑敛。仍交相付领,勿许悬欠。蚕麦时熟,谷米必贵,即令减价出粜。豆谷等堪贮者,熟亦准此。以时出入,务在利人。其常平所须钱物,宜令所司支料奏闻。”[2]2122常平仓恢复建设,并且设置专门官员管理。

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可以防止“谷贵伤民”的情况,稳定了粮食市场,有利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三、积极灭蝗,恢复农业生产

姚崇任相期间,除经济改革外,还“注意兴修水利,鼓励百姓耕作,采取了与民生息的政策措施”,[10]真正地为民务实。姚崇在开元年间最大的经济贡献,当属开元四年(716)治理山东地区蝗灾一事。

在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封建时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难以抵御自然灾害。蝗灾“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其破坏性有时比水、旱灾害更为严重”。[11]徐光启说:“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有幸免之处;唯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12]大旱之后,常有蝗灾,田地里的禾苗被食,严重时甚至会颗粒无收。

开元元年(713)秋冬,旱灾严重,雨雪全无。开元四年(716),山东诸州发生了蝗灾,蝗虫飞来,铺天蔽日,农民感到恐惧不安,束手无措,不敢捕杀,只能在田旁设祭,焚香跪拜。灾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安定,灭蝗救灾成为当时稳定政局、发展经济的中心问题。

姚崇建议派遣御史督促州县捕杀蝗虫。蝗虫在夜间无法飞行,光亮会引诱蝗虫飞往,利用这一点,姚崇提出“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2]3024蝗虫飞向火光会被火烧到,在火堆边挖抗,用土填埋。然而,此项建议遭到朝野内外许多人的反对。就连平日里遇事不急的“伴食宰相”卢怀慎也认为蝗虫太多,不宜捕杀,“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事?”[2]3024汴州刺史倪若水认为,蝗虫是天灾,除之不尽,人力不能克服,并且捕杀蝗虫“为害更深”。[2]3024玄宗也是颇为犹豫,征询姚崇意见,姚崇指出:“今山东蝗虫所在流满,仍极繁息,实所稀闻。河北、河南无多贮积,倘不收获,岂免流离,事系安危,不可胶柱。纵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2]3024姚崇从历史上蝗虫为灾的经验教训说起,阐明了灭蝗对安定社会和发展生产的现实意义,就算除不尽也不能致以成灾。更是以官职作保支持灭蝗,“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并请削除”。[2]3024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坚定地支持灭蝗,下令派御史到诸道督促官吏积极灭蝗,“是岁,田有收获,人不甚饥”。[2]175仅汴州一地,运用姚崇焚瘗的办法,捕获蝗虫“一十四万石”,[2]3024投入汴渠中的蝗虫更是不可胜数。运用姚崇的办法,灭蝗取得了显著成效,减轻了蝗灾的破坏,保住了田间禾苗,有利于农业生产。

姚崇曾在地方任官多年,深知灾民疾苦,任宰相后利用国家政权灭蝗救灾,深得民心,使灾民生产生活得以维持和继续。姚崇被誉为“灭蝗宰相”,灭蝗也成为姚崇相业中一件最为辉煌的功绩。

四、结语

姚崇一生三起三落,三次出任宰相,为相期间都大有作为。尤在玄宗开元初年任宰相时,针对武则天以来朝政中出现的弊端,针砭时弊,提出各种改革措施。姚崇的经济改革,配合姚崇在吏治、军政、文化等方面的整顿,对“开元盛世”的出现有积极作用。

姚崇为人正直,善于应变各种事务。加之在地方为官的经验,了解百姓,出任宰相后,采取的改革和提出的建议都是为民务实的事情。因而深得民心,更是形象地被誉为“救时宰相”。

姚崇开元年间为相的经济贡献,为开元初年的政局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唐诗人元稹在评价姚崇与开元政局的关系时,曾作《连昌宫词》:“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至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13]诗人的诗作多有夸张表达的嫌疑,诸多因素导致朝政衰落,不仅仅因为姚崇的离去。但足见这位“救时宰相”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姚崇辅佐玄宗确有重大贡献,“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确与这位宰相的有效改革关系密切。

[1]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郑处诲.明皇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4:12.

[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6] 薛平拴.姚崇与开元天宝盛世[C]∥姚学谋.姚崇研究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15.

[7] 王治国,刘社刚.大唐贤相姚崇对“开元盛世”的贡献[C]//.姚学谋.姚崇研究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8] 王钦若等编撰,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5707.

[9] 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M].北京:中华书局,1986:108.

[10]郝宏桂.论姚崇的社会改革与开元之治[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57-60.

[11]阎守城.唐代的蝗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2-18.

[12]徐光启撰,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3:243.

[13]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272.

[责任编辑朱小琴]

The Competent Prime Minister YAO Chong’ s Contribution to Economyduring the Kai Yuan Period

ZHANG Zhuo-lin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n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As a great statesman and reformer, YAO Chong won the reputation of a competent prime minister for his ability to stablize social turbulence and assist emperor Xuan Zong inauguratetheKaiYuanProsperity. YAO Chong put forward ten proposals abou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forms in the third term of office as the primr minister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arise ofKaiYuanProsperity. YAO Chong’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y we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economic reforms about life of common people such as forbidding to build Buddhist temples, stopping the tribution to court beyond normal rents and taxes, recovering normal granary, eliminating locusts, etc. which really relieved farmers’ pain and burdan and facilitated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t the initial stage ofKaiYuanPeriod.

YAO Chong;theKaiYuanPeriod; economic reform; eliminating locusts

2015-11-11

张卓林(1991—),女,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经济史研究。

K242.1

A

1008-777X(2016)03-0054-04

猜你喜欢

姚崇玄宗开元
段开元:拥抱健康产业 增进百姓财富
姚崇研究:20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
狡黠
姚崇拒住四方馆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姚崇拒住四方馆
讨价还价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