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考

2016-03-03吴胜强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教学改革

吴胜强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35)



“中国制造2025”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考

吴胜强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35)

摘 要:我国传统制造业要实现“智能化”和“服务化”升级转型的要求已在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了。未来制造业的升级新常态,对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制订、师资队伍建设、智能实训车间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合作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和专业预警机制建立等方面对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国家顶层设计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政策,高职教育该“怎么看”“怎么干”,成为高职界上下都在思考、探索的重点之一。全球知名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发布《全球制造业报告》时提到,我国制造业正由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过渡,向价值链上游发展,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1-2]。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加速追赶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使得我国制造业的成长倍受压力。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实质上,就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或“中国智造”,与其他国家比,目前中国与中国制造业并不差钱,但差的是设计师、研发工程师和技能大师,归根结底核心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应形势实施改革,培养出合适的人才[3-5]。下面就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在当前形势下的教学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国制造2025”所需人才的特点

“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二化融合(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制造和生产的服务业,职业群类会普遍出现工作领域交叉重叠现象,可见,“中国制造2025”所需人才应具有综合化的能力结构。“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快速发展。人才是创新的关键,需要大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国制造2025”为基于原有人才培养定位的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提供了的新内涵:综合型与创新型。

二、制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培养“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就要满足二化融合和制造业服务化的要求,将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中国制造2025”所需的相关元素真正地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我国目前教育体系只能培养面向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单一能力结构专业人才,不能培养贯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6]。在保留原有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将与“中国制造2025”所需的相关元素相融合,开发前瞻性强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将“新元素”知识开设成单独课程,也可以将“新元素”知识融入原有的课程当中,同样也可以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讲授“新元素”知识。

三、建立学术与技能并重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质量保障。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普遍不强,承接企业项目能力较差,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与生产一线零距离对接的能力。为在科技服务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增强其动手能力,高职院校急需建立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导向,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等环节,向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师倾斜;建章立制,给予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校企合作中有突出贡献和做了大量工作的教师以荣誉和物质奖励。开辟行之有效的途径:结合企业需要选派教师给固定企业担任长期兼职科技服务人员,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到企业下厂锻炼,与政府、机构或企业共建科技服务平台,教师作为人力资源,可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共同完成研发项目。

四、建设智能实训车间

智能实训车间的建设应以数字化智能工厂为原型,将体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等元素融于其中,实现实训、实验、科技服务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新兴产业“零距离”对接,打破原来一个实训室(车间)建设服务一门课程的理念,使学生在一个实训室(车间)能完成多门课程的实训,并能衔接完成加工设备、机器人、传感器、检测设备、射频识别设备、传送设备、智能工厂集网络交换设备、计算机服务器、智能通讯等构建物联网;并通过软件将整个系统连接成一个信息物理系统,实现工件与机器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工件与工件之间的实时通讯以及协同工作,为教师及企业工程师科技研发、学生学习提供平台,将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与生产及研发“零距离”对接[7]。

五、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合作平台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是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研究。技术研究由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两部分组成。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应围绕所属地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要求,结合政府引导以及市场需求,为当地行业与产业提供科技服务。开展技术研究,着力推动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以此来解决当地行业、产业中存在的难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

合作平台由政府、院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由各种专有技术、产业运作能力和专业化技能的网络交织构成,并且通常向多个产业部门提供支持。在合作平台中,职业院校将扮演智力资源的提供者角色,包括解决生产问题和输送人力资源,同时院校要利用社会资源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当地政府、当地企业与院校的长效良性互动格局。经济开发区职业院校、产业园区职业院校的运作模式是目前我国较成功的。合作平台独具本土化特征,有较强的属地特征。只有合作平台运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自身优势,提高自己,才能获得新生的发展驱动力。

六、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和专业预警机制

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体系和专业预警机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体系,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形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信息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专业预警机制,通过第三方对毕业生就业及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将评价结果作为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主要依据。

七、结语

“中国制造2025”离不开高素质的机械制造类高职人才支撑,加快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中国制造2025”所需人才,让具有创新型与复合型的劳动者在职场中竞显风流,中国制造定能由大做强,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胡迟.“十二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分析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5(6):14-19.

[2]史铭之.“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坚守[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13-17.

[3]《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6-10.

[4]敬石开.“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5-9.

[5]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33):38-44.

[6]黄群慧,霍景东.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与问题——国际比较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3(8):90-96.

[7]张坤,周桐.面向智能工业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科学管理),2015(12):84-85.

(责任编辑 燕 艳)

Thoughts on Teaching Reform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Made in China 2025”

WU Sheng-qiang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Xingtai, Hebei 054035, China)

Abstract:It is cleared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upgraded to meet the demand "intelligent" and "service" in "Made in China 2025". In futur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upgrade the new normal, new requirements is put forward about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teaching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i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from working out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ng of th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ng of intelligent training workshop,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quality-evalu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Key words:Made in China 2025; higher vocational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29(2016)02—0005—03

收稿日期:2016—02—25

作者简介:吴胜强(1977—),湖北大冶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