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分论坛论文综述

2016-03-03于小艳朱子薰

现代教育论丛 2016年1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互联网

于小艳 朱子薰



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分论坛论文综述

于小艳 朱子薰

摘 要:高等教育和人性的融通及其相互作用是高等教育复归人性的重要力量,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涵盖人的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以学生为中心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教学改革、“互联网+”时代与高校课程改革等议题,为高等教育基于与利于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性的完满,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代化;人性复归;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互联网+

2015年11月13—1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承办的“教学·课程·方法:高等教育现代化”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在广东珠海召开,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也同时进行。本次博士生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来自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20所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大学的60名博士生参加了本次分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80篇。会上,28位博士生围绕论坛主题“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人性回归与微观实践”分享了研究心得;与会博士生们针对人的现代化与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与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教学改革与高等教育现代化、“互联网+”时代与高校课程变革等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了颇有创见的观点。在此,仅对此次论坛主要论文做一综述。

一、人的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即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关注人。北京大学曾妮认为,大学教师的“发展性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僭越了教师的“本体性身份”,削弱了其在大学教师自我认同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根据“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专业性才是现代大学教师的立身之本,必须坚守现代大学教师职业的育人性。湖南师范大学曾维华则从“好大学”的维度论述张楚廷先生的人、生命、自由的教育思想,分析其强调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人为中心,给予人自由,关注人的思想与灵魂的“好大学”理念,提出现代大学就是要注重培养人的普世原则。

南京师范大学贾佳强调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回归人性,从而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立基,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困境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本质以及与教育本质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背离;应重视历史与文化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人性回归的重要价值。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应是一个围绕人性价值回归古典高等教育哲学基础,培养兼具道德、社会责任等理想品质的完整的人的过程。他认为在“大学·学者·政府”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特殊场域中,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只有通过重塑现代化的学者、现代化的大学以及现代化的政府,才有可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成为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张秋硕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现代化的反思,分析了高等教育评估现代化的内在演变规律,认为高等教育评估现代化主要包括了高等教育价值观的现代化与测评方法的现代化两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建议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现代化实践着眼于人性的回归,并注意对多元价值取向的理解与建构,同时还应妥善处理好科学与人文范式的关系。南京大学李国仓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在达成并发展学生现代化特质的同时,使其具备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的鲜活生命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将科学的理论认识(理想状态、实现道路和衡量评价标准)和具体的教育实践(多维主体、多元价值)圆润地统一起来。

二、以学生为中心与创新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和基本功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始终处于核心地位。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一)以学生为中心

南京大学李运庆认为“以生为本”理念体现了高等教育对学生的重视,凸显了传统高校的育人职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各高校需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及现代高等教育的现状,合理确定“以生为本”的实施策略和举措。他提出应淡化“以生为本”的提法,转而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从而丰富“以生为本”的内涵,扩大“以生为本”的外延。北京理工大学郝晓玲以T大学工科本科专业为样本,分析大学教育行为对学生选择国际化人才培养活动的影响,认为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关注学生的选择意愿。同时,利用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活动分为人才虚拟、职能虚拟和技术虚拟三种类型,分析学生通过大学教育在属性和倾向的变化以及如何影响他们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活动的选择意愿。通过数据分析,郝晓玲提出了建设沉浸国际文化环境,深化语言文化学习,激励学生涉猎国际事务,加强需求诱导工作的建议。大连理工大学方水凤探讨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招生标准,证明美国高校招生标准与大学期间学术成就、学业维持以及学位获得这三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提出高校招生标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选拔功能,更多地在于帮助高校测量出未来社会精英的预测效度。这对于我国的高考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北京大学张优良通过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2年大学生发展调查数据的分析,认为学生不同维度的能力发展对其就业领域具有指示性意义,并且提出建议:在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测量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推介就业部门和岗位,实现“人职匹配”和人尽其才,通过这些措施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创新人才培养

苏州大学孔晓明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受到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影响教育现代化和现代化。创新人才作为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基点,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点。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所以,面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这一复杂系统,以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点可以事半功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文杰基于36种教育学核心期刊在1999—2014年间刊载的有关“创业教育”文献的计量分析,发现创业教育的研究热点集中在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从文献角度发现近些年学术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注与重视。华南师范大学杜燕锋认为知识生产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呈现出跨学科性、应用性、协同性、多元参与性等特点,指出这一转型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承担者、人才培养组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等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了极大影响,提出在知识转型背景下要树立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理念、制定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构建特色化的培养课程、实施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坚持多维度的质量评价标准,以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需要,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切性的观点。

三、高校教学改革与高等教育现代化

教学是大学的本质要求之一,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高校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换,高校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学方式、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式与途径。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不尽相同。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水平、就业能力及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吴红斌从高校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来分析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认为创新激励型教学行为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性影响;高校应该加大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高校教师对相关教学方式的掌握和运用,从而更好的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高校在制定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和改革政策中,要将其与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尤其是学生主动性参与——相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清华大学杜艳秋认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达成其培养目标,提高面向市场和就业导向的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关键。杜艳秋利用2014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数据探讨了影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提出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加强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学生与实践教师讨论的机会等意见。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高等教育评价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起导向和保障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刘佳从教学评价的角度,通过对第四代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认为在传统评价理论下,教学评价被认为是基于强势主体价值的活动,因而在评价观念上奉行管理价值至上原则,忽视多元价值需要;在评价目的和功能上,重鉴定轻改进;在评价方法上,过度推崇科学主义评价范式,并从第四代评价理论的视角提出了关注多元价值、实现评价范式的转换的教学评价制度重建路径。目前,教师仍然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所以,师德和教师的教学投入是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清华大学张磊从教师德性的角度讨论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途径,通过对加拿大14位大学获奖教师的质性研究,认为在教师德性培育的过程中,要创造条件帮助其建构正确的身份认同;加强大学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身道德性的理解,帮助其养成教师德性;通过有德之师,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华东师范大学李永刚从教师教学时间投入的角度分析保障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他在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工作时间基本上都位于研究所得出的合理时间区间内,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指导研究生的时间明显偏少,提出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理论上应更高以及在正常教学工作量要求下,高级职称教师每周的教学时间应当高于16.2-21.9小时这一区间的建议。

四、“互联网+”时代与高校课程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教育理念、教育生产方式革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政策和技术优势推进高校课程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考验着高等教育的智慧。

(一)“互联网+”时代的内涵及影响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浪潮汹涌而来,席卷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并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新一轮大变革。“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一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在互联网业务与教育深度融合后促使教育产生质变,将原来教育结构中的不合理分配进行重构,实现教育革新性增长的模式变革。北京理工大学郇秀红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建议加快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健全数据信息系统;引领高校教学科研,提升信息系统分析能力;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应对策略。浙江大学金忍冬分析了“互联网+”对于汽车行业的影响,认为互联网与传统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技术性失业的挑战;提出应通过产学联合培养人才,开设具有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特征的综合性课程,以期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其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二)“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课程变革

课程是教育培养人才的蓝图。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宏观愿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高校课程中。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式,利弊兼有。厦门大学李胜利认为MOOC风暴的全球化蔓延和井喷式发展给各国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它既为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扁平化扩散提供有效手段,也无形中被利用,成为一些国家进行文化输出、推行文化新殖民主义的重要战场。许多国家和地区对MOOC的迷信追捧与盲目移植,反映了其文化自省与自觉意识的缺失。李胜利建议祛魅MOOC,对MOOC进行理性回应,基于文化的自觉与自省,更好的取MOOC之精、去其讹,理性取舍,超越创新。华南师范大学崔卫生认为人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人的现代性的具体化与现实化。主体性、独立性和理性构成了人的现代性内涵。课程是学生发展主体性的根本途径。现代性规定了传统课程进行变革的方向,即课程目标的多元性、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课程实施的主体性和课程评价的人性化等四个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巫国云从具体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变革角度概述了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历次改革与发展历程,对第三轮全面检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的系统设计方案及其改革推进过程的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提炼出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三个特点与启示,指出通识教育理念的践行需要崇高使命的引领与长期一贯的重视与坚持。崇高的通识教育理念必须有系统设计、课程与组织的支撑。通识教育改革要基于问题、全面检讨、吸收借鉴、系统设计、谨慎推进、多元开放。

五、小结

此次博士生论坛的专题报告和参会论文主题突出,多个层面、多个视角论述了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性问题。质性研究的分析和思辨深入透彻,量化研究数据精准、所得结论有借鉴意义,历史比较研究有历史的深度和国际的广度。在研究的问题域上,关照了中观和微观层面。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人性回归的基本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高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走向等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域。

(责任编辑 吴全华)

·比较教育·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Doctoral Sub Forum in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2015

YU Xiaoyan & ZHU Zixun

Abstract:The important force of higher education return to humanity is the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humanity, which is also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Higher Education in 2015 and Academicals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nsists of different subjects about various aspects. For inst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reforms in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reform in colleges under the “Internet +”era, etc. The theses in the conference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which based on and benefit the truth of human nature and for achievement of the human kindness and making contribute to the fulfillment of the human nature.

Key Words: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turn of humanity;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reform; Internet +

作者简介:于小艳,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论丛》编辑部中级编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31);朱子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31)

收稿日期:2015-12-1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62(2016)01-0072-04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互联网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