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的寂寞与喧闹
——德国古典大学理念的启示

2016-03-03叶逢福赖勇强

现代教育论丛 2016年1期
关键词:治理现象理念

叶逢福 赖勇强



大学的寂寞与喧闹
——德国古典大学理念的启示

叶逢福 赖勇强

摘 要:寂寞是德国古典大学观的核心理念之一,对德国和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喧闹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理念与现象的碰撞启示我们:治理喧闹和浮躁之气,现代大学必须坚守寂寞的理念、理想和品格。

关键词:寂寞;喧闹;理念;现象;治理

寂寞是德国古典大学观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洪堡、施莱尔马赫和费希特等人的倡导和推动下,对德国和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喧闹是当今社会的常态,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寂寞的大学理念与喧闹的大学现象碰撞在一起,会激起什么样的反应?寂寞在现代大学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和作用?现代大学还要不要坚守寂寞的理念、理想和品格?这些都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一、德国古典大学的“寂寞”理念

“寂寞”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和意大利、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彼特拉克、蒙田等也都曾撰文论述寂寞对思考、求知和修养的意义。在柏林大学创建前的十八世纪,寂寞更是成为一个世纪话题。在德国,寂寞或对寂寞的追求则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是,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还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家,他们主张的寂寞仅与学术和修养有关。洪堡、施莱尔马赫和费希特等人的贡献在于,他们第一次把寂寞与大学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积极倡导和实践下,寂寞被凝练和提升为大学理念。

洪堡等人关于寂寞的大学理念主要包含三层意思:

一曰大学的寂寞。大学的寂寞是指大学应独立于政府管理系统,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坚守在管理上和学术上的独立性,与社会经济等现实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不为权力所驱使,不为利益所左右。洪堡强调大学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机构,大学的组织系统与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大相径庭,大学“必须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1]33;大学从事的是“纯科学”的自主的精神活动,科学活动的目的在于探索真理,而不是满足社会生活的短暂需求。“当科学似乎多少忘记生活时,它常常才会为生活带来至善的福祉。”[1]32施莱尔马赫认为,国家不要把大学视为是从属于自己的机构,要服从和服务于自己的目标。大学应该坚守服从和服务于科学本身的目标。这样,大学才不会受到伤害。

二曰教师的寂寞。教师的寂寞是指教师要潜心于教学、科研,保持宁静、闲达的心态,相信科学本身的价值,追求科学本身的目标,疏远日常的社会现实生活,淡漠名利。洪堡指出,大学教师应不受国家的管束,不受现实社会各种利益的牵制,完全服从于科学本身的要求,自由自在地进行科学探索。因此,寂寞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洪堡等人设想的大学,是一群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们的学术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人独自专注沉思,有人与同辈数人相过从,还有人聚学生数名于周围。”[1]32他们追求的是科学并生活在科学中。费希特反复强调,科学本身就是目的,学者不应把它作为追求其他目的的手段。学者的生活就是科学的生活、精神的生活,这是一种高尚的生活。他告诫学者,混迹于汲汲营生或浑噩度日的市民之中,这是最大的危险。因此,学者要保持一种超然的生活观。

三曰学生的寂寞。学生的寂寞是指要潜心于知性的增进,静心于德性的修养。洪堡主张学生应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思考,对学生来说,大学的意义就是“在聚有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地方,把数年的岁月完全地用于科学的思考”[1]32-33。费希特特别强调学生应追求科学本身的目标,脱离其他生活的各种束缚,进入一种“完全的孤寂”的状态;学生在学习期间过多考虑日常生活会影响对科学的追求,把科学与谋生相联系更是危险的事情。

二、喧闹的中国大学现象

“寂寞”的对立面是喧闹和浮躁,喧闹和浮躁源于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刘振天教授认为:“中国全部高等教育史整体上可归结为外延式发展史。”[2]从本质上来说,以遵从外在价值、实现外部目的、受外部力量规制为总体取向的发展,就是外延式发展。[2]喧闹和浮躁是外延式发展模式导致的必然后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的喧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历了从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超过3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5%。[2]这种超常规的、跨越式的发展,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了大众化的时代,中国俨然成为了高等教育大国。伴随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剧增和速度的超越,大学弥漫的是喧闹和浮躁。从升格潮到合并潮,从评估热到“工程”热,从适应政治斗争需要到围绕经济发展转圈,大学就像建筑工地和自由市场一样,到处都是一片喧闹的景象。大学在高等教育“运动式”的发展过程中失去了自己。大学什么都像,就是不像它自己。2005年,钱学森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他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一所大学真正按照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但如果不切实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破解之日就将遥遥无期。

二是教师的喧闹。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导致了大学的喧闹和浮躁,大学的喧闹和浮躁迅速扩散到了教师的身上,教师队伍中出现了可怕的“四跑一荒”问题:跑钱、跑官、跑项目、跑奖励、荒废学术。[3]“跑”折射出的就是喧闹和浮躁,“荒”就是喧闹和浮躁导致的直接后果。在这样一种喧闹和浮躁之气的浸润之下,中国大学教师队伍之大、学历和职称之高、科研项目和论文之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然而大师却凤毛麟角,创新性的科研成就少之又少。教师在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进程中迷失了自己。1931年,梅贻琦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演讲中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的告诫,犹言在耳;但大师的重现,却时不我待,迫切需要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检讨。

三是学生的喧闹。教师的喧闹和浮躁也传染到了学生的身上。学生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了各种各样的考试上,英语等级证书考试、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和其他各种技能证书考试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业成为大学发展的导向和学生学习的惟一目标。喧闹和浮躁之气遮蔽了大学理想的天空,裹挟了一届又一届大学生。早在1789年,德国杰出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在耶拿大学的任职演讲中,根据对学业的不同态度,把学生分为“利禄之徒(谋生型)”和“哲学之才(哲学型)”。他指出,“利禄之徒”是为了今后职业而进入大学学习的;“哲学之才”是为了学术本身而求学的。“利禄之徒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外在的刺激和鼓励,而哲学之才则在研究对象本身和孜孜不倦当中获得激励和报偿。”[1]194-196以此来反思在外延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导向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的是“哲学之才”,多的是“利禄之徒”。喧闹和浮躁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足以令我们深刻反思。

透过对喧闹的大学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管是大学的喧闹、教师的喧闹,还是学生的喧闹,其根源都在于无论是大学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还是学生的发展,遵从的都是外在价值,实现的都是外部目的,受规制的都是外部力量。这种发展取向,如果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纠正和治理,喧闹和浮躁之气就将长久弥漫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之中。

三、德国古典大学理念的启示

寂寞的大学理念与喧闹的大学现象碰撞在一起,反差是如此的强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寂寞在现代大学的发展中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和作用,现代大学还要不要坚守寂寞的理念、理想和品格?大学发展不能总是喧闹和浮躁的,治理喧闹和浮躁之气,现代大学必须坚守寂寞的理念、理想和品格。

针对外延式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切实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以遵从内在价值、实现内在目的、受内在逻辑支配为总体取向的发展。[4]内涵式发展是大学和大学教师、学生重塑寂寞理念、理想和品格的关键之策,是治理喧闹和浮躁之气的科学之举。

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对大学而言,寂寞不仅是一种理念,更要努力使之成为一种持之以恒的实践。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各因素之间关系的确定,是大学内部管理和运转的哲学基础。[5]1在创建柏林大学的实践中,洪堡一再强调寂寞是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是大学之中的支配性原则。大学应独立于政府组织体系,但这并不是说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洪堡指出,寂寞能够促进大学的发展和科学的繁荣,大学的发展和科学的繁荣,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国家的利益。因此,国家和政府要为大学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提供物质和其他各方面的保障,而不是让大学直接服从或服务于国家的各种现实需要。国家在整体上“不应就其利益直接所关所系者要求于大学,而应该抱定这样的信念——大学倘若实现其目标,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由此而来的收获之大和影响之大,远非国家之力所及”[1]34-35。理念是大学从理论转向实践的审慎思考和价值取向。理念规范大学运行的现实,有理念的大学才有严格的实践规范。[6]洪堡等人的探索和柏林大学的成功实践,也完全而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但这并不是说大学可以远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而是说大学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必要的张力。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大学既要有适应性,也要有超越性。简单的适应,大学就会沦为社会的附庸;盲目的超越,大学则会远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7]这两种做法都是危险的,都将使大学失去安身立命之本,从而使大学陷入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寂寞是大学“精神的围墙”和“学术自由的防火墙”。[8]强调寂寞的理念,不是说大学要重新躲进象牙塔,而是说大学在走出象牙塔的时候,不要拆掉了“精神的围墙”和“学术自由的防火墙”。

大学教师是典型的“学术人”。对教师而言,寂寞不仅是一种理想,更要努力使之成为一种面对金钱、名利诱惑和其他干扰仍能潜心于学术、坚守学术崇高和尊严的定力以及荡涤喧闹和浮躁之气的能力。理想是对某一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大学与大学教师的理想是对大学与大学教师臻于最完善境界的理性表达。[6]寂寞是学术人开展学术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自古以来两者之间就天然地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白诗曰:“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就是大师。理想的大学是寂寞的,寂寞的大学出大师。中国古代那些幽居于山村乡野的书院及学者们,他们的学术成就大多是在寂寞隐逸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认为,大学教师只有远离公共生活的寂寞的生存状态,才能致力于真理和学术的探求。[1]64根据洪堡等德国古典大学的创建者的论述和实践,陈洪捷教授认为,教师在学术工作中要坚守寂寞,需秉承四项原则或要求:第一是孤独或独处,即较少人际交往;第二是闲暇,即能够拥有相对自由的时间,较少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处于一种相对自由自在的状态;第三是内心的宁静、恬淡和超然,即与现实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专注于自己所从事学术工作本身的价值而不为外界因素所左右;第四是自觉自愿、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兴趣,即高度认同自己的工作而甘于寂寞。[9]所以,龚放教授认为,“耐得寂寞”既凸显了柏林大学的品位,也凸显了柏林大学学人的品格和气质。[10]正是这样的品格和气质,成就了柏林大学和德国高等教育的辉煌,引领德国逐渐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强国和科学、文化的中心。然而,时过境迁,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生活和金钱、名利的诱惑,我们不是淡漠、缺失甚至遗忘了“寂寞”这一大学教师必须坚守的品格和气质,而是认为洪堡等人所倡导的寂寞对学者们来说,仅仅只是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理想,从而质疑寂寞对现代学人的价值和作用,埋头于奔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显得既失魂落魄又六神无主。现实的大学是喧闹的,喧闹的大学是没有理想的,是出不了大师的。这种现象,让每一个执着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人无不感到痛心疾首。有鉴于此,德国哲学家马卡尔德1983年在“为寂寞能力辩护”的演讲中谈到寂寞与学术的关系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寂寞,就没有学术。”[8]著名学者金耀基在《大学之理想》一书中,更是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贝娄的话告诫世人:喧闹是教育和学术的大敌。[11]强调教师工作与寂寞的关系,不是要让教师闭门造车、坐井观天,远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更不是要让教师放弃社会服务的职责和任务,而是强调教师要有寂寞的理想和情怀,脚踏实地、心无旁鹜地开展学术研究。不管开展什么性质和什么形式的服务,都“必须是学术性的,要以研究为基础,要有教育内涵,是其他机构所不能提供或提供得比较差的服务”[5]240,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术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是学术的继承人,是未来的学术人。对大学生而言,寂寞不仅是一种品格,更应是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学术之路既布满荆棘又充满诱惑。因此,培养良好的学术品格就显得至关重要。德国哲学家齐默曼在《论寂寞》一书中指出,寂寞使人达到完全的独立,只有在寂寞中才能找到“精神的内在自由”,哲人们、艺术家“总是寻求和倾心于寂寞”。[1]64寂寞是培养良好学术习惯和道德修养的最佳条件和途径。启蒙主义思想家伽渥主张,对于道德的反思宜在寂寞中进行,而不是在喧闹中。他说:“良知的声音是轻微的声音,它在尘嚣之中难以被听到。学术也是轻微良声,它需要我们忘却世间的激越,一道在寂静中倾听。”[1]64这种理念对德国的大学及其学者们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备寂寞的品格,才不致于在纷扰的社会生活中失去精神的自由和独立,才能在学术之路上披荆斩棘、抗拒诱惑。守住了寂寞,才不会在喧闹和浮躁的世界迷失自己,才有对学术的自觉与自省、专注与创新。德国古典大学以及后来的德国现代大学及其学子们普遍接受了这一基本的价值理念并成为规范和指导高等教育行为的信念,从而形成了德国大学及其学者们的独特性质、品格和追求。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方式。有坚韧不拔的品格,才有孜孜不倦的追求。[12]大学生承载着学术的未来、大学的期待和教育的希望。强调学生要养成寂寞的品格和气质,更多的是强调寂寞对年青人的价值和作用,为他们一生的学术探索、研究和追求奠定基础,而不是要让他们躲进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生只为死读书、读死书。

四、结语

总结寂寞的大学理念与喧闹的大学现象的碰撞给予我们的启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喧闹和浮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忌。尽管在喧闹和浮躁俨然成为常态的现代社会寂寞让人难以接受,但却是治理喧闹和浮躁之气的一剂苦口良药。在大学和教师、学生心中,重塑寂寞的理念、理想和品格,就是要让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深刻变革,在本质上完成高等教育观念体系的革命、价值体系的革命和方法论体系的革命,从而最终实现以遵从内在价值、实现内在目的、受内在逻辑支配为总体取向的大学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洪捷.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振天. 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 高等教育研究,2014(9):1-7.

[3] 陈浩. 识大学之“大”守大学正义[J]. 中国高教研究,2015 (1):18-25.

[4] 刘振天. 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价值论、本质论及方法论重建[J]. 大学教育科学,2013(6):14-20.

[5] 刘宝存. 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刘徐湘,李晓红. 略论大学的理想、理念与理论[J]. 大学教育科学,2015(4):14-18+27.

[7] 叶逢福. 大学职能历史发展与现实超越的辩证思考[J]. 教育导刊,2015(11):15-18.

[8] 洪易. 寂寞是学术自由的防火墙[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 (2):160.

[9] 陈洪捷. 论寂寞与学术工作[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137-142.

[10] 龚放. 柏林大学观的当代价值——纪念德国柏林大学创建200周年[J]. 高等教育研究,2010(10):101-109.

[11] 金耀基. 大学之理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3.

[12]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品格的力量[M].宋景堂,刘曙光,刘志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责任编辑 于小艳)

·教育基本理论·

The Loneliness and Noise of the University——German Classic University Idea Enlightenment

YE Fengfu & LAI Yongqiang

Abstract:Loneliness is one of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university, which has a great and profound impact on German and the world’s higher education. Nois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of higher educ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The collision of concept and phenomenon inspires us that the modern university must adhere to the concept, the ideal and the character of loneliness in order to govern the phenomenon of noise and fickleness.

Key Words:loneliness; noise; concept; phenomenon; governance

作者简介:叶逢福,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副院长,副教授(广东韶关,512009);赖勇强,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教科室主任,高级讲师(广东韶关,512009)

收稿日期:2015-12-2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62(2016)01-0007-05

猜你喜欢

治理现象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奇异现象传真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