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大学荣誉学院的历史、现状、效果及启示*

2016-03-03张雯闻李婉宜

现代教育论丛 2016年6期
关键词:荣誉效能学院

张雯闻 李婉宜

美国大学荣誉学院的历史、现状、效果及启示*

张雯闻 李婉宜14

本文回顾了美国荣誉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即荣誉学院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荣誉学院的现状特点以及培养模式的效果,通过对美国荣誉学院的研究综述,反思美国的创新人才培养在效率和教育公平方面的不足,并据此提出其对中国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荣誉学院;高等教育模式;创新人才;荣誉班

二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曾断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国家间竞争加剧,经济增长压力增大,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就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与此同时,教育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学科领域率先组织试点工作,以期通过特定的模式培养一批未来基础学科学术领军人才和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1]

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仍处在摸索阶段,诸如何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本体论问题,各大高校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如何、能否被广泛推广等等实证的问题仍然未有答案。刘先争指出创新班的这种将大量优质资源集中投向少数学生的做法有悖于教育公平的理念,如政策设计者宣称的推广到全校和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可行性是值得质疑的[2];马廷奇等人批评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固化、单一和同质性的,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而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才是关键。[3]

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一举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在此过程中,美国的高等教育对精英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4],正是美国数以百万计的科研创新型人才保证美国的各个学科走在世界前列[5]。为了保障人才的培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摸索过程中逐步更新其人才培养的模式,荣誉班和荣誉学院教育正属此类。本文旨在介绍美国的荣誉学院如何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国家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增长。这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荣誉学院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介绍荣誉学院的机构特点;第三部分综述荣誉学院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方面的效果;第四部分是反思美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展望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未来。

一、美国大学荣誉学院(honors programs /colleges)的历史回顾

在美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各大高校中以荣誉班或荣誉学院①的方式运行。

荣誉学院指的是将优秀学生聚集在顶级院系组建的班级群体中,校方为参与此班级或就读此类学院的学生提供专门的课程,并作指导和监督[6]6,旨在发展学生的学术、沟通、交流和批判思考能力,并最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7]12。

从发展历程看,可根据历史背景将美国荣誉学院的发展分为两个不同时期:第一个时期从二十世纪初到冷战初期。该时期美国高校引入了欧洲传统的创新培养模式,设立了荣誉班,此时国家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主导荣誉班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二个时期从冷战后期持续至今。该时期美国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许多荣誉班升级为荣誉学院,而高校间对生源的竞争以及学生对奖学金的需求等微观层面的因素成为荣誉学院迅速扩张的主因。

二十世纪初,美国高校认识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一些顶级高校借鉴英国教育体系中传统的导师制②开始尝试在校内设置荣誉班(honors programs)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包括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顶级大学开始采用此方式在校内选拔优秀的学生,为其提供个人的辅导和额外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培养具备高学术能力的创新型人才。[8]一战时期美国高校招生率急速攀升,如何在高等教育扩张的同时保障精英人才的选拔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荣誉班作为解决此类矛盾的首选措施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至20世纪30年代,有超过100个荣誉班在美国不同的高校实施。这些荣誉班通常在本校不同的院系内进行选拔,选择成绩优异、有就读意愿的学生进入荣誉班学习,经过两年的通识教育后,再接受专门的辅导和有针对性的课程训练。1966年,伴随荣誉班的普及,美国成立了全美荣誉学院协会(National Collegiate Honors Council,NCHC),该协会定期举办年会,且创办有《荣誉学院实践》(Honors in Practice)、《全美荣誉学院协会杂志》(Journal of National Collegiate Honors Council)两本专业杂志,旨在通过专业协会和专业的研究组织促进荣誉学院发展。同时,该协会还建立了NCHC数据库,统计荣誉学院的相关数据,据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在NCHC有超过1200名会员,其中包括893所组织会员以及448名个人会员。[9]至此,全国已有600多所院校开办了荣誉学院项目。[10]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美国高等院校不断扩张,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起来,高校对优秀生源的竞争从地方蔓延到全国,从精英院校蔓延到一般院校。[11]在激烈竞争中,各高校试图通过变革自身的培养模式来吸引优秀的学生,并以发放高额奖学金的形式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从而在高校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③在此背景下,荣誉班这种不必改变组织结构、设立便捷、能够有效吸引高素质学生的高等教育模式迎来了第二拨发展高峰。[6]6对于高素质学生而言,参加荣誉班意味着他们只需交付一半的学费便可享受如常春藤盟校般的教育,[12]如此一来,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学生也会非常乐于成为荣誉班成员。通过荣誉班和荣誉学院的开展,这些高校不断刷新学校排名、增强学校的声望和竞争力。但另一方面,高校荣誉班或者荣誉学院的效果也引发了学者的忧虑。有学者指出这些荣誉班只不过是迎合市场需求的产物,其真实的效果如何仍然不清楚;[6]7更有学者对创新班项目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这些项目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公平,使得那些未能进入荣誉班的学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7]107-111

二、荣誉学院的现状

美国有诸多高校设立荣誉班/学院,这些班/学院自身有鲜明的特征,下文将从设置荣誉班/学院高校类型,荣誉班/学院自身的特点以及荣誉学院的学生构成等方面综述美国荣誉班/学院的现状。

学者朗(Long)根据 506份荣誉学院的样本考察了设立荣誉学院高校的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建有研究院的四年制公立大学更热衷于成立荣誉学院,且设立荣誉学院的大学并非全美最有竞争力的大学,这些项目成立的时间都不长,多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对此,朗总结道:“荣誉学院的设立更像是这些本身不够顶尖的高校应对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手段……高校设立荣誉学院无需改变组织设置的优势,由本校内部提供颇具竞争力的教育教学资源及高额的奖学金资源,吸引高素质的学生前来就读。因此,那些并非顶尖但却颇具竞争力的四年制公立大学自然成为这场竞赛的热衷参与者。”[6]13-15

另一位学者桑德伯格(Sederberg)关注荣誉学院的组织结构、制度标准、机构资源和设备、准入标准以及荣誉学院的社会认可度。根据其对35所荣誉学院的分析,他指出,尽管目前美国的荣誉学院得以在各大高校普及,但荣誉学院多只是荣誉班的“名称”升级,其组织结构、评估机制以及相应的组织运作仍然有诸多不足,例如,有57.1%的荣誉学院设立了校友会组织,但却未曾雇佣工作人员负责维持校友会的日常运作,导致该部门形同虚设;荣誉学院的评估更强调学生的学业表现,而不重视其他方面的评估。但荣誉学院也并非一无是处。桑德伯格的研究同时表明,荣誉学院通过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吸引高水平学生入读进而提高学校声誉,的确可以给学校带来更多的经费,并以此给创新学院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费和奖学金资助,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用来访学、交流、发表或者撰写高水平的论文。[13]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荣誉班和荣誉学院的学生组成上面,他们热衷于回答“什么样的学生更容易进入荣誉学院学习”等问题,穆恩(Moon)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代表。她调查了2007年至2011年间就读于荣誉学院的808名学生的人口(demographic)及家庭社会经济背景(social economic status)特征,发现荣誉学院的学生有着显著的性别和民族差异,④这意味着荣誉学院的学生选拔并非面向所有人,而有着特定的偏好。从性别看,女生占据了绝大多数,而男生仅占全部样本的 24%;从民族看,白人学生是荣誉班学生的绝对主体,占全部样本的95.3%。同时,这些学生多来自有着良好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其中,仅有低于四成学生的父亲拥有副学士以下学位,更有超七成以上的学生的母亲拥有副学士以上学位。此外,进入创新项目培训的学生大多成绩优异,46.9%的学生高中阶段的 GPA在3.75-3.99区间,而 48.9%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曾拿到超过4的优异成绩。最后,92.1%的学生在其所在的高中成绩排名为前10%,剩余7.9%的学生的高中成绩排名也处在前11%—25%的区间之内;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仍然能够继续保持其优异的学业成绩,从人口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统计数据看,荣誉学院更像是白人、中产阶级资优生的俱乐部,而那些出生贫寒、低下阶层的子弟则难以加入其中。

三、荣誉学院培养模式的效果

穆恩在她的研究中借助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自我效能、学生参与、学业成就以及批判思考维度研究了创新培养模式的效果。以下为穆恩的主要研究发现:

穆恩的研究首先测量了荣誉班和非荣誉班学生在前述四个维度的表现,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她发现荣誉学院和非荣誉学院的学生在自我效能、学习参与、学业成就以及批判性思维等维度都有细微差异,⑤一般而言,荣誉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强、学习参与度更高、学业成就更高,同时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更强。

最初的量表对上述四个维度的测量比较复杂,包含58个不同的变量。因此穆恩利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进行降维处理,并最终整理出九个不同类型的变量,分别是:学习效能、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认知过程、批判性思维技巧、学习反思、学生间关系、多元观点、互助学习活动,并再次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了荣誉学院和非荣誉学院学生的差异,结果表明,荣誉学院的学生在学习效能、学习目标以及多元观点方面与非荣誉学院的学生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其他维度,二者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尽管荣誉学院学生和非荣誉学院学生在与创新能力相关的某些维度有差异,但简单的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并不能解释该差异的来源,也不能证实荣誉学院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因此,穆恩利用多层线性回归的方法(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进一步挖掘了荣誉学院本身的作用。第一,通过对个人学业成就(GPA)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人口背景、高中学习情况以及就读专业等因素后,学习效能以及是否进入荣誉学院就读对个人的学业成就(GPA)有显著正效应。换言之,个人的学业成就会随着学习效能及就读于荣誉学院而提升;第二,通过对批判性思维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人口背景、高中学习情况以及就读专业等因素后,学习目标、学生关系、多元观点因素对个人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显著正效应,学习目标、学生关系、多元观点维度得分高,意味着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强;第三,通过对学习效能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间关系均对学习效能有显著正效应,学生的学习目标越强,学生间关系越融洽,个人的学习效能也会随之增强;最后,对学习目标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效能、学习反思及批判性思维等因素均对个人的学习目标有显著正效应,学习效能高、学习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强的学生其学习目标也比较明确。

由此,可将穆恩的实证研究及其主要发现总结如下:

图1 穆恩的实证研究及发现

如图1所示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穆恩首先证实荣誉学院和非荣誉学院的学生在学习效能、学习目标和多元观点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是否就读于荣誉学院与个人的学习效能、学习目标和多元观点成正相关;进一步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则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学习效能、学习目标和多元观点等因素又与创新人才的特质如学业成就、批判性思维、学习效能和学习目标成正相关。这表明创新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效能、学习目标和多元观点最终促进学生创新型素质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美国大学荣誉学院对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前文的综述表明,以荣誉学院为代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荣誉学院往往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资源,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业排名,增加学校的声誉,加强高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在肯定荣誉学院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培养模式存在的明显缺陷,这些问题主要涉及两方面,分别是荣誉班的效率问题及荣誉班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由此论及中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建设,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应该改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准入机制,保障教育机会公平。

(一)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建设,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投入产出率

以穆恩的研究结果为例,她的研究表明,荣誉学院能够更好地培养与学生创新能力相关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学业成绩,但在与创新能力相关的另一些维度,如师生互动、认知过程、批判性思维、学生反思、学生关系等方面,荣誉班与非荣誉班的学生却没有差异。考虑到美国高校在荣誉学院方面的物力、财力投入,这种创新型培养模式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问题成为值得商榷的大问题。

荣誉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产出建立在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之上,现有的证据并不能表明这些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将同样的优质资源配置给普通的教学部门,是否也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并达到与荣誉学院学生一致的结果,甚至超过创荣誉班的生产效率,我们不得可知。

反观中国,几乎所有的精英类(以 985高校为代表)高校均创设了自己的创新班,这些创新班的运行方式与美国的荣誉班类似,均采取了导师制、单独培养方案以及增大物质资源投入等方式保证人才培养。

但一边是特殊的投入,一边是尚不清楚的产出。创新班是否能够提升优质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效率如何等问题,仍然没有清晰的答案。近年来已有诸多学者关注创新培养模式评估问题[14-15],提出创新培养模式的评估方案,但这些方案未能真正在实践中使用并提供相应的实证依据,未来仍然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创新型培养模式生产效率的探索,完善创新型培养模式的制度,提高此类项目的教育生产率。

(二)改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准入机制,保障教育机会公平

且不谈荣誉学院的投入与产出,这种高等教育模式带来的另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则体现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

教育机会均等指的是在控制教育无涉因素后,个人能否获得一致的教育机会。[16]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往往是个人实现向上流动,取得社会地位,成为中产阶级的关键所在。包括中国和欧美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在关注教育机会公平问题,并试图通过教育公平调解阶层间的矛盾,保障社会的稳定。然而,追求教育机会公平,一方面,要求降低个人的家庭社会背景对能否接受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求学校承担教育公平的责任,使身处社会低下阶层的子女获得一致的教育机会,实现社会的融合。

显然,就美国现有的实证研究证据看,荣誉学院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未能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低下阶层子女获得优质教育机会的可能,成为了白人、中产阶级的精英俱乐部。这些荣誉班的学生不仅有着良好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其父母的收入、职业地位、教育水平相较普通班学生的父母也更高,而以白人学生为主的荣誉学院,更让美国其他族裔的学生遥不可及。[7]62-69

荣誉学院的这种创新培养模式不仅未能减弱家庭和个人教育获得之间的强关系,同时该模式的制度设计不断强化着精英阶层的优势,削弱了高校应该承担的教育公平责任。斯波伯(Sperber)就曾批评道,“创新培养模式垄断了最好的学生、最好的教师和其他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未能参加荣誉班的学生则变得一无所有”[17];《纽约时报》也曾撰文指出“未能参加荣誉班的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没有称职的老师,也没有足够的资源”[18]。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此类高校培养模式可能会造成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恶性循环,即那些具备良好家庭条件的子女通过学生准入机制增加了自身的受教育机会,由创新班享受到高额的奖学金待遇,并挤占其他类型学生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反,那些需要奖学金资助的普通班学生却无法享受应有的待遇,自身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目前,中国所有的顶级高校都设置了自己的创新班项目。这些创新班都采用了“优中选优”的选拔原则,其准入方式包括:由高考直接择优选拔录取;在校择优选拔;高考成绩和入校后两次选拔结合以及自主招生选拔等。

优中选优的录取方式结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精英院校录取过程中的贫富差距[19],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创新班项目教育公平的担忧。正如美国的实证研究,荣誉班项目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并不是人人可以获得的教育机会,而是白人、中产阶级、精英群体的俱乐部。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创新班的教育投入方式,产生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平。

因此,中国高校的创新培养模式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应注意调节教育机会公平问题,保障低阶层子女能够获得此类优质的教育机会,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注释:

①荣誉班对应的英文名称是honors programs,荣誉学院对应的英文名称是honors colleges,为了表述方便,以下统称为荣誉学院。尽管honor有荣誉之意,但在实际的组织运行过程中,无论honors programs还是honors colleges都与中国高校的创新教育接近,有类似创新班之意。

②这些导师制的大学培养模式起源于16世纪的牛津大学,详情参见Bailey, 1932; Malle, 1927; Aydelotte, 1917/1967; Moore, 1968。

③近几十年来,美国高等教育学费急速攀升,成为追求高等教育学生的负担。从1977至1997年,美国高校的学费增加了49%,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仅仅只增加了10%(朗, 2002)。

④穆恩将荣誉学院学生的性别、民族家庭背景、高中时代的GPA以及学校成绩等指标与非荣誉学院学生的相应指标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群体的前述指标均有显著差异。

⑤这并不是说荣誉学院和非荣誉学院学生在这四个维度完全不同。自我效能、学生参与、学业成就和批判性思维每个维度都有多个不同的测量指标,两种不同班级的学生只在某些维度有差异,在另一些维度则没有差异,细节详见穆恩(2012)。

⑥图1中的中介变量和因变量有重复是因为穆恩建构了四个不同的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分别是学习效能、学习目标以及多元观点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学习效能、学习目标和多元观点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学习目标、多元观点对学习效能的影响以及学习效能和多元目标对学习目标的影响,穆恩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创新性能力特质作为结果变量分析,考察不同类型的创新特质之间的关系。

[1] 高东磊,周刚等. 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与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2):8-11.

[2] 刘争先. “珠峰计划”与教育民主化的疏离——对部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2013(6):79-83.

[3] 马廷奇,加翠.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现代教育科学,2011(5):104-107.

[4] Carnevale, A.P. & Desroches, D.M. Standard for what: The economic roots of K-16 reform[J]. Education Testing Service, 2003.

[5] 朱斌. 科学技术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7(1):44.

[6] Long, B. T. Attracting the Best: The use of honors programs to compete for students. Working Paper, Harvard University, 2002. 2-27.

[7] Moon, J. L. Honors and high-ability students: Factors that predict academic efficacy,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academic goa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2012. 1-156.

[8] Rinn, A. Major forerunners to honors education at the collegiate level[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llegiate Honors Council, 2006 : 63-84.

[9] National Collegiate Honors Council. [EB/OL]http://nchchonors.org/. 2012-12-31. [10] England, R. Honors programs in four-year instiutions in the northeast: A preliminary survey toward a national inventory of honors[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llegiate Honors Council, 2010, 11(2): 71-82.

[11] Hoxby, C. M. The Return to Attending a More Selective College: 1960 to the present[R]. Unpublished manuscript, Harvard University, 1998.

[12] Sullivan, R. R, Randolph, K. R. Ivy League programs at state school prices[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 IBD, 1994. 11-66.

[13] Sederberg, P.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Honors College: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a Survey of NCHC Member Colleges[J]. National Collegiate Honors Council , 2006, 121-136.

[14] 张伟. 华中科技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案例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07:1-54.

[15] 周东明,保大平等.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237-239.

[16] Coleman, J.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68,38(1): 7-22.

[17] Sperber, M. End the mediocrity of our public universities[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 47(8): B24.

[18] Samuels, Sam Hooper . How do a get a private-college education for the price of a public? With Honors[N]. New York Times,2001-5-15.

[19] 杨东平.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19-25.

American Honors Colleges: History, Present,Effects and Implications

ZHANG Wenwen & LI Wanyi

This research reviews the history of honors programs and colleges in America. Besides of that, 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honors programs. Based on the reviews of American’s empirical research, it indicates that the programs release negative impacts on talent fostering and educational equity. Finally, compared with America, it points out that China should design reasonable institutions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productivity and guarantee equal eccess to education of lower classes.

honors colleges; higher educational pattern; innovative talents; honors programs

G51

A

2095-6762(2016)06-0077-06

(责任编辑 赖怡伶)

2016-06-02

张雯闻,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642);李婉宜,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42)

*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水平农业大学‘创新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基于华南农业大学‘丁颖创新班’的实证研究”项目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荣誉效能学院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获得的荣誉
荣誉得主们都说了些什么?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西行学院
获奖荣誉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