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城市电视台转型研究
——以十堰电视台为例

2016-03-02张玉涵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转型互联网+互联网

张玉涵(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城市电视台转型研究
——以十堰电视台为例

张玉涵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面对互联网强势的压力、央视省级电视台的竞争、自身明显的劣势,城市电视台的生存空间确实逼仄,转型迫在眉睫。针对十堰电视台目前的情况和已有的变革,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进行多方面转型。首先,除了目前现有的网络电视台网站、微博、微信宣传之外,还可以开发十堰电视台专属手机客户端,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新闻,以服务市民生活为主,增加路况、缴费等其他项目,让APP成为城市生活的移动入口。其次,以“内容为王”为宗旨,充分利用当地的政务、人脉、乡情等资源优势,多生产制作“接地气”的优质电视节目,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分享和评论。最后,电视台要敢于跨界经营,搭建不同行业合作的平台,开展会员收费等活动,拓宽收入来源渠道。

关键词:“互联网+”;城市电视台;转型;十堰电视台

一、研究背景——目前城市电视台所面临的困境

(一)宏观层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造成电视整体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下滑

在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下,传统媒体包括广播和电视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是广告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目前,城市电视台以广告收入作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其经营收入的70%~90%。据统计,2013年的广告收入约为1302亿元,增幅仅为2.52%,较前几年大幅度下滑。而到了2014年,电视广告收入首现负增长,总量不足1300亿元,增幅为-0.5%,而这一年网络广告收入达1540亿元,首次超过电视广告收入,同比增长40.0%。2014年,中国广告市场增幅为2.2%。在整个市场增幅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网络广告收入的快速增长必将大大挤压电视广告的市场份额。

(二)中观层面:城市电视台受到央视、卫视、省级地面频道的挤压

近年来,媒体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城市电视台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逐渐举步维艰,倍感压力。一是与中央电视台、省级台卫视频道、省级台地面频道相比,城市电视台在人才、资金、设备、覆盖等方面处于明显弱势。二是卫视、省级地面频道紧紧抓住改革契机,大力打造贴近生活的平民化新闻节目,收视份额也逐渐攀升。

(三)微观层面:城市电视台自身节目质量不高,传播方式落后,效率低

广电行业竞争的重心在节目,目前城市电视台的经济、技术、采编制作能力及传输手段,与央视、省级卫视相比仍然十分落后。电视节目制作作为电视营运的重要环节,而城市电视台在节目的制作上一直没有突破,关键是资金稀少。因此,自办的节目质量达不到高水准的要求。

二、研究内容

(一)十堰电视台的简介和目前的情况

十堰电视台的5个电视频道是十堰电视台新闻频道、十堰电视台综合频道、十堰地市台经济旅游频道、十堰电视台教育频道、十堰电视台影视频道。根据观看可以发现,十堰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节目大多单一重复,新闻联播和电视剧的时间固定不动,其他的时间段就是几个栏目来回播放,《金眼阅评》、《追问》、《垄上行》、《传奇》、《风从山中来》等。只有周六、周日的节目稍有变化,增加了《纠风在行动》、《叮叮姐姐当当熊》、《武当养生堂》、《来,一起跳吧》这4档栏目,但时间均不长,在半个小时以内。其中,《纠风在行动》节目的事件老套,如杀猪场猪肉注水、餐馆卫生情况糟糕等,虽然想做一档类似新闻调查类的节目,但往往做出来力度不够,后期缺乏持续关注,受众的反馈处理得也不够及时。本来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栏目,最后的反响也是平平。《直播十堰》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时效性不够,一些对时间要求不是很高的新闻,有时会拖一个星期才能播出,并且节目的制作模式比较老化。

当然也有比较有特色的节目,如原汁原味的鄂西北方言节目《拍占今儿》,百姓演故事,演百姓故事,《垄上行·双脚沾泥》用地地道道的鄂西北方言贯穿节目始终,“说百姓话”,“为百姓说话”,拉近与老百姓心理上的距离。但总体来说,节目的质量不高,比较粗糙,没有新意。

(二)十堰电视台在“互联网+”背景下已有的变革

1.十堰网络电视台。网络电视台整合了十堰电视台《金眼阅评》、《直播十堰》、《十堰新闻联播》等收视率较高的栏目和台里优质的纪录片资源全天候进行播放,个性化的时移功能可以满足受众延时、暂停、回看等多种需要,实现了无缝时移。网络台形成了一个数据库,能够满足受众的更多需求。栏目相对比较丰富,分为新闻、财经、旅游、文化、健康、少儿、娱乐、纪录片、公开课、公益、广告、社区热图这些版块,还有“爱十堰社区”。

2.十堰电视台相关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十堰广播电视台官方微博,虽有发微博,但原创微博比较少,没有积极互动性。2015年7月9日,十堰新闻联播有了官方微信公众号“sytvxw”,每天都推送3~4篇文章,阅读数在100左右,内容比较简洁,图文做得比较粗糙。根据已有的变化可以看出,十堰电视台在“互联网+”背景下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创新,包括建立网络电视台的网站、相关微博、微信,还有创建“爱十堰社区”网站、微博,给十堰的民众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作为一个地方电视台,十堰电视台在积极顺应社会潮流,利用不同的平台宣传、传播自己的内容,但目前效果不是很明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受众关注度低。

三、“互联网+”背景下十堰电视台的转型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传统媒体如何在“互联网+”下转型发展是当下讨论的热门话题,下面将以十堰电视台转型为例,谈谈具体的转型方法。

(一)“互联网+”发展传播渠道——让APP成为城市生活移动入口

在十堰电视台已经推出网络电视台、微博、微信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发展移动数字电视、车载终端,开辟户外LED彩色大屏,并向各县(市、区)拓展形成LED大屏联盟。还可以积极发展代表十堰地区的手机APP,使十堰媒体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APP客户端传送到客户手里。让城市App成为城市生活服务平台、全媒体新闻传播平台、城市应急发布平台、区域中小微电子商务平台。

(二)“互联网+”丰富传播内容——“内容为王”结合当地优势

十堰电视台应顺应市场潮流,充分利用当地的政务、人脉、乡情等资源优势,多生产制作“接地气”的电视节目。例如,利用作为党的喉舌所建立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督、质量监督、消费者协会、旅游、公安、法院等部门合作创办栏目,定期邀请有关人员就本市百姓关心的消费热点问题,对近期市场消费状况作简要介绍,及时曝光不合格产品,引发本市消费者关注。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转变为“用户”,不再是单纯的收视对象而是服务对象。电视节目的台前幕后甚至比节目本身更加吸引眼球,各种相关信息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和立体的感知效果。新媒体时代,电视成为一种共享的体验,为用户提供共享平台与节目创作同等重要。

(三)“互联网+”拓展电视产业链——“混业经营”增加收入来源

在广播电视受众被网络媒体挤占的当下,传统行业转型要敢于创新、敢于跨界,在“互联网+”经济的碰撞中,要找到用“互联网+”的思维对接传统产业的转型改造,如“电视+农业”、“电视+高新产业”、“电视+亲子”等。例如,以婚庆和儿童艺术培训为切入点,拓展产业链,开展多元化经营。在经营方面的转型中,一是广泛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大力发展“混合经营”模式,将电视台优势与合作方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合作经营模式。例如,可以将十堰电视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达到合作共赢,既可以减少电视台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数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收入渠道,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行业龙头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二是拓宽收入来源渠道。作为传统的电视行业,转型后更要拓宽收入来源渠道,把电视台打造成提供新生活方式的平台,对平台的用户特别是平台上的获利用户进行收费,作为广告收入下滑的补充。例如,可利用电视平台建立企业家论坛,定期举办商业活动,以构筑企业间信息共享、合作共赢的平台为目的。

作者简介:张玉涵(1996—),女,湖北十堰人,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209-02

猜你喜欢

转型互联网+互联网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