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代纪录片娱乐化现象
2016-03-02孙景乐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孙景乐(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探析当代纪录片娱乐化现象
孙景乐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新世纪以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纪录片的发展都打破了精英文化的模式,开始向大众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接受纪录片、关注纪录片。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眼球,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纪录片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对这一现象,到底是喜是忧?这引发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纪录片娱乐化的成因到表现再到出现的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找出明确的答案。
关键词:纪录片;娱乐化;大众文化;受众接受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在纪录片的定义中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真实”,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和基础。智利纪录片导演帕特里西科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最大的艺术魅力就是“真实记录”。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思维逻辑、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系列的“反传统”、“反美学”,充满了“非理性”、“游戏性”、“技术性”的艺术理念。在娱乐至上的后现代社会里,纪录片呈现出“娱乐化”现象也是无可厚非的,但目前这种视觉盛宴一般的纪录片是“继续”还是“加以改之”?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一、当代纪录片娱乐化的成因
21世纪以来,国内的纪录片出现了创作转向,央视开办的《探索与发现》前期属于传播知识的科普类纪录片形式,整体基调较为严肃,以介绍历史为主,这种小众类节目不属于大众精神文化,由此可想到国内纪录片所处的境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后期的《探索与发现》逐步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讲故事、设悬念、镜头表现力增强等,中国的纪录片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稳固发展。纪录片走上娱乐化道路,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从社会属性来说,后现代社会的艺术具有艺术性与商品性。在现代社会,任何艺术的发展都受到市场经济的支配,若想艺术品走向市场,就要符合市场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只有吸引消费者眼球才能得以发展。第二,从受众角度来看,纪录片本身就肩负着传播知识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晦涩难懂的语言和专有名词无法让大众接受。把纪录片故事化是Discovery发掘出的双赢出路,娱乐性、趣味性融合使得在快节奏社会中的人能放松身心,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样式,起到了良好的“寓教于乐”的功能。
二、当代纪录片娱乐化的表现
21世纪以来,纪录片在市场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逐渐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纪录片的娱乐化指的是在节目创作中加入娱乐节目的传播观念,借鉴一种叙事艺术的手法,在创作中注重对记录对象采取人格化、情节化表现,追求视觉冲击力,对声画进行唯美处理,大量运用悬念、解密、蒙太奇技巧,把严肃问题娱乐化,以达到吸引眼球、获得更高感染力的效果。
(一)美国Discovery娱乐化风格
目前Discovery的纪录片形成了以叙事化、故事化、表演化、技术化的风格,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化纪录片形式。
1.选材上,事先考虑因题材不同,画面表现有所不同,关键是题材与画面是否绚烂和是否吸引眼球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两种对比题材。第一种是古色古香的老北京四合院,第二种是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场景。这两者对比,一定是载歌载舞的庆祝场景更吸引眼球。老北京四合院表现出“宁静”、“闲适”的色彩和基调都比不上少数民族绚烂的民族服装,大型的歌舞场景来得更吸引人。未来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增强影片的可视性,不得不加入娱乐元素。
2.技术手段,制作商运用高科技与真实素材的拼接,创造出真实且匪夷所思的影像奇观。例如,在《征服帝国》中,Discovery使用电脑合成动画,将当时的场景和历史还原,并且配上真实场景素材做旧处理,娱乐而不失真实感。再一个就是《泰坦尼克号真相大白》中,将沉船的构造和打捞方案用电脑动画的方式制作和说明,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抽象的事物。技术方面的缺失,也是中国纪录片难以走向世界的拦路虎。
(二)中国大众式娱乐风格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西方后现代社会的影响,出现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消长的局面。大众文化的兴起,促使传媒人投身研究受众心理、受众需求,开始走批量生产化、娱乐化的道路。以央视的纪录片频道《探索与发现》列举出中国纪录片娱乐风格特点。首先,讲述形式中以“叙事手法”为主,把纪录片的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向观众娓娓道来。讲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把整个故事过程重述,为了达到预期娱乐效果,在讲述的过程中设置悬念,或以倒叙的手法,在影片的开头埋下伏笔,整部影片的讲述都是围绕一个“迷”,为了解开这个谜,使影片内容丰富,情节引人入胜,在影片最后真相大白。再则,表现手段加入“情景再现”。随着《北方的纳努克》使用演员扮演再现了爱斯基摩人的原始生活状态,“角色扮演”或是利用电脑“动画合成”再现场景的手段在纪录片拍摄中运用广泛,场景再现的长度逐渐增加。最后,将视觉奇观作为卖点。2012年9月央视推出的《超级工程》全片共五集,分别为《北京地铁网络》、《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将鲜为人知的、可以称得上惊心动魄的建设过程纳入《超级工程》的镜头。该片导演李炳介绍说:“凡是被选入这个片子的工程项目,一定是从体量上能够称得上超大规模,从科技含量上要走在世界前列、国内领先,从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佳。不仅如此,还必须关系民生,关系未来。”[2]
三、纪录片娱乐过剩后的问题
目前来说,纪录片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沿着娱乐化发展。起初,娱乐化是为了增加受众群体,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一味迎合受众口味,就出现了另一种文化现象——“媚俗文化”。媚俗化的纪录片被贴上了“浅薄”、“平面”、“庸俗”的标签。原本纪录片的最根本的“真实性”被忽略,“镜子式”的社会功能被弱化。
于是乎,娱乐应有度的口号被提出,娱乐化过度有悖于真实性,在市场冲击的引导下,为了追求纪录片的叫好又叫卖,有些制作商不惜插入了话剧演出效果,绚烂的后期制作,为其还原“真实”,把纪录片的娱乐变成随意性、庸俗性。经过娱乐包装后的纪录片不仅没有了教育功能,而且
连最基本的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都已丧失,所以在纪录片根本核心的基础上发展娱乐化还是可以取得市场信赖的。
纪录片娱乐问题的背后还有叙事方法的不足,叙事故事化可以层层深入,引人入胜,但目前有不少科普类、解密类的纪录片,故弄玄虚、小题大做。例如,解析历史人物墓穴的发掘类纪录片,经常会采用悬疑倒叙型手法开头,配上恐怖音乐,阴风阵阵,令人毛骨悚然,吊足了观众胃口,可最后解密时却让观众大跌眼镜。这种故弄玄虚的表现手法还不在少数,多数节目制作人为了收视率这个枷锁,铤而走险,一次又一次利用观众耐心,吊观众胃口,久而久之,会招来反感。纪录片创作应当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把传播知识和展现真实作为首要目的,严肃认真地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的纪录片才可能成为有价值,具有珍藏历史的作用。
在电影的发展史上,长期以来存在着“逼真性”与“假定性”两大美学派别。在影视作品中,逼真性往往与长镜头相关,而假定性则与蒙太奇、表现性相关。目前娱乐化的浪潮就助长了纪录片中的“假定性”,过于强调假定性会造成主观思想介入较深,造成作品“失真”,给观众一种假象的感觉,但是如若坚持逼真性,艺术的表现手法就过于单一,无趣味性无法吸引观众。所以,逼真性和假定性应当辩证统一地存在,需要遵守逼真性第一,假定性第二的原则,坚持真实性与娱乐性至上的原则统一。[3]
四、结语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纪录片的娱乐性顺应了社会发展、受众需求以及自身发展要求。但是硬币有两面性,纪录片娱乐化不失为未来纪录片的发展方向和手段,但要注意在把握好娱乐的尺度以及必须坚守纪录片真实核心的基础之上发展。纪录片需要轻松健康的娱乐效果,在坚持品质和价值的同时,利用可利用的手段丰富纪录片的创作才有助于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kgM6TTWHRU91iisWB Jnv HugyPf6DeoHECirzezsJLmU9GIBm5cMuYvFJcEMVzdjIrj0e ZBk7KOplQFDgAgg1K.
[2] 超级工程[DB/OL] . http://jishi.cntv.cn/program/cjgc/.
[3] 葛在波.辩思中国纪录片的娱乐化转向[J].现代试听,2013(11):25-28.
[4] 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第二版)[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23.
[5] 陈旭光.影视受众心理研究(第一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5.
[6] 刘笑溦.论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的娱乐化风格[J].海外传媒,2011:60-63.
[7] 薛洁.当代纪录片娱乐化现象探讨[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1):68-70.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