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2016-03-02马强
马强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一中)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马强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一中)
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通过情景创设、学生主动分析前人的成就自主构建模型,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阐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以及结构特点,与前面学习的核酸、遗传因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内容有关,其中碱基配对原则是后面学习DNA复制、基因的表达、中心法则等内容的基础。
设计本节的教学逻辑结构,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为主线索,在教学中采取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多种方法,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DNA的分子组成。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结构模型的直观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小组构建DNA模型,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2)认同科学发现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1.课前搜集与DNA相关的时事资料
课前建议学生小组通过网络、图书馆、杂志等途径,搜集关于DNA的模型构建以及应用等方面的资料,经汇总、归类后供课堂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亳州历史人物曹操引入,播放复旦大学公布研究结果检验DNA找到曹操后代,说明DNA对寻找亲缘关系以及亲子鉴定有重要作用,这与DNA分子的结构有关。
设计意图:以本地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曹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历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3.模型建构,探究新知
探究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
学生分组分享、筛选、归类课前搜集的与DNA相关的资料。
教师展示资料:(1)当时科学界已经发现的证据。
(2)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和福兰克林提供的X射线衍射图谱。
(3)美国生物化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
(4)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A=T,C=G。
学生分析资料自主建构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单链、脱氧核苷酸双链、双螺旋模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探究二:DNA分子结构
(1)小组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根据提供的模型构件,尝试构建模型。请小组代表展示模型并说明如此构建的原因,教师点评。然后教师展示DNA结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于表现好的小组给予表扬,表现稍差的给予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播放DNA结构视频,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
(2)设疑延伸
请学生观察DNA分子结构模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总结结构特点。
然后继续追问:
①为什么说DNA分子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②为什么碱基配对是腺嘌呤与咆嘧啶配对?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递进式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欲,挖掘DNA分子结构中隐含的原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节课对你从事科学研究有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及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总结
构成DNA分子有五种化学元素、三种物质、四种基本单位、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和一种双螺旋结构,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2.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前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中分析资料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过程以及动手尝试并思考构建理由,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一致。
何志.“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单元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5(11).
·编辑杨国蓉
马强(1981—),男,汉族,任教于安徽省亳州市利辛一中,中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