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肢体语言激活课堂
2015-01-21扈月红毛敏
扈月红 毛敏
我校是高中课改生物学科样本校,那天我受命执教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一课的研究课。接到任务之后,我反复研读教材和学情:DNA分子是生物大分子,高一学生还没有学过有机化学,要他们在一节课内掌握这个大分子的立体结构特点很难。在传统课堂上,我们通常借助DNA分子模型或挂图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但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特点。
第一次试教,我决定让学生仿照科学家发现这一科学现象的过程,自己构建DNA分子模型。我先将学生分组,然后向每组学生发放构成DNA分子模型的材料,一边介绍科学家发现这一现象的历程,一边让学生动手进行模型构建:先构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然后连接成双链DNA分子,最后让学生总结DNA分子结构的重要特点即“它是一对双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原本以为如此“还原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活跃的,没想到学生不仅参与度不高,而且在构建DNA分子模型时出现了较多的错误。我不得不重新花大量时间“讲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这节课,比传统课堂还要沉闷。
问题出在哪里呢?课后我反复思索:给学生的活动时间是足够了,但活动内容似乎有些单一,导致学生参与欲望很弱;假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师作为“导演”参与本节教学,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会不会更加集中,积极性也会更高呢?我把这个想法跟组里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建议我再试试。
第二次试教,我决定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来搭建DNA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课前我将学生按两人一组分组,发给各组构建DNA分子模型所需要的“零件”——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并且提前将四种碱基做成掌套随机发给每一个学生。
课堂上,为了给学生做好知识铺垫,我先与学生一起回顾了脱氧核苷酸的基本结构,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的简图,然后让学生自行构建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分子(一分子碱基、一分子核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并现场展示。之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图(如图1),问学生:“大家看这个图像什么?”学生们眼睛一亮,个个笑逐颜开,答道:“人!”我接着说:“老师也给大家展示一个脱氧核苷酸。”于是,我将预先准备好的掌套套在手上,挥舞着手脚做出了一个动作,并一一说出我身体的各部分所代表的生物学小分子的名称。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个个眉开眼笑。我再问:“大家看我现在这姿态像哪种脱氧核苷酸?”学生们看着我的掌套,齐声答:“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我笑着点点头,又说:“在你们每个人的抽屉里,老师都预先放了一个掌套。请大家将掌套套在手上,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构建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早已按捺不住的学生纷纷拿出掌套比划起来。
将学生用肢体构建的脱氧核苷酸分子,连接成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再构建成一对反向的双链,使之形成DNA分子的双链结构,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呢?我决定“请出”电脑课件来帮忙,让学生仔细观察脱氧核苷酸分子两条长链上的碱基是怎样连接的。我用课件演示了科学家发现两个脱氧核苷酸是用氢键连接的科学史,我一边演示,一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脱氧核苷酸间究竟是怎样配对的。当我讲解这段科学史,并进一步讲解碱基配对的原则时,学生听得非常认真。课件演示结束,我再次取出掌套,摆好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的结构造型,然后问:“谁来跟我配对呢?”经过刚才的热身和课件演示,学生心里有了底,一边认真观察自己的掌套所代表的碱基,一边思考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自己手上的碱基能否配上老师手中的碱基,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几个比较活跃的学生拿到手的碱基显然不能与我手上的碱基配对,纷纷要求和身边持有胸腺嘧啶掌套的同学交换。我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到这么多的学生举手,心里很是振奋。当我选择了一位平时不怎么说话的男生,试着过来和我的碱基互补配对时,他迅速地跑到台前,毫不犹豫地将掌套套上我的掌套……咦,怎么配不上呢?该男生一连在原地转了好几个圈,努力寻找与老师的掌套相配的角度;下面的学生也着急了,指手画脚地告诉他该怎样做。该男生急得满脸通红,总不能成功。我拍拍该男生的肩膀,让他面对台下的同学站好,然后我自己和他并排站在一起(如图2),让学生们好好看看我俩,思考怎样配对才能成功。终于,台下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两人同向是肯定配不上的!
图2
台下的学生心里有了谱,于是明确地告诉该男生:你赶紧转身。该男生面对我认真看了看,猛然醒悟,然后笑着转过身去,这次碱基互补配对终于成功了!我于是问学生:“这样连接成的两条链有怎样的特征?”“反向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之后,我很遗憾地告诉学生:“两人演示碱基配对,最好一人头朝上,一人头朝下,才是最完美的。但是我们师生都没那么厉害的武功,请大家见谅吧。”全班学生听完,会心地大笑。现在,学生不仅记住了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领悟到了反向配对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且明白了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应该是反向平行的关系(如图3)。
图3
接下来我让学生思考:如果排列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应该怎样排呢?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两个脱氧核苷酸,告诉学生,两个脱氧核苷酸可以通过磷酸二酯键进行连接,并通过画示意图来说明前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羟基和后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发生了脱水聚合。之后,我继续请学生上台来与我合作完成脱氧核苷酸分子间的连接表演。我的话音刚落,科代表一个箭步冲到我的旁边,竟忘记了带掌套,便顺手借了讲台前面一个同学的掌套套上。在我面前站稳后,科代表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只听下面的学生纷纷出主意:有说“应该手拉手”的,有说“拍他的肩膀”的……我示意大家停下,请科代表先说说自己是哪种脱氧核苷酸,并确认自己身体各部位分别指代脱氧核苷酸的哪种小分子,然后请台下的学生仔细观察我在黑板上画的示意图,思考前后两个核苷酸分子是哪两个部位相连接。在我的引导下,有学生领悟了:右脚!老师的右掌拳头应该连接科代表的右脚!等全体学生都确认应该这样连接以后,我让科代表扶着桌子把右脚抬起来。科代表晃晃悠悠很吃力地站着,全体学生笑得东倒西歪……
为了让学生明白DNA分子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组成,接下来我又设计了下面的活动:先请出10名学生用身体模拟脱氧核苷酸分子,并按照脱氧核苷酸3、5-磷酸二酯键的结合特点连接成一条DNA分子单链;再请出10名学生按照前面学生的样子,连接成另一条单链;最后由前10名学生和后10名学生分别拼成的两条单链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一一配对,最终形成一对反向、平行的DNA分子双链。当几乎全班学生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了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后,我要求每一个学生自己构建本节课的概念图,并现场展示、评价,把在活动中感悟到的生物学知识牢记心中。
通过前、后两节课的对比,我发现:抽象的DNA分子结构知识通过师生肢体语言的建构,会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切。肢体语言辅助教学,不仅能化解教学难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白聪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