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价鱼”事件看地方政府的危机传播管理
2016-03-02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李 宝(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从“天价鱼”事件看地方政府的危机传播管理
李 宝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应对层出不穷的危机事件和新媒体技术带来的舆论环境的变化,政府应具有相应的危机传播管理能力。可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春节期间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便是这一现象的缩影。本文通过当地政府应对“天价鱼”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来分析地方政府的危机传播管理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危机传播;“天价鱼”事件
继青岛“天价虾”之后,今年春节,哈尔滨的“天价鱼”事件席卷网络,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一场商家欺诈消费者的老戏码,经过当地政府的介入,持续发酵,多次反转,成为一场热闹的联播大剧。这一事件暴露了政府长期以来应对危机事件的惯性思维和短板,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天价鱼”事件中政府危机传播管理分析
(一)事件回顾
2016年2月14日,一名来自江苏常州的网友自曝春节期间和家人在哈尔滨旅游,两桌“鱼宴”吃了上万元,还因斤两和价格问题与饭店方面发生肢体冲突,警察来了也被迫结账。此消息一出,引起网民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吸取“天价虾”事件国庆期间管理部门无人问津的教训,本次哈尔滨松北区有关部门反应迅速,当日即成立调查组,第二日晚公布了调查情况通报,称店家明码标价无违规。这一通报引起了公众强烈的质疑。时隔一天,当事消费者指菜单签字造假,涉事饭店工商登记并无其标榜的“野生”二字,其餐饮服务许可证过期,甚至有导游表示,往该渔村带人会有60%的提成。
“天价鱼”一事在网上曝光后几经反转,17日晚,调查组称经深入调查,针对目前已核实的涉事饭店存在不以真实名称提供服务、餐饮许可证过期等问题,已责令其停止经营活动,并依法按程序进行行政处罚。
(二)政府暴露出的问题
1.调查结果仓促片面,难以令人信服。当地部门的火速应对并不能掩盖初次调查结果的仓促与草率。用明码标价的结论来回应舆情,直接粗暴,显然不能消除受众对于两桌饭菜上万的质疑。虽然官方曾经直言“未能联系到当事人”,但仅凭店方的一面之词,就抛出调查报告,显然不妥。当事消费者的回应和媒体调查显然是对政府结论的打脸。
2.未能处理矛盾,激化事态发展。当地政府的应对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的行动逻辑,出事赶紧维护形象搞危机公关,担心抹黑城市形象横刀直入,反倒使事件越抹越黑。作为公共管理部门,不逃避责任,整顿市场秩序,严惩不法商户,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些才是公众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而当地政府的调查报告,不仅没能还原事件真相,平息舆论,反而火上浇油,由此衍生出地域污名化和露骨的人身攻击,次生危机不断。
二、地方政府的危机传播管理现状
(一)借助网络传播工具的主动应对
新媒体开放、互动、及时、共享、个性化和发散性的特征极大地改变了媒体格局,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加快了公共危机信息的扩散,缩短了公共危机的潜伏期。加之新媒体即时互动的传播方式,把关人的弱化,导致失真信息和情绪化言论泛滥,为政府应对危机带来了新的挑战。
吸取近几年危机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地方政府普遍树立了利用网络传播工具,化被动发布为主动介入的危机管理理念。利用微博等传播工具,第一时间发布信息,防谣辟谣,及时回应公众关心的问题。
(二)官方意见与民间舆论的对立
公众在面对危机事件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往往希望从主流媒体,尤其是官方报告上获得求证。政府的报告具有权威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承担着发布事件真相,消除质疑、恐慌等负面情绪,引导大众舆论的社会责任。然而,政府为了迅速平息事态,美化当地形象,常常出现仓促了结、推诿责任、官话连篇,甚至掩盖事件真相的行为,这使得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经常受到公众的质疑。不真实、不公正的信息只会激起公众的逆反心理,从而使谣言和情绪化言论在网络上加速扩散,最终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三)服务意识淡薄,未能解决实际问题
危机事件的产生有其深层原因,政府在应对时往往浮于表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多热点事件不了了之,一是公众注意力的转移;二是政府未能做到深刻的反思和处理。当政府的危机传播管理只是面子工程,而没有实际行动时,就不会得到公众的认同,也会恶化事态。
三、政府提高危机传播管理能力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目前,大多数政府只是利用新媒体了解危机事件,发布官方信息,但只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政府应遵循危机事件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新媒体快、广、互动的优势,监测网络舆论,建立危机的预警机制,力争将危机化解在初期阶段,并利用新媒体转危为安。除此之外,政府通过收集受众关于危机信息的观点和情绪,能为政府的危机决策和处理提供信息支撑,消除谣言,做到更有针对性的回应。
(二)增强服务意识,妥善解决危机事件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应该承担应对危机的责任,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做出公平公正的处理,切不可推诿塞责,或是光说不练。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隐瞒和虚假都很容易在围观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下曝光。每一次危机事件必然会暴露一些隐藏的问题,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政府应有的态度。在危机爆发的过程中,政府不仅要积极应对,在危机消散时,也要时刻警惕,从危机事件中汲取教训,反思行为,制定更好的政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真正解决危机。
(三)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争取公众认同
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掌握着信息控制权,可以通过信息的发布来左右媒体和公众的意见,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媒体使原有的社会舆论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居高临下、断然发声维稳、漠视公众感受的惯性思维只会引起激烈的反弹。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不仅要运用亲切平实的语言,保持谦虚真诚的态度,还要将措施落到实处,争取公众心理上的认同,千万不能走到公众的对立面。此外,政府在平时就应积极发挥网络影响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将工作做到平时,这样才不至于在危机事件爆发时手足无措,缺乏民意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振生.使命·感动·敬意——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央媒体报道纪实[J] .新闻与写作,2008(06):6-7.
[2] 陈力丹,王辰瑶. 2005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J] .国际新闻界,2006(01):16-21.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