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逻辑的强化与新闻教育的应对

2016-03-02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媒体

邓 庄(衡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技术逻辑的强化与新闻教育的应对

邓 庄
(衡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摘 要:移动互联网等传播新技术为新闻业带来了全面性与颠覆性的影响,将传统新闻学重视内容的理念转变为“技术偏向”的知行合一,新闻院系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变革,以回应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和业界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传播技术;新闻教育;新媒体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衡阳师范学院教研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YKT201501)的成果

一、新闻业技术逻辑的强化与冲击

互联网正在广泛深入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着社会的存在和运行方式。尤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网络技术深刻地改变了其原有的传播方式、方法与趋向,成为公共信息传播的基础表达结构。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传感技术等作用于信息的采集、加工与应用,大数据在移动媒体的内容生产、关系挖掘和服务创新方面扮演着更基础的角色。因此,技术在新闻业已经成为传播内容的基础表达逻辑,是新闻生产的核心能力,是创新的核心。在这一趋势下,传统新闻学重视内容的理念正在转变为“技术偏向”的知行合一,中国新闻教育面临着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

事实上,从数百年的传播史来看,新闻事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这已经成为一条基本规律。从印刷技术的改进,到电话、电报与传真机的应用,再到广播、电视技术的推广,互联网的诞生,信息传播技术的升级推动新闻事业的变革,而新闻事业的变革又推动着新闻教育的改革,三者构成了一个协同的连锁反应过程。

18~19世纪,摄影术、电报、电话、邮政物流等的推广与应用推动了报业的勃兴,以至于20世纪初诞生的新闻教育就是以为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培养记者为唯一培养目标。20世纪,收音机、电视、电脑、移动电话、电子邮件等的陆续发明,将新闻事业带入了电子时代,新闻教育开始面对不同的媒介分类培养人才,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等专业和方向不断从中细分出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等传播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搜索引擎、即时性通讯工具、社交网络、移动网络和移动新媒体等重塑着当代传媒事业的媒介形态,给新闻事业带来了全局性的影响与颠覆性的冲击,也必然对新闻传播教育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从20世纪初以来,新闻是人文社科诸领域中少数几个技术变革能对其产生全局性影响的学科。每一次重大传播技术的诞生与应用,一定会打破现有新闻传播产业的格局,引起新闻传播事业的巨变,促使新闻业界重新思考新闻定义,并对媒体运行方式与制作流程进行调整,从而引发教育界对一系列现象与问题的反思,对原有的新闻传播教育进行改革与调整。

二、新闻教育的应对策略

新闻传播的发展变迁与信息技术的更新升级密不可分,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无论是在平面媒体还是广播电视媒体工作,都需要掌握一些如摄影摄像、报纸杂志排版、音频录制、视频剪辑等具体的操作技能。随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到来,各种新型网站和移动媒体大量涌现,需要一大批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人才。熟练掌握大数据的挖掘和运用、多媒体信息加工、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的运用、网页制作、信息图表制作、简单编程等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新闻院校毕业生在职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手段。

高钢认为,新闻教育改革需要考虑3个方向性融合——与新闻实践的融合、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国际社会的融合。为此,要建造起与技术界进行能量交换的通道,建设跨媒体、可融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吸收具备技术背景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1]有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只是一种形而下的“术”,新闻院系学生更应该掌握形而上的“道”。彭兰认为,技术是“术”,还是“道”,因为技术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推动视野的开阔,同时让学新闻的人懂技术,是团队合作、新闻创新的基础。

国内外新闻院校已经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变革,回应了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和业界需求的变化。

《美国新闻评论》调查了美国15家顶级新闻学院,结果表明,这些新闻学院为适应新闻业的迅速发展,在近10年来对教学大纲做了大幅修订,增加了很多业界急需的课程,包括社交媒体新闻学、数字受众分析,大数据新闻学、计算机编程,甚至无人机、谷歌眼镜等最新技术的应用等。[2]而美国一项对2014年新闻招聘的人力资源调查显示,运用社交网络获取新闻,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信息,跨平台处理音视频和各种软件以及新闻报道能力是最被期待的4种新闻从业技能。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美国新闻学院的课程改革,强调和突出了大数据应用、计算机编程和新的信息技术设备应用等技术类课程,技术含量大大提升了,而且符合业界的需求。

为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一些高等院校打破学科内和学科外的双重壁垒,加大了新闻传播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大力开展“学科交叉”、“文工交叉”等融合实践,既包括了文理科大平台的交叉,也包括了专业课程之间核心课程的交叉。学习并掌握知行合一的复合型技能,造就了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不可取代性。[3]

鉴于媒体融合对新闻学的根本性挑战,有的高校加大了媒体融合技术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借助新技术来改善教学方法,尤其是适应产业发展潮流,提升了数字媒体课程的地位。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针对新闻编辑课这一传统业务课程进行改革,建构新的新闻编辑课群,包括新闻编辑、信息图表编辑、多媒体编辑制作(工作坊)、数据新闻基础共四门课,其中大幅增加了数字媒体的内容。还有高校在实验教学流程中引入融合型教学设计,针对可搜索、可浏览、可链接、可交际的网络信息特点,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和运用各种不同的技能,来熟练制作一个完整的新媒体产品或独立完成一个新媒体项目,以适应媒介融合影响下的新闻实践业态。

当然,在新闻教育中强化技术仍然会碰到很多问题和挑战。例如,过度追求技术时尚和“内容为王”的新闻本质形成了对冲,导致了明显的工具主义和视觉中心主义,忽略了新闻传播的本义。技术带来的挑战使得当代新闻教育正在遭遇一系列合法性危机,包括专业危机(新闻院校的信息传播技术与能力的匮乏)、代际危机(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的学生对技术的熟悉与作为数字时代移民的教师对技术生疏之间的矛盾)、方法论危机(文科背景的老师如何传授新传播技术)等,这些问题都对新闻院校提出了严峻挑战。[4]

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培养拥有技术背景的跨学科教师是重要的方向,但这是一个长期建设的人才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面对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有的新闻院校通过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建团队来合作完成相关课程,这是一个可行策略。例如,可以设计一个网络专题报道的任务,围绕着这样一个具体任务,新闻业务老师可以教授专题的选题策划、新闻采写编辑,技术类课程的老师可以围绕网页制作等来上课,而表现艺术类课程的老师则从专题的表现形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业界实践技能,又能让不同学科的教师找到与其他学科对话、结合的途径。

技术在新闻业已经成为传播内容的基础表达逻辑,是新闻生产的核心能力,是新闻创新的核心。面对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巨大冲击,新闻传播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变,更是人才培养目标、价值倾向等教育理念的调整与升级,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的新闻传播业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提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既具有全媒体理念与技能,又具有跨学科理论与知识背景的专家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使学生既能顺应媒体融合趋势,熟练掌握传播新技术,又能用专家的眼光识别新闻线索、阐释客观事实、探究新闻事件。这一培养目标分别从技术和内容两个层面来阐明未来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必备素养。[4]

国内有的二本院校提出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而不是原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因为“高级专门人才”的提法已经不适应媒体边界日益模糊的媒介融合环境。也有专家建议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广电专业应定位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大传媒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以广电技能为核心,并具备传媒意识、多媒体信息整合能力、宣传策划能力的应用型甚至技能型传媒人才。[5]从中看出,这些培养目标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应该说,这些新闻院校确立的以新技术为核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总体上契合了传播技术变革和媒介融合趋势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高钢.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性融合[J] .中国记者,2009(3):38-40.

[2] 曹素妨.新媒体改造传统媒体的趋势不可阻挡[J] .中国传媒科技,2015(7):31-35.

[3] 李建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变化与新应对[J] .新闻大学,2015(3):141-145.

[4] 郑广嘉.传播教育的当下与未来——“新媒体时代传播教育的困境与创新”研讨会综述[J] .新闻记者,2015(6):85-89.

[5] 徐尚青.传播科技变化与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的应变——以地方教学型高校为例[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75-7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024-02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