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政务微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2016-03-02陈江柳1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2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政务微信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传播

陈江柳(1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2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论政务微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陈江柳1,2
(1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2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发展势头强劲。其中,政务微信迅速崛起,成为了现代政府提升服务水平的全新平台。然而,在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仍然面临着“失语”困境。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政务微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并从城市形象的品牌构建、民俗文化的现代传承、时尚元素的融合传播和公民的文化认同等4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政务微信;文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公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构建和塑造阳光型、服务型政府形象成为现代政府努力的方向。在风起云涌的新媒介发展浪潮中,政务微信以其实时传播、互动性强、开放多元、保护隐私等传播特性,迅速成为政府进行公共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全新平台,担负着引导舆论、政务服务、政民互动等重要使命。然而,在新媒介环境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仍然面临着“失语”困境。搭载新媒介发展的快车,积极发挥政务微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成为现代政府加强政务微信等新媒体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失语”困境

我国是一个疆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56个民族,56种文化,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融合、变迁,逐步汇聚了多元而绚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格局。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亦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然而,在“娱乐至死”、“商业至上”的信息时代,少数民族文化在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着“失语”的尴尬与困境。

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往往是以口头传播、日常生活行为示范、实物呈现等原始方式口口相传、代代传承下来。因此,在现代化急剧加速的进程中,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商品属性以及市场开发价值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裹挟着浓厚的商业气息的市场经济浪潮中,谈及少数民族文化,人们总是会将之设定在“历史文化遗产”的框架之内,无法引起大众的共同关注。

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化倾向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话语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甚至被异化。纵观国内现代媒介的议程设置,都市、时尚、娱乐的传播调性总能牵动大众的神经,承载着少数民族文化信息的节目却遭到冷遇。同时,传媒“异化”的现象不得不引起警惕。有学者指出:“原生态民族文化经过大众传媒主观既定的打磨和勾勒,难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而原汁原味的文化因子在大众传媒的传播议程设置与实施中则会被牵引和改造,或多或少地偏离其本真的文化面貌。”[1]事实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年轻一代无法认同本民族文化,却对“韩流”、“日流”等外来文化情有独钟的现象并不鲜见。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承与传播问题堪忧。对此,国内有学者深感忧虑:“当少数民族文化的向心力不断减弱时,民族文化的活力将会丧失,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也将岌岌可危。”[2]

然而,文化看起来很“软”,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亦成为极其重要的发展战略。在新媒介环境下,如何有效地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如何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二、少数民族地区政务微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随着我国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服务已贯穿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并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的发展态势。2015年12月15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城市服务分论坛发布了《2015年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8月底,全国政务微信总量达到83641个,全面覆盖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政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主体,涵盖公安、医疗、交通等多个政务民生热点领域。总体来看,政务微信已经成为政府与民生、公民个体与公共服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成为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新平台。

从分布地区来看,政务微信的地区发展态势并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政务微信建设明显滞后。根据2014年腾讯微信团队联合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政务微信发展排名全国前十的省市均来自东部地区。其中,广东省政务微信总量占比15.0%,浙江省占14.8%,两省政务微信数量均突破了6000个。西部地区政务微信的发展则相对迟缓,在西藏、青海、宁夏、新疆、贵州、黑龙江、海南等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省份,政务微信的数量均没有超过1000个,有的省份甚至不超过500个,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政务微信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政务服务能力的差异性。

从具体运营管理来看,少数民族地区政务微信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相比中央部委政务微信主要应用于与政府网站、新闻发言人并行的政务公开渠道,以及中东部地区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广泛综合的服务性和贴近民生的实用功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微信面临着功能定位模糊、单一,政务服务缺位,政民互动不力,文化传播功能缺失等诸多问题。

例如,政务微信覆盖的领域集中在公安、医疗两大系统,而计划生育、交通、政务信息发布、旅游、教育等民生需求的领域,其发展仍处于探索期;公积金、食品药品安全、税务类政务微信则处于“沉睡待激活”阶段;共青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类政务微信仍处于“待推广”区域;除了旅游部门之外,几乎看不到文化部门开通政务微信,专门进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推广和传播的微信栏目更无从谈起。

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目前,由政府部门主管运营的政务微信仅有“黔东南公安”、“黔东南交警”、“黔东南气象”、“黔东南消防”、“黔东南社保”等少数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原本就为数不多的政务微信公众平台上,用户活跃度并不高,传播的内容也仅仅是以发布政务信息为主,展现和传播苗侗民族文化的内容偶尔零散地出现,几乎没有看到能够系统、完整地推介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门栏目。

作为全国最大的苗族侗族聚居地,黔东南地区保留了全国最为完整的苗族、侗族原生态传统文化。在这个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将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来、传播开去?如何让黔东南这颗大山里的苗岭明珠绽放光彩、尽情释放文化的活力?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政务微信这一新型媒介传播平台,不断强化政务微信的文化传播功能,发挥其公众集聚效应,科学有序地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理、梳理,力图完整、系统、全面地呈现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三、政务微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政务微信在文化传播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传播形态,政务微信本身也是推动社会文化前进的一股力量。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3大支柱是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大众传媒。运用和掌握媒体的能力成为现代政府能否成功执政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发挥政务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介的积极作用,传承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以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成为现代政府的天然责任和努力方向。

(一)城市形象的品牌构建

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形象魅力,是这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提升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视吸收优秀的文化和文明成果,彰显当地人民的生存智慧与生活梦想,弘扬生态文明、公共道德等社会文化价值。政务微信有着天然的权威性,其传播的信息可信度较高,这对塑造城市形象是一个天然优势。同时,作为一个城市的形象窗口,政务微信也是展现少数民族文化成果,塑造新型现代城市形象的良好平台和文化载体。例如,充满海派风味的“上海发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4年7月22日进行实名认证的政务微信平台。该公众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包罗交通、活动、政策规划、动态新闻、生活快讯等多种服务,在政务处理、便民惠民等方面成效显著。另外,“上海发布”还有一个极具地方文化特色和亲和力的“我爱上海I love SH”文化专栏。通过“上海发布”,公众看到了一个服务型、阳光型、富有文化底蕴的上海形象。可见,政务微信在传播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构建城市品牌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值得少数民族地区借鉴。

(二)民俗文化的现代传承

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形式仍然在以口头传唱、行为示范、实物传播的方式不断传播和扩散,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急剧推进,大众文化强势奔涌而来。借助现代大众传媒平台,韩流、日流等流行文化形式以快速消费的方式在民众生活中迅速扩散,并登堂入室成为主流。这极大地冲击着民俗艺术的生存空间。“在大众传播时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生共荣,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进行民俗传播来完成的。”[3]但传统的民俗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下人们获取信息、汲取文化的方式。因此,在新媒介环境下,政务微信应承担起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民俗艺术的重要使命。少数民族文化要实现现代传承,重新焕发生命力和传播力,势必要积极拥抱政务微信等新媒体,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时尚元素的融合传播

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媒介都能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吸引受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工具,政务微信本身也体现着大众文化的特色。带着与生俱来的“时尚”气质,政务微信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性化”的彰显。微信的产生同样也迎合了当下人们对个性、时尚、潮流的都市生活的追捧。因此,我们同样可以将政务微信打造成为闪耀时代精神、汇聚时尚元素的信息平台,实现流行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播。例如,“上海发布”的“我爱上海”专栏。该专栏中,有“沪语童谣”、“这一刻,在上海”等多个子栏目,每一个栏目都围绕上海文化进行精心策划。“沪语童谣”用语音功能播放由稚嫩女童用上海话哼唱的上海童谣,同时配以艺术字体和唯美的画面,在浓郁的上海文化氛围中勾起人们对老上海的时代记忆。在“这一刻,在上海”栏目,公众可以借助影像技术,一览“魔都”上海的时尚魅力。这正是在政务微信平台上将时尚元素与地方特色文化进行融合传播的成功案例。

(四)公民的文化认同

文化注重交流,注重双向的自主选择,这样才有了世界的多样性。提升文化形象涉及每一位公民的个人行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大使,是文化素养、文明水平的代言人。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说,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个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担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那么,少数民族地区的当代青年们如何认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呢?如何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归根结底,文化的传播就是符号的传播,只有将文化这种抽象的形式转化成受众易于接受的具体元素,方能成就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活动。政务微信本身就是一种时代的符号,是一种就放在大众手边、极易获取和使用的文化传播渠道。加大政务微信的文化传播力度,在人们的指尖跳跃之间增进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应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普通公民共同的职责和使命。

四、结语

毋庸置疑,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多重战略价值和意义。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普及,人类已然迈入了信息社会,历史潮流已将人们裹挟到一个深刻变革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我们已经看到,日新月异的新媒介技术,正逐渐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惯。在“互联网+”行动战略之下,政务微信以其天然的公信力、便捷多样的传播方式、实时互动的传播形态等特点,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格局,并日益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应注重发挥政务微信的文化传播作用,让少数民族文化搭载上新媒体传播的“快车道”,向全世界展示其独特而久远的文化魅力,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张燕.大众传媒语境下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问题探讨[J].现代传播,2010(18):11.

[2] 刘昭.省级卫视如何为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助力[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33):112.

[3] 邵培仁,范红霞.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3):16.

[4] 陈江柳.微博问政:基于电子政务的微博应用现状探析[J].新闻世界,2013(7):158-159.

[5] 陈江柳.基于电子政务的微博应用现状及策略探析[J].东南传播,2013(7):84-85.

作者简介:陈江柳(1985—),女,湖南醴陵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媒介管理,传播与文化。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5年度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政务微信的发展现状与传播策略研究”(2015ZC132)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009-02

猜你喜欢

政务微信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传播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政务微信的内容提升策略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媒介情境论视域下的政务微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