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2016-03-02福建省连江县凤城中心幼儿园王玉林
福建省连江县凤城中心幼儿园 王玉林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福建省连江县凤城中心幼儿园 王玉林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具备独立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独立自主能力的人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因此,幼儿的自主性教育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区域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恰是一种幼儿的主体活动。
独立性 主动性 创造性区域活动 幼儿
区域活动教学,是作为近年来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得到广泛实践的一种以强调幼儿主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这一教育手段为幼儿提供大量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环境或活动材料的相互作用,让每一个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自由活动,让幼儿在活动区中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就如何发挥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自主性,提出了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适宜开放的区域活动环境,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应的世界和适应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只有为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幼儿才能主动地发展。”区域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经验)。活动区最重要的就是要创造能够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
1.环境要独特而富有情趣性,保证幼儿的参与性。
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敏感和兴趣,他们对每次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摸、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如果老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幼儿就能主动地、不断地获得信息,如,中班幼儿的劳动热情很高,很喜欢模仿成人的各种劳动,但由于他们年纪小,体力弱,知识经验少,不可能真的像成人那样地劳动,所以,我们就为幼儿设立了“小小种植角”“生活处理角”等,让他们在这新奇的环境中,把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通过特定的情景与实践或再现。这样的教育既能使幼儿获得大量的信息,又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环境的创设如果离开了孩子的支持与参与的话,那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就像班级里原来的自然角一样,虽然这一环境是存在的,但是里面只有几盆摆放许久且干枯的花草,因此,幼儿不能很好地观察。应该怎样把这一原有的区角利用起来呢?经过反复琢磨之后,我们把原来的自然角进行了“大装修”。首先是把单一的小铁架变成了美丽的五彩架,引起幼儿关注,同时也让他们观察,我们的种植角里还少了些什么,这样,他们就自然会发现原来少了各种植物。有了这样的氛围后,再让他们带植物自然就容易多了,孩子们总是对自己和同伴带来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所以这个“小小种植角”总少不了他们的光顾。可是过了两天后,他们发现这些植物怎么没有刚带来的时候那么有生气了呢?于是便自发地讨论起来了:“可能是在这里照不到阳光!”“它们是不是生病啦?”“我们要给它浇水”……孩子们的意见都不一样,于是便有孩子来问我该怎么办。在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后,我们制定了初步的“拯救”计划。早晨入园时我们给它们浇水,上午我们把它们搬到门口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可是由谁来做这些事呢?”“我来!我来!……”“大家都想做,怎么办呢?”于是便提出轮流的方案。这样的安排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且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特别的高。三周后,我们明显地发现,植物宝宝们都长大了而且都很健康。许多来园观摩的老师都来我们的“小小种植角”留影纪念呢!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2.材料要开放而富有对层次性,支持幼儿的参与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首先,应选择、提供多种材料。如探索区,4月份的目标是通过操作初步了解感受不同物体用筷子夹起的难易情况,我们投放的材料有“鱼丸”“面条”“饺子”“糖果”“贝壳”等。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角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路线曲折复杂、难度较大的走“迷宫”,而能力稍差的幼儿就选择稍微容易些、难度相对小些的“迷宫”。再次就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如娱乐角中的休闲钓鱼、美工角中的蔬菜水果切面印画等等。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二、适时适度地帮助与指导,促进幼儿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自主活动中所强调的幼儿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幼儿活动的放任。因此,并不排除活动中老师适时适度地帮助与指导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当然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活动,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更好地开展游戏。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幼儿积极地探究环境、操作环境、发现并解决环境中的问题。教师应针对活动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及幼儿的不同行为表现,采取充分尊重、信任幼儿的原则,尽可能让幼儿独立主动开展游戏;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
1.多观察,少干预。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作为游戏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给予启发、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来帮助幼儿学习,但教师指导的语言应是开放式的,如“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请用它来试试,看看会怎样?”等,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发散幼儿的思维,引起幼儿的联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如在探究“看谁滑得快”时,嘉伟小朋友跑过来告诉我:“老师,我觉得肯定是狐狸跑得最快!因为大象和熊猫都太胖了!”“是吗?那你做过实验了吗?是不是真的呀?”“可是文浩正在做,我没东西做了,应该是吧。”“那我们跟文浩一起来试试看,结果到底是什么样的。”……经过第一遍实验后,我们发现果然是狐狸第一!“大象说它也想去最高的滑滑梯上试试!”于是他们便发现,这次竟然是大象得了第一名!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第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观察,他们终于发现,原来结果不同是跟这三个滑梯的高度有关。
2.多鼓励,少指责。教师应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并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这样更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发挥。但特殊情况下教师需有特定的指导,如,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过激行为、求助、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必须及时介入,进行制止或指导。
三、鼓励自发交流,共享活动体验
自发交流是活动同伴间对自己活动的交流。它既可以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也可以是纯粹的同伴间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可以让幼儿共同分享活动的体验,探讨活动中的问题,提高活动水平。交流时我们可以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可以经常采用设问的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做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认识各种各样的叶子时,幼儿边玩边感知,当他们得到一些有关叶子的知识经验后,我们就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再谈谈“是怎么发现的?”“你是怎么想的?”等,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引导幼儿归纳概括每种叶子的各自特征,这样当幼儿再次看到这些叶子时,就能主动分辨出它们是什么叶子了,最后以“下次你准备观察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设问方式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黄平英.为幼儿创设自动活动的环境.福建幼儿教育.2004年第1期
[2]刘雪华.教师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策略.福建幼儿教育.2003年第4期
[3]陈秀燕.让材料动起来 让资源活起来.福建幼儿教育.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