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导”结合,快乐游戏
——幼儿园自主性区域游戏的组织策略
2016-03-01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毛 婷
“放导”结合,快乐游戏
——幼儿园自主性区域游戏的组织策略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毛婷
【摘要】为了使幼儿更好地在区域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和环境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有个性地发展。对此,我基于“放导结合”的自主游戏指导策略,讨论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游戏的组织方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域活动自主游戏放导结合组织策略
一、“放导结合”自主游戏的组织策略
我们现在开展的自主性区域游戏,首先是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提供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实施有效的观察,寻找合理的参与契机,引导幼儿讨论分享,这就是教师的“导”。其次,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区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游戏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这就是所谓的“放”。那么,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做到“放导结合”,体现幼儿真正的自主、自由、自发呢?
1.和谐自主性。在区域活动中,放手让幼儿自主解决发生的一些摩擦,合作完成一些游戏,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区域活动中倡导幼儿自主“排忧解难”,对能够解决问题、保障游戏和谐开展的幼儿,在游戏最后给予奖励,并鼓励引导其他幼儿效仿,久而久之,就能够形成一种和谐的游戏氛围,推动幼儿的个性发展。
2.内容多元性。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放”给幼儿一定自主选择的游戏活动空间,通过“放”来发展幼儿的个性。同时,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水平选择游戏。例如,同样是拼图游戏,对所要拼的图可以进行分类:水果类、动物类、故事类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也满足了不同幼儿对物体认识的提升。再如,“挑小棒”游戏,一般的幼儿可以直接把小棒一根一根挑出,就算成功;而有的幼儿可以通过心算或目测来按数取物,这样就发展了不同水平幼儿的动手能力。
3.规则隐蔽性。自主游戏不是放羊的游戏,不是让孩子瞎玩、乱玩,在游戏中不能无条件地“放”。“放导结合”的自主游戏是必须有教师的参与,但这种参与并非直接介入幼儿的游戏中,而是巧妙地对幼儿提出一些规则要求,用规则来约束幼儿的行为,确保幼儿的个性健康发展。规则隐蔽性取代了传统的教师直接参与区域活动的行为,将直观引导转化为抽象参与,对培养幼儿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4.动态生成性。在传统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区域是固定不变的,区域之间是分割的,区域规则一旦确定就往往保持不变,区域活动的规则具有静态不变的特点。而“放导结合”可以适时拓通与分散游戏区域,区域之间是边缘关系,这决定区域活动的规则是动态变化的。例如,幼儿对原来的活动没有兴趣,接到隔壁活动区中幼儿的邀请时,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放弃自己原来的区域,放弃无可奈何的“游荡”,加入到需要他参与的区域活动中,这即是区域规则的动态变化。
二、“放导结合”自主游戏的组织要点
1.关注兴趣需要,促进个性发展。严格来说,没有一个幼儿的个性是相同的,他们的兴趣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观察中了解幼儿个性的差异,在游戏环境创设时要有层次性,以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例如,我在游戏区域投放了各种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卡片,多张卡片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片。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两个特征的间隔排序,如大小、红绿、三角形和圆形等;同时进行有规律排序,练习进行多张卡片的大小正逆排序等。在图片内容的选择上,我结合了幼儿兴趣来进行设计,如很多幼儿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那么在环境布置和图片选择上则刻意采用“喜羊羊和灰太狼”等卡通形象,以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
2.要确保幼儿“自主游戏”的空间。教师作为幼儿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共同活动,就如陶行知先生说: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幼儿共同处于愉快的游戏世界中。然而,教师的介入只是引导幼儿进行游戏的一种策略,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活动为前提,进行隐性指导。例如,幼儿用木筷夹珠子未有战果而准备放弃时,教师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以自身的行为带动他们继续努力,也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道出幼儿的心声、给幼儿以暗示,如:“珠子这么圆,筷子也这么圆,真是太难夹了,如果筷子不是那么圆就好了!”这样的语言能启发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来替代筷子,如此就能使幼儿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同时也给予了幼儿自主游戏的空间。
3.要把握好规则与游戏的协调关系。区域活动时材料和规则大多是由教师提供,教师往往会把游戏的操作过程讲得很明确,把材料位置摆放得很明显。从表面上来看,方便幼儿取材,可自主进行游戏,然而,事实上这种做法是给幼儿划定了范围,降低了幼儿自我寻找和探索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规则与游戏的协调关系,材料和规则要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逐步隐藏起来。例如,在折纸活动中,幼儿往往是按照教师提供的示意图进行折纸。但这本折纸的示意图也可以不直接提供给幼儿,而是把它放在“资料区”,当幼儿在折纸活动中发现问题后,即会主动到资料区找出相关资料进行查阅,以解决游戏中的困难。如此,这种游戏和规则的协调关系及隐蔽性能给幼儿带来适度自主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的个性成长。
4.要确保教师引导的有效性。放导结合中的“导”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确保引导的有效性,不占用幼儿的游戏时间,用小的点拨来为幼儿创设更大的自主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实践中,引导的方式是多样性的,如设计小青蛙捉害虫,那么,其中的主角——小青蛙的动作特征是怎样的?青蛙捉害虫的过程又是如何设计的?这种抓住重点的引导方式通常能启发幼儿的思维,不仅会让幼儿的参与意识更强烈,游戏体验更深刻,更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也可采用树立典型的引导方法,在幼儿中间树立几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典型,利用幼儿的“模仿”心理,让幼儿通过模仿别人的长处而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加强引导的有效性,推动幼儿健康成长。
三、“放导结合”的自主游戏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
1.自主与规则的关系。自主不等于自由。所谓自主是指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有坚韧不拔的进取心。作为一个自主的人,应该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成功地控制自己的冲动。也就是说,自主不等于随心所欲,不等于不要规则,而是要将规则内化为意识,关键在于使规则让幼儿理解接受。
2.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自主不等于游戏中完全遵照幼儿的意愿,自主要与指导相结合。教师要在幼儿自主活动时给予相应的帮助,鼓励点拨。不仅能够促进游戏的延伸,而且能让幼儿得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不强迫,让幼儿有真正的自主权;不限制,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不干涉,尽可能尊重幼儿的意愿;不演戏,使幼儿的游戏意念保持纯真。
3.愉悦和教育的关系。教育和愉悦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自主游戏既要让幼儿获得快乐,又要让幼儿获得发展,而且,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幼儿活动的机会相对来说更多,气氛也更加宽松,愉悦和教育完全可以双线并行。
严格来说,“放导结合”的自主区域游戏活动强调的是教师既要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选择游戏;又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引导他们能主动探索知识,形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幼儿才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与个性完善,因此,优化幼儿教育模式,打造“放导结合”的自主性区域游戏,是幼儿教师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杨丽霞.论自主游戏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12).
[2]王春燕,斯雯.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探析[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