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

2016-03-01刘慧颖王玉光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

刘慧颖,王玉光

(1.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

刘慧颖1,王玉光2

(1.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择校”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影响社会公平,引发社会问题;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教学质量,产生新的不公平;滋生腐败现象。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是“择校”问题产生的根源,“择校”问题的产生与家长的观念有着很大关系,“择校”问题的产生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直接相关,“就近入学”在缓解社会矛盾方面乏力,助长了“择校”之风。一言以蔽之,“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组建教育集团是消除“择校”现象的有效办法。相关配套改革措施有三条: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管理职责;二是地方政府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教育改革;三是国家要统筹规划,严格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教育集团

所谓“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5年8月18—19日是郑州市各小学新生报名的日子,各学校的报名情况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些学校门庭冷落,而另外一些学校的门口却有家长彻夜排队[1]。2015年8月20日的《羊城晚报》则披露了网络上疯传的“2015年广州53所小学择校费行情表”。在列出这样一个择校费行情表的同时记者还指出,凡是有名气的学校,每年均会收到上级或主管领导推荐学生的“写字条”[2]。

一、“择校”问题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社会公平,引发社会问题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平性是公共产品最基本的属性。目前,“择校”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在一些地方,如果学区内没有“重点学校”,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就会拿出一些钱,送孩子到学区外的“重点学校”读书,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长只能把孩子送到学区内的“薄弱学校”就读。社会不公必然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这将威胁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

中国人一般都有望子成龙或是望女成凤的想法,家长将培养孩子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责任。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家长必然要托人帮忙,给孩子争取一个比较好的受教育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会有各种开销,这就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三)影响教学质量,产生新的不公平

目前,“重点学校”人满为患,班级人数严重超标,给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于一个学校的承载能力有限,持续满负荷招生必然影响整体教学质量,这就侵害了来自本学区的孩子的受教育权。为了保住“重点学校”这块金字招牌,任课教师一般都会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培养那些有希望升入重点高中的“苗子生”身上,这就侵害了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的受教育权。

(四)滋生腐败现象

一些“重点学校”自认为级别高、资源多、自主性强,就忘乎所以,擅自提高择校费收取标准,甚至巧立名目乱收费。在办学过程中,还私自进行资源交换,依据家长地位的高低以及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来决定“择校”费的收取标准。“择校”问题是当前导致家长与教师关系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是“择校”问题产生的根源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重点学校”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对学生进行筛选来培养少数“尖子生”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在我国,“重点学校”和“重点班”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各地在教育经费、师资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种情况导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办学条件、升学率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择校”问题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3]。

由于义务教育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国家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招收“择校生”。但不合法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我国公立学校两极分化的状况使少数“重点学校”成为稀缺资源,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出现了用金钱购买学额和交换学额的现象。1997年,张承先撰文指出,“开始是当地领导给重点中学一些机动名额,允许招择校生高收费,继而发展到‘一校两制’,办‘校中校’‘校中班’;后又发展到‘国有民营’,甚至提出把学校推向‘质量市场’,主张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也应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4]。在社会各方的默许下,局部的、遮遮掩掩的收费行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名正言顺的高收费制度。

(二)“择校”问题的产生与家长的观念有着很大关系

当今社会,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形势下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子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以便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是他们共同的想法。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下,家长就会想尽办法将孩子送到办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

(三)“择校”问题的产生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直接相关

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增长的速度相对缓慢,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一些地方,人们为学校划分了等级,之后,大部分教育资源被配置到一些所谓的“重点学校”,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重点学校”拥有优质的师资、充裕的资金,它们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壮大自己。而另外一些学校占有的资源相对较少,无力改善教学软硬件条件,只能勉强维持运转,成了所谓的“薄弱学校”。这就造成了“强校愈强,弱校愈弱”的局面,“择校”现象随之出现。

(四)“就近入学”在缓解社会矛盾方面乏力助长了“择校”之风

义务教育法规定实行就近入学,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但教育公平的根本在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面对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一些专家指出,就近入学“将有限的名校资源固化在一定区域、一定家庭手里,这对区域外的家庭何尝不是一种不公平”[5]。

“就近入学”只能暂时缓解社会矛盾。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的前途显然是更为现实的问题。如果自己不在“重点学校”的学区,为了让孩子到“重点学校”就读,他们宁愿出高价、找关系。

三、组建教育集团是解决“择校” 问题的有效办法

“择校”现象的存在,使得“重点学校”人满为患,而“薄弱学校”很难招到学生。要彻底消除“择校”现象,打造公平的教育环境,组建教育集团是一种有效的措施。通过组建教育集团,可以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彻底改革,以实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地区教育资源的统一调配。

所谓组建教育集团,就是为了促进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以一个或者若干个发展比较好的学校为核心,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立法人主体,以产权为纽带或者以契约为纽带组合起来,建立一个有着较大规模和较多层次的教育经济联合体[6]。集团化办学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原“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处在同一个教育集团内部,教学和管理方面比较先进的学校无疑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集团整体水平会因此得到提升。教育集团的建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有助于从根本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可以使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了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集团内部各校应当统一制定招生制度、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开展教科研活动、统一开展学生德育活动、统一进行教育质量考核、统一发放福利、统一制定各项管理制度[71]。

2011年,河南省新乡市开始试行集团化办学。试行一段时间之后,原“薄弱学校”的招生人数明显增加,教师的教学热情及家长的满意度大大提高。“择校”现象减少之后,原“重点学校”的招生压力得到了缓解。例如:新乡市十六中原来是一所所谓的“薄弱学校”,初中在校生仅有100余人。2011年,新乡市十六中与新乡市二十二中开展合作办学。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新乡市十六中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的是招生状况的改善,截至2014年年底,新乡市十六中初中在校生已有1000多名。可以说,这两所学校的合作挽救了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8]。

集团化办学的初衷是以强带弱,通过“校校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集团化办学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有益尝试,它能有效提高原“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逐步扭转社会上的“择校”之风。

四、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管理职责

一是要设法消除学校之间的硬件差别。以往,“重点学校”的教学设备先进,设备数量充足,而“薄弱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落后,设备数量不足以满足日常教学需要。成立了教育集团之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分析全市集团之间以及集团内部各学校之间的硬件配置情况,合理调配财政资金,优先搞好原“薄弱学校”的硬件建设工作。要以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点,有计划地对硬件不达标的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不断提升各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品位。

二是要设法做好师资建设工作。以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薄弱学校”关注不够,财政资金投入较少,导致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难以提高。在那些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学校里,教师的工作劲头往往不大。师资是一个学校软件的核心,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整日被挫败感所困扰,办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在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设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要将提升集团内部“薄弱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作为工作的重点。要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定期组织研讨活动以加强交流。要在待遇方面体现能者多得,以激发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热情。

(二)地方政府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教育改革

在教育集团组建的初期和中期,无论是改善原“薄弱学校”的硬件条件,还是对教师进行培训,都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投入跟不上,改革的效果就将受到影响。在教育集团组建的后期,资金需求总量基本稳定,此时应当注意建立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投入分配机制,以保障改革效果持久、稳定。

(三)国家要统筹规划,严格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在一些新城区,住宅小区的数量激增。然而,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学校建设的速度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新学位增加的速度落后于达到适龄儿童增加的速度。因此,今后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要统筹考虑教育资源配套问题。新建、扩建、改建住宅小区时应当按标准配套建设中小学,学校与住宅应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使用。要注意按照国家规定的中小学服务半径标准建设义务教育学校,要保证学校随着小区的建设而建设,学校数量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

义务教育阶段要贯彻好“就近入学”的原则,规定各学校要严格按片区招生,按规律办学,按要求办学,按规范办学,要注意加强对学校的宏观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要明确规定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开办“重点班”“实验班”,防止人为地制造新的不均衡。

五、结语

“择校”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解决“择校”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要在搞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处理好相关细节问题。地方政府要注意协调各职能部门,对本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确保资源的配置基本均衡。要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要增加教育改革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改革的进程,消除他们的顾虑。只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择校”问题最终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2015郑州“幼升小”:小学生入学政策信息全解读[EB/OL].[2015-05-29].http://www.ha.chinanews.com/gg/zhuanti/20150817xxsruxue/.

[2]小学择校费:一个无从考证的“变数”[N].羊城晚报,2015-08-21(A19).

[3]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EB/OL].(2015-04-03) [2015-05-29].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403/15/2369606_460345813.shtml.

[4]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35.

[5]申琳,吴纪攀.就近入学:怎么“近”[N].人民日报,2015-05-29(16).

[6]赵华.教育集团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5.

[7]李虎成.均衡义务教育资源 为“择校热”降温[N].河南日报,2014-07-21(10).

[8]张红梅.全面推行“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改革”[N].教育时报,2013-08-13(1).

【责任编辑王素】

收稿日期:2016-01-1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5A790021)

作者简介:刘慧颖(1987—),女,河南清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王玉光(1983—),男,河南封丘人,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16)04-0065-03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浅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政策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