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之关键环节
2016-03-01黄海燕
黄海燕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3)
刍议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之关键环节
黄海燕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提高认识,既重视专业课程的讲授,又注重“培育创新精神”、“增强学习意识”、“锻炼承挫能力”、“树立团队精神”四个关键环节的实施,不断摸索新的思路、探求新的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日常生活之中,从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常规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新改革,从而培养出为社会所期盼、为经济建设所能用的创新型人才。
创业素质;创新精神;学习意识;承挫能力;团队精神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上重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作为时代弄潮儿的高校大学生成为了创业大潮中的一股有生力量。然而,创业本身并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它充满艰难困苦、具有挑战性,是成功与失败、兴奋与悲观相互交织的过程。创业者成功与否,内外两个条件的保障是必需的,一是国家政策扶持、社会各界认可、自身家庭支持的外部条件,二是创业者自身应该具备的创业能力的内在条件。
创业能力由创业者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创业素质构成。然而,创业者应有的创业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接受学校完整的教育,包括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各阶段。作为正规教育最后环节的高校,理所当然更有必要通过实施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做好创业的“精神到位、意识到位、能力到位、办法到位”。本文仅就创业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培育创新精神”、“增强学习意识”、“锻炼承挫能力”、“树立团队精神”四个关键环节抛砖引玉,力求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提供一定帮助。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误区
最近几年,我国创业教育发展比较迅速,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创业?怎样才是创业?创业教育该怎样实施?对于这一系列问题,人们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全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创业指导思想的误区
一些观点以为,创业是为了解决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困难而采取的一种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去开铺子、办公司的方式。错误认为创业相对自由和容易;认为创意就是创业,创业就可以当企业家,创业就能赚钱、就能上市等等。未从根本上厘清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创业。
(二)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
一些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为大学生“临时创业”提供技能培训或管理指导。认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要让学生都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不外乎就是多开设几门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或者是选修课,简单地将创业教育等同于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1]在本质上未能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创业课程设置的误区
一些高校在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中,追求课程开设门类多而全,将《企业管理》、《公司财务》、《服务营销》、《公共关系》等灌输给学生,未认真思索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与已开设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四)创业开展形式的误区
有些高校虽然积极开展各类创业活动,但却出现了下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现象,如创业大赛成了演讲大赛,校园孵化器成了小店铺,行政力量塑造创业典型,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过于功利性。
二、高校创业素质教育之关键环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其本质同样是育人。创业教育的对象,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每个人的创业意识和素质;二是面向部分有创业愿望并具备相应条件的学生,给予个别的指导和服务。[3]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本质、清楚了解创业教育的对象,才能够真正有效实施创业教育。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改变现有教育模式,加快推行有实效的高校创业教育,如采用“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大一阶段通过必修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大二阶段以选修课培育创新创业方法,大三阶段针对项目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战等等,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有益探索。本文主要是针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所要面对和经历的风险、磨难、艰辛,探讨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中除了对学生加强专业知识教育以提高专业能力外,还应该加强创新精神、学习意识、承挫能力和团队精神四个关键环节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一)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进步与飞跃的主要动力,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创新精神。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博士生导师胡汉辉教授指出,“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1.培育创新精神,要从教师做起。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改变一味只是老师讲授的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互动讨论的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教为导,引导学生不受老师问题的束缚,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大胆提出看法,避免“死读书”、“读死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和改善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
2.培育创新精神,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如以调查研究为主的社会实践、以社区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以公益宣传为主的社会活动等。通过实践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大胆探索,敢于提出新的观点,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创业计划书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给予参赛全过程的辅导,对参赛结果做出评价和小结,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培育创新精神,要善于保护引导。创新人人都会,创新天天都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对事物和问题的好奇心,倡导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多方面考虑问题,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要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出格”、“标新立异”,耐心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和“异想天开”,尊重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意或创新的点子、作品、项目,并适时给予建议和支持,促使其个性发展,逐步树立创新精神。
(二)增强学习意识
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当前知识大爆炸时代,只有具备自主学习意识、持续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同样,创业的大学生,仅靠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拓宽视野,不断学习。
1.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而是一个积年累月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角色,尊重、包容、信任学生,要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寻找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告知他们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才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愈来愈烈的状况,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必需性,逐步具有愿意学习的意识。
2.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寓教于乐,以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组建讨论组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在“学什么”和“怎样学”两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把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求,变“要学”为“愿学”、“会学”、“乐学”。
3.学习做人和学习知识双管齐下、不可偏废。教师要教育学生把学习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也别忘了学做人。增强学习意识,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是指学生除了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能。
(三)锻炼承挫能力
“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创业过程更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何面对所遇的逆境,既关系到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更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他们一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经受住挫折、困难等逆境考验,使学生具有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教育中的一项必要内容。
1.教会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学校可以通过系列心理健康活动,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懂得“成功与失败互为蕴涵”的哲理,知晓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挫折和失败都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明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上接受挫折和失败,增强克服挫折的勇气,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挫折。
2.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挫折环境。军事训练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户外拓展训练等不失为学校创设受挫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途径让学生吃点苦头,身临其境体验挫折和经历磨练;与学生共同分享成功的愉悦和分担失败的痛苦,给予学生信心和勇气;帮助学生学会“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素材,在成功中挖掘失败的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不畏挫折,勇于进取。
3.给予学生榜样教育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要利用不同形式、不同场合、经常性地传递榜样的力量。如,利用实地参观、班会活动、社会实践等,以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实、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等为榜样,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激励学生、带动学生,坚定他们不怕并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
(四)树立团队精神
创业成功需要团队,狼群的力量是巨大的,有“团队”才能博“大物”,需要团队中每一个人的通力合作、互补互助、共同努力,需要每一个人都具有协作和服务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4]在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团队精神必不可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实施。
1.铸就团队精神从培养合作的意识入手。合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然而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精神的含义;在教学上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某些实验项目或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开展有序竞争,以积极的合作降低或消除不合理的竞争行为,培养大度和宽容的胸怀,从而形成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促进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
2.铸就团队精神从班集体的建设这个“基本单元”开始。班集体的建设对学生成长及团队精神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辅导员及班主任要重视和加强班集体建设:为班级制定集体目标、建立共同班规、健全骨干队伍、公平民主有效管理;定期举行班会,让每位同学明白自己是集体中的一份子,有责任参与到班级建设中,主动分担任务,共同出谋划策,产生集体归属感;既组织系列班级特色活动,又善于利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学会关注别人、关心他人,增进学生相互间的协作与凝聚,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
3.铸就团队精神从学生社团角度“多维”拓展。高校学生社团大多基于学生们的共同兴趣爱好而组建,具有自发性强、参与度高、数量繁多特点,是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要尽可能为各社团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社团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作用。
[1] 祝爱芳.高职创业教育中的误区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29).
[2] 赵慧娟.关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4).
[3] 若尘.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是为了要创办公司[N].中国青年报,2012-10-22(11).
[4] 辛建中,王养森.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10(5):250-251.
(责任编辑:高 旻)
On Key Link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UANG Hai-yan
(Sichuan TOP IT Vocational Institute, Chengdu, 611743 China)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needs to foster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intensify their learning awareness,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bearing defeat, and strengthen their team work spirit. The paper proposes to reform the college education from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models and management modes to foster new innovative tal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innovative spirit;learning awareness;ability to bear defeat;team spirit
G645
A
1674-8689(2016)03-0078-03
2016-06-27
黄海燕(1969-),女,四川成都人,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创业教育、民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