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简约中追求丰满
——《永远的白衣战士》研课手记

2016-03-01沙建华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试教品味自然段

沙建华

《永远的白衣战士》(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是一篇精读课文,改编于“非典”时期的一篇新闻报道。整篇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动人的描述,但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却蕴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借助文本语言来体会人物不平凡的精神,并为这种精神所感动,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在先后三次的试教与反思中,我逐渐明晰了本课的教学轨迹,向着简约而丰满的教学境界前行。

一教:着眼内容,取舍有道,凸显形象

基于课文改编于人物新闻报道这一文体特征,在备课时,我首先将所有教学着力点放置到课文主人公——叶欣的身上,力求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读,让叶欣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丰满并立体起来。考虑到文章的篇幅比较长,教学中,我首先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弱化对整篇文章的通篇学习。

在揭示课题,简单复习以后,以“在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47岁的护士长叶欣是怎么战斗的呢?”这一过渡性话语将教学重点直接引入课文第5、6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在学习第5自然段时,主要扣住“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这三个词语,引导学生圈画出最能体现这“三高”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感受叶欣对患者的关爱。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主要围绕“叶欣对同事的关爱”这一主旨,引导学生在感动的地方进行阅读批注与交流,然后指导感情朗读。

原以为,通过对文本重点词语、句子的深入品味,叶欣的崇高形象一定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树立起来。但是,试教以后才发现,仅仅依靠文本语言,学生很难感受到“非典”时期那段令人恐慌不安的日子,也很难理解叶欣的工作究竟有多么危险,又有多么艰辛。由于感知不充分,导致情感参与不到位,一节课上完,学生对叶欣的形象与精神仅仅停留于文字表面,并没有从内心深处受到感动。第一次试教,整节课就这样不温不火地结束了。我反思:怎样才能让他们真正从内心深处参与到学习中呢?

二教:填补资料,拓展有度,激发情感

为了唤起学生对非典的感知,调动其情感参与,在第二次试教中,我依据文本内容,补充了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填补了文本叙述的空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拓展一:图片唤醒记忆。课前,我从网络下载了很多非典时期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真实图片:有人们带着口罩坐公交的,有幼儿园每天测量体温的,有学生带着口罩听课的,还有报纸、杂志、新闻媒体上每天关于非典病例的图片报道的……然后,将这些极具生活情景的图片连接起来,做成一段简单的视频,并配以背景音乐。上课伊始,我一边播放视频,一边现场旁白。

拓展二:图片激活体验。在学习第5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体验叶欣工作的强度之大,抢救工作的艰辛,我适时补充了一组“非典”时期医护人员穿着隔离服抢救病人的图片,同时现场讲解。

拓展三:阅读加深理解。为了让叶欣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丰满和立体起来,在学完第6自然段后,我和学生合作诵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并补充了几则关于叶欣被感染之后仍然心系患者和同事的资料。

第二次试教,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整节课他们都沉浸在感动和悲痛之中,有的当场就落泪了。看到学生们如此入情入境,我以为这堂课可以算是大功告成了。可是,南通市语文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在听了我的试教以后,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她说:“你的这节课,人文性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但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体现在哪里呢?这节课,缺少了对文本关键词语的品味和推敲,缺少了对学生言语智慧的启迪与发展。”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确,反思第二次试教,我在学生情感参与上做足了文章,可却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咀嚼与推敲。也就是说,到底哪些词语、句子最能体现出叶欣的人物形象特点呢?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点又在哪里呢?

三教:关注语言,品味有法,发展思维

在前两次试教的基础上,第三次试教,我在文本语言的品味与推敲上另辟蹊径。

其一,情景体悟“两小时”。在文章的第5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过渡性的句子:“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叶欣抢救患者的“高危险、高强度、高效率”,在学生自主阅读以及补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扣住“两小时”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对叶欣来说,这是怎样的两小时?”由于有了充分的阅读与铺垫,此处的“两小时”无疑像一枚石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千层浪”:“对于叶欣来说,这是漫长的两个小时。”“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非常紧张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对患者十分重要,对叶欣同样重要,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扣住“两小时”,学生读懂了叶欣工作的危险、艰辛与劳累。

其二,朗读品味“这里危险,让我来吧!”所谓“言为心声”,这简单而朴素的话语表达了叶欣怎样的心声呢?为了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教学中,我用语言创设了一个个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每当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准备抢救患者时,叶欣总是这样说——(学生读);每当年纪稍大的护士想进入隔离区时,叶欣还是这样说——(学生读);为了减少同事们被感染的几率,我们总能听见叶欣这样对身边的每个人说——(学生读);尽管抢救一个非典患者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但我们仍能听见叶欣坚定而果断的话语——(学生读)。”

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反复品读,不仅加深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而且体悟到这简单话语中蕴含的不简单的情感,一个个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其三,咀嚼深究“声色俱厉”。尽管课文主要记叙的是护士长叶欣的感人事迹,但我们最终能取得“非典”这场战争的胜利,依靠的却是所有医护工作者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无私奉献。如何将文本意蕴由“这一个”推及至“这一群”呢?在教学中,扣住文本中的一个新词——声色俱厉。由表及里,由字意到字义,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探究,将学生思维逐步引向纵深处,让学生的言语思维在语言的学习和品味中落地生根。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处的“声色俱厉”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声”就是指说话的声音,“色”就是指面部的表情。

师:你们想过没有,叶欣为什么要这么严厉地对待同事呢?

生:因为抢救患者时间很紧迫,叶欣不想浪费时间,所以要严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

师:(追问)多几个人来帮忙,抢救工作不是更快吗?

生:(恍然大悟)因为她不想让同事们被感染。

师:(再次追问)那叶欣可以好好跟同事们说呀,为什么要这么严厉呢?

生:我觉得是因为同事们不想让叶欣去抢救患者,害怕叶欣被感染。

师:(继续追问)叶欣不去抢救患者,那谁去呢?

生:我懂了,我觉得应该是同事们不想让叶欣去,所以他们都抢着去,而叶欣为了不让同事去,就只好很严厉地把他们都关在门外。

师:原来,在危险和死亡面前,不仅仅是叶欣一个人,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毫不畏惧,愿意挺身而出。

此处,扣住“声色俱厉”,在词语的理解和品味中,锤炼了学生的言语思维,提升了他们言语表达的智慧。三教该篇课文,我深刻认识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融相合才是语文课程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试教品味自然段
品味年画
秋天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美丽的秋天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
张雪门幼教实习思想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