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花一世界
——从养一盆花到绘本《花婆婆》的多维拓展式阅读课程叙事

2016-04-16李竹平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鲁冰花林清玄花儿

李竹平(特级教师)

全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儿童为本,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改变课程结构和生态,让课程生活真正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服务,使学生真正拥有烂漫的童真童趣、广博的智力背景、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活跃的思维状态。母语教育是贯彻落实全课程理念的主阵地,“全课程理念下的多维拓展式阅读教学”正是全课程教育改革试验结出的一枚果实。

全课程理念下的多维拓展式阅读教学在建构课程生活时重视对学生生活和知识背景的丰富,重视学生的课程体验和反思性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有联系的阅读生活。以“一花一世界”为主题、林清玄的《百合花开》为基地文本展开的多维拓展式阅读教学课程很好地体现了“多维拓展式阅读教学”的追求。围绕“一花一世界”主题规划的课程生活,我们期待能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收获:体验养花的经历,观察和感受花的生命成长历程,从不同角度了解大自然中的花;以《百合花开》为基地文本延伸三个维度的拓展阅读,分别是“花”的主题维度、借物喻人的写法维度和作家(林清玄)与作品维度;围绕“花”进行艺术体验,绘画、摄影、剪纸折纸等,感受并创造艺术之美;最后以绘本《花婆婆》的阅读结课,进行“一花一世界”的哲学启蒙。

课程从养一盆花开启,到绘本《花婆婆》的阅读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时间。这两个月里,我们共同经历和书写着丰富多彩的课程故事。

都来养盆花吧

春天刚刚露出端倪的时候,我们开始了课程的规划。为了让课程很自然地融入学生生活当中,我们并没有告诉学生,四月份将一起学习的是“一花一世界”主题课程。“春天了,让我们每人养一盆属于自己的花吧。”就这样,花儿陆陆续续地养起来了。

第一次用心用情地养一盆属于自己的花,可不能随随便便啊。做好两件事吧,一是给自己的花儿制作一个标签,告诉别人自己花儿的名字、科属、习性等等;二是为自己的花儿记一记成长日记,积累花儿的成长故事。做好这两件事之外,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花儿的美丽,例如为自己的花儿拍照、绘画,学一学折纸花等。

学生们几乎都没有养花的经验,所以有的连养什么花也不是自己选择的,爸爸妈妈给买了什么花,就带什么花来了,花儿叫什么也不清楚。还有的学生因为仙人球之类的容易养活,便选择它们。不管出于怎样的想法选择的花儿,养起来了,总会有所收获吧。

花是陆陆续续养起来了,可每个人只珍爱自己的花儿,竟悄悄干起了摧残别人花儿的恶作剧。虽然只是掐掐花叶捏捏花瓣,可花儿无力还手,几天下来有的花儿被折腾得奄奄一息了。也有真的不知道怎么照顾花儿的,不是忘了给它浇水就是浇水过度,原本欣欣向荣的花儿,没几天就蔫了。这也没什么,恶作剧也罢,养蔫了也罢,都是一段经历,错误有时也会扮演教育者的角色。

进入四月份,所有的孩子都养着或养过一盆属于自己的花,大部分孩子都为自己的花儿制作了标签,记了成长日记。在孩子们自己养花的同时,我开始和他们一起分享科学绘本《花的四季》。即便六年级了,花的知识却很贫乏,绘本上各种花的形象、文字都让他们开了眼界,学得津津有味。

觉得学生和花儿相处的时间不短了,这天,我组织他们在课堂上第一次分享“我和我的花的故事”。有人说,自己的花被同学给摧残了,真的没有故事可说的。很自然地,话题来了:为什么不保护好自己的花儿呢?为什么要摧残给大家带来美的花儿呢?呵呵,无语了。

值得一说的故事还是有的。广的芦荟常常被掐断了叶,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被伤害的叶并没有枯萎,而是很快自己修复伤口,照样长得青翠鲜活。阳的风信子金黄色的花儿开得十分精神,坐在附近的几个同学都像被感染了,也精神多了。故事都是简单的,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情节,孩子们讲故事时,情绪也是波澜不惊的。这些已在意料之中,课程才刚刚开始呢。

从《百合花开》出发

该是将多维拓展阅读的文本发到孩子们手里的时候了。

《百合花开》是课本中的文本,一篇童话,或者散文,林清玄的作品。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文本,写的是悬崖边的一株百合花,不顾身边野草和蜂蝶的奚落,努力开出洁白的花儿。以后的每年春天,它都努力开花、结籽,多年后竟开满了山谷、草原。语言朴实,故事形象鲜明,借物喻人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课题组的一位青年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提炼出了“一花一世界”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贯彻“全课程理念下的多维拓展式阅读教学”的理念,分别从“花”的主题维度、借物喻人的写法维度和作家(林清玄)与作品维度进行了拓展,选择了相关的文本。其中,“花”的主题维度选了苏轼的《赠刘景文》、周敦颐的《爱莲说》、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写法维度选了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张晓风的《行道树》、许地山的《落花生》;作家作品维度选了雾满拦江的《少年,丑就娶个美女吧》、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万物的心》《放暑假》。

阅读教学,无论具体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每节课都应该是一个美妙的故事,让学生成为故事创造者的同时,也身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母语的生命气息,才会学得有情有趣。所以,每个维度,甚至每篇文章的学习方法总是不一样的。

“花”的主题维度三篇文章的学习,因为文体不同,每篇的课堂叙事自然不同。《赠刘景文》除了古诗词学习常用的诵读外,“意象”的感悟和“典故”的体会,使学生在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领悟到了古诗内蕴的丰富、手法的美妙。《爱莲说》是文言小品,边诵边议,感受语言的精炼、节奏的变化,体会作者的志趣,感悟不同的人生志向。《清塘荷韵》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散文,有故事有景致有真情,边读边批注,再分享各自的感悟,课堂也有了别样的韵味。这三篇诗文里都有“荷”,却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不同的形象,这是很有意思的。分别读过三篇诗文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又一起书写了一个精彩的课堂故事。这个维度的阅读学习,也丰富了学生对“一花一世界”的理解。

借物喻人的写法维度的三篇文章,采用的是对比阅读的策略,让学生从选材、内容、主题、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而且发现了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都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但故事的讲法可以各有不同。借物喻人的写法,又怎么与“一花一世界”的主题联系起来呢?学生有了新的思考和发现,这“花”,原来不仅仅是“花”啊!

作家作品维度的阅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这兴趣首先来自雾满拦江的《少年,丑就娶个美女吧》。这是一篇传记,文章没有一般传记作品的端庄,也没有浓笔细描林清玄的人生成就,从一个长得很丑的少年的三个愿望落笔,让读者看到了林清玄“喜剧性”的成长足迹。

这是一个有趣的文本。有趣,是学生爱读的最佳理由。那就先分享“有趣”,从题目到内容再到文字的风格,学生聊得津津有味;谈完有趣,再品味字里行间的“情趣”;聊完“情趣”再感悟文章蕴含的“理趣”。层层深入,意趣横生。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一节课,从“有趣”到“情趣”再到“理趣”,对话的过程是那么行云流水,举重若轻,师生都意犹未尽,收获满满。

有了这篇富有个性的传记作为铺垫,再来读林清玄的作品,学生既读出了疑问,也读出了心领神会,尤其发现了一个作家的作品与他的成长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多么重要的自主发现啊!

读完了这三个维度拓展的文本,再来聊聊对“一花一世界”的理解,学生的感悟又进了一步:一花一世界,一人一世界,万物一世界。

我和我的花儿的故事

经历了三个维度的拓展阅读,再来分享自己与花儿的故事,学生们会呈现出怎样的精彩呢?

这次是用文字来分享的。故事不再像上一次那样简单无趣了,每个人都重新发现了自己与花儿的故事——

静夜,春天的静夜,教室的课桌上,一棵树静立,他实在是太奇怪了:为什么他的同伴都是花而他是棵树?

原本买树就是为了图省事罢了,觉得树不用常照顾,不成想我竟从他身上看到了光芒,看到了道理。我买的树其实很普通啦!就是常见的印度橡胶榕罢了。与班上那些妖娆的花朵们相比,差别实在是大,如同老媪见了美女一般。

他实在是太一无是处了,既不会开花也没美丽的外貌,有的只是几片巨大的墨绿色的叶子与坚硬的树茎,一点也不漂亮。而且,他的生长速度实在太慢了,其他花的花期都过了,他却连叶子都没多长出几片来。

我渐渐对他丧失信心,连续好几天不给他浇水。过了几天,再一次看见他时我却惊呆了,恍恍惚惚的,看见几棵零星的小芽,嫩嫩的,绿绿的,真好看!原来这几天他一直都在积攒力量,等待长出新叶的那一天,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呀!有的时候,我会想象,我的树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世界呢!回想当初我不给他浇水要他自生自灭,这不像极了林清玄的遭遇吗?树和林清玄一样,都没有放弃,继续寻找自己的梦想。试想一下,如果林清玄和树当初放弃了,开始自暴自弃,树还会长得这么茂盛,林清玄还可以有那么多成就吗?

后来,我终于明白——“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一株草一棵树都有他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天堂,何况我们人呢!——杨洋洋

这些故事当中,有了对“一花一世界”的感悟,也有了借物喻人写法的灵活运用。每个人在课程中都有了收获,有了成长,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故事。

《花婆婆》的三件事

选择绘本《花婆婆》作为“一花一世界”主题课程的结课,不仅仅是绘本的主人公被称为“花婆婆”,更重要的是花婆婆一生所做的三件事正是每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哲学意味的概括。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言,这一哲学启蒙,在一系列的课程学习活动之后,通过绘本阅读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最合适的。

荣获美国图画书大奖的《花婆婆》是一本非常著名的绘本。作者芭芭拉·库尼以一颗阳光的心灵,用图画和简单的文字描绘并传递了对于“美好”“美丽”的热爱和追寻。故事从主人公还是一个小女孩开始,讲述了其一生追寻和传播美丽的爱的故事——

有一个小女孩,跟爷爷住在海边。爷爷常常讲一些远方发生的故事给她听。小女孩对爷爷说:“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我老的时候,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爷爷说:“很好,但是你要记得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小女孩长大后,真的去很远的地方旅行。有一年,她骑骆驼时,不小心摔伤了,她就到海边住下来,每天看着日升日落,她觉得这个世界已经够美了,还能做什么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呢?有一天,她撒在花园里的鲁冰花开了,这种紫色、蓝色、粉红色的穗状花朵,非常漂亮,她想,等身体比较好的时候,她要再多种一些。一天早上,她走到山坡上,发现那里也开满一大片的鲁冰花,她心里想:一定是蜜蜂、蝴蝶从我的花园里带来种子散播到这边的。这时候,她突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她买了很多鲁冰花的种子,每天出门就到处去撒种子,邻居的小孩子常常跟在她后面,叫她“怪婆婆”。

第二年春天,整个小镇的教堂边、教室边、小路、海边,都开满了美丽的鲁冰花,大家才知道,原来她是在撒花种子,从此以后,大家就改口叫她“花婆婆”。后来,有很多小朋友常去听她讲故事,她讲的是很远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小女孩对她说:“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我老的时候,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她说:“嗯!很好,但是你要记得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如何理解花婆婆所做的三件事呢?

花婆婆做的第一件事是像她的爷爷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孩子们认为这件事的实质是丰富人生的经历,是结交更多朋友,是拓宽视野,是探索人生的意义。第二件事是当她老了,像爷爷一样住在海边。小房子、花园、海边,这些事物让孩子们想到了“累了,想休息了”,还想到了“安顿自己的心灵”。虽然是十一二岁的小孩,对生命旅程的认识,同样是深刻的。

重点讨论的是第三件事——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花婆婆做的事是“整个夏天,她的口袋里装满了花种子,她一面散步,一面撒种子。”结果,“第二年春天,那些种子几乎同时都开花了!原野上、山坡上开满了蓝色的、紫色的和粉红色的鲁冰花,它们沿着公路和乡间小路盛开着,明亮地点缀在教室和教堂后面,连空地上和高高的石墙下面,也都开满了美丽的鲁冰花。”为什么要做第三件事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第三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这样的答案几乎是不用思考就能给出来的,总让人觉得很空洞。那又怎样更进一步呢?我问孩子们,难道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不是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吗?

教室里静了一会儿,大家都在思考。然后,再分享各自思考的结果。

“花婆婆做的第一件和第二件事都是为了自己,而第三件事是她为别人、为这个世界所做的。”

“为什么为自己去旅行然后住在海边之后,还要为这个世界撒下许许多多鲁冰花的种子呢?”

“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啊。”

“能结合‘一花一世界’来说说吗?”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同时与大家一起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共同的世界为每个人提供了许许多多,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感恩这个世界,让世界更加美好。”

是的,人的一生也如同花的一生:成长,美丽绽放,静静孕育种子,回归土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也都和万物一起拥有一个共同的世界,共同的世界美好了,每个人的人生才会美好……这个原本是十分抽象的道理,经历了“一花一世界”主题课程的学习,就变成了大家都有了的、切身体会到的认识。

想起课堂上的一个插曲。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反正都是要死的,干嘛要做那么多事啊?”

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就讨论了一番。

“就像花婆婆一样,她做了这三件事后死了也是有价值的了,不然就没有意义了。”

“正是因为知道最终会死的,所以才要做很多事情啊。”

“是的啊,生命只有一次,而且一定会走向死亡,所以更要珍惜,更要活得有意义。”

“我还想到了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

……

后来,提出话题的男孩自己给出了答案。那已是第二天课间。我招呼他:“怎么想的呢?”他心领神会:“昨天晚上我又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想法。我觉得,聪明人都要好好活着,为了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笨人就别活着了。”

“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属于聪明人,什么样的人属于笨人呢?”我微笑着问他。

他夸张地眨眨眼:“这个问题还没有想清楚。所以,我还得思考。”

“看来你不明白的问题还多着呢。”

“对啊,只有活着才能慢慢弄明白啊。”他说完,转身走了。

他用自己的方式和我分享了他对“花婆婆”三件事以及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这么简单,又如此深邃。这,就是多维拓展式阅读教学理念下的课程生活带给孩子们的思考和成长!

猜你喜欢

鲁冰花林清玄花儿
冰岛的鲁冰花
钟肇政 《鲁冰花》只是开了个头
林清玄不平凡的人生
林清玄的爱情
鲁冰花可不是冰花!
林清玄:我30岁后才想明白的事
鲁冰花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