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了解文化背景差异有效促进英语学习

2016-03-01陈云忠朱祥慧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16年12期
关键词:英美文化背景汉语

陈云忠 朱祥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反映。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的存在和发展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同时,在同英美人的交往中,由于人们下意识地用汉语规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及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因此有些时候,就出现了文化冲突。如何避免中国的学生把外语放到自己的母语文化背景之中学习语言?笔者认为,这离不开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和汉英文化背景的对比学习。

一、汉英语言中对动物有着不同的看法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同外国人交际中出现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英语教师应该设法预测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母语和英语分析比较,减少汉语文化的负迁移,让学生在文化差异了解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中渗透文化背景差异,对促进英语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对“狗”的不同认可

“狗”dog这个词,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狗不嫌家贫”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但在中国文化中,却从心理上厌恶、鄙视狗,狗普遍被赋予贬义,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头军师、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就反映出人们对狗的一种厌恶态度;而在西方文化中这一点却大相径庭,dog含褒义,它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被视为家庭的成员,还常被用来比喻人,如a clever dog(聪明人),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优胜者或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等,均体现了西方人对狗的喜爱。如果不了解英国人这个习俗,就很难明白,甚至即使翻译过来了,大部分人也不能完全理解。

2.对“龙”的不同见解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对文化的继承是延续的。在汉语中,龙是威武、权利和神圣的象征,中国人视龙为吉祥物、封建帝王的象征,如古代皇帝的子孙被称为“龙子龙孙”;龙还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国人以“龙的传人”引以为自豪,有表示赞美和吉祥的词语,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然而,西方人却把“头上长角、身上披鳞”的dragon看作灾难、凶恶的象征,所以“亚洲四小龙”在英语中只能是“Four tigers”。

生产、生活是文化意义的一个重要源泉,生活方式不同,对一些现象就有不同的理解。外语学习离不开对所学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英美文化内涵的理解,正确使用中英的褒贬词语,对学生学习外语是相当重要的。

二、对颜色的不同观点

在中国,中国的新娘一般穿红色,以表示“吉祥幸福”;而在英美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时,新娘一定穿白色,以表示“纯洁高贵”。又如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而在英美等国家,人们在葬礼上一般穿黑色的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在中国,red象征着吉祥、喜庆、热烈、欢乐等,有消灾避邪、好运之说。从古代开始,过新年时,门上贴红对联,门前挂红灯笼;结婚时,新人穿大红衣服、屋里贴大红喜字;新生婴儿降生时,主人会请大家吃红鸡蛋。红色也象征着美丽、漂亮,如女子盛装叫“红妆”,女子美丽的容颜叫“红颜”。如本命年穿红衣服、系红腰带。然而英语里的红色则多有其他方面的意思,“红色”被英美国家的人们视为“罪恶”的象征。如red ruin(火灾),red ink(财政赤字)。

这样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

三、对赞美的不同心态

对待赞美,中国人会谦虚一番,经常说:“哪里,哪里”;而英美国家的人则欣然接受:Thank you very much.I’m very glad that you like it.例如:

A:You are very beautiful.你真漂亮。

B:Thank you very much.谢谢你。(中国人习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

中国人和英美人对感谢的应答方式也不同。如有的学生和老外这样对话:

A(老外):Thank you for your help.

B(中国学生):No thanks.It’s my duty.(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种地道的中国式的应答表明学生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表达习惯的了解。这样的话语在中国人听起来得体,但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很不愉快,因为你的帮助不见得是出于本意,而是别无选择或不得已而为之。只有说 “That’s all right.It’s my pleasure.You are welcome.”才符合英语民族的使用习惯,增加跨文化交际的完美程度。

四、询问私人问题的差异

对隐私的观念迥异,汉语中的喜好在英语中可能成为禁忌。中国人喜欢问“您去哪儿?”、“您吃饭了吗?”或“你今年多大年纪了?”等来表明对对方的关心。而英美人却视此为禁忌,常问的是“How are you (getting on)?”“It’s fine today,isn’t it?”。中国人见面热衷于谈论年龄、收入、体重等,而英国人见面却避免谈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果中国学生根据中国的习俗与讲英语国家的人交往,就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使用问候、致谢等日常用语,中国人和英美人有很大差异。如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按照汉语习惯同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那就会闹出一些笑话,甚至弄出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因为这些话不是问候语,并不期待对方给予答复。为什么会有这种语言差异?因为在各自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对于个人隐私极为看重,如你询问某人尤其是女士的年龄、体重、婚否等问题,就显得粗鲁而没有礼貌,而且干涉了他们的隐私权,因此“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是不能随便问的。

以上从文化方面阐述了英汉语言上的差异。当然,汉英差异绝非以上所说的这些,这些仅是一些皮毛,有更多深奥的问题,有待于我们日后进一步研究解释。

如何减少汉语的负迁移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呢?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至关重要:

1.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英语教学的力度,让学生们注重比较英语同汉语在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过程中记准、记牢、熟练掌握,从而使学生彻底排除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2.英语教师适当筛选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背景,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摆脱汉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基本知识,最大限度地促进英语学习。

3.在媒体日益丰富的现状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听广播、看电视、网上冲浪来查阅相关资料,学生们听的、看的、记的、积累多了,英语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

猜你喜欢

英美文化背景汉语
学汉语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追剧宅女教汉语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