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感”凸显于品德课堂
——生本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主题教学的探索
2016-03-01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朱丽丹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 朱丽丹
让“我们感”凸显于品德课堂
——生本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主题教学的探索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朱丽丹
【摘要】“生本教学”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有效实践,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地理主题教学要生本化,必须让地理知识变成人的地理,生活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因此,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并最大限度地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活动,以有效有趣的、学生最爱的方式引导开展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以突出学生的“我们感”。
【关键词】生本课堂品德与社会地理主题教学
一、研究源起——品德地理主题课堂该长什么样?
1.课堂所见。六年级《隔海相望》一课,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学生根据书本提供的地图及文字自主学习台湾知识。
(2)交流对台湾最感兴趣的部分(文中内容有台湾岛的形成、台湾的矿产、风景名胜、物产等)。
在学生交流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环节之后,教师导入相同的问题——
师:这就是美丽(富饶)的台湾,你们爱她吗?
生:爱!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说一声:台湾,我们爱你!
生:台湾,我们爱你!
(3)小组设计自助游路线(生分组讨论设计后进行全班交流,交流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路线基本没有任何评价及指导意见)。
2.问题剖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此课例中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师虽然把课程标准的内容结合儿童的生活领域进行预设,但实际教学中偏离到了纯知识性领域;同时,教师从地理知识外面找一个品德目标(爱宝岛台湾),让学生无选择、无条件地接受(台湾,我们爱你!)。这就把地理主题的教学变成了纯粹的地理知识教学和道德说教两部分。
二、研究聚焦——生本理念下的“我们感”的概念界定及地理主题内容梳理
1.“我们感”的生本课堂。在小学阶段,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地理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因此教学时,要树立“生本”意识,研究学生,依据“生本”特点,选择学法,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心灵感受具有不稳定性,如果强化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我们感”的确立,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就会极具个性,他们各自的发展就能得到最优化。
2.对地理主题教学内容的梳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常识的题材大致涵盖了四部分内容,分别是: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和走进世界。而三四年级以前两部分内容为主,五六年级以后两部分内容为主。这样的编写符合儿童认识世界是逐步扩展、不断递进的特点,他们从与之十分密切的家庭开始了解这个世界,逐步到学校、社区(家乡)及国家、世界。
纵观小学《品德与社会》四个年级的八册教材,内含的地理题材仅涉及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教学中也仅仅要求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三、研究深入——基于“我们感”的地理主题教学的课堂践行
1.以“我们的生活”为依托——生本化的教学资源。
(1)拓展教材,抓住学生的兴趣选教学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要着力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如以《隔海相望》为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台湾环岛游”的教学点:首先明确台湾的地理位置——看图读文即可了解;然后确定出发地点——我们一般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到台北桃园机场,那么可以台北作为环岛游的起点;接着了解环岛一周有哪些值得驻足的景点,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后以图片加解说的方式模拟环岛游。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在“环岛游”的最后,可让实地旅游过台湾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老师、同学及书本上没有提到的内容和大家分享,甚至可以拿出自己的旅游照片,读出自己的旅游日记。
(2)整合资源,融合各学科内容于一身。新德育观认为,课程和教材是儿童探索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平台,旨在帮助儿童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如在讲到祖国或家乡的美景和壮丽山河时,不仅可以用到书本的图片、文字描述等“外在资源”,更要重视利用儿童已有的外出旅游经验等“内在资源”。还可以根据儿童思维的感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字“生活化”。还是以《隔海相望》为例,如台湾海峡自东北到西南长约380千米,可将其转换成儿童能够体验的形式,如拿它同儿童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的100米跑道的长对比,无疑比仅凭空洞的数字更能在他们心中形成有效的概念。同样,我们还可以借助儿童的想象来培养儿童的定位等能力,如“台湾岛是个状如芭蕉叶,叶柄朝南,叶尖向北的岛屿”,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贴一贴来记忆。课上,还可以融合其他学科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台湾。如导入时,可以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欣赏了一段后,问:你们知道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和哪个省有关?在欣赏了台湾的部分美丽风光后,结合语文课学过的课文《台湾的蝴蝶谷》、《日月潭》等再来感受台湾自然风光的美丽。
2.以“我们的自主”为方式——生本化的教学机制。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传统的教学中总是教师对于教学环节进行精心预设,而实际上,当你真正把儿童当作是学习的主体时,他们会还原课堂的精彩。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
3.以“我们的喜欢”为形式——生本化的教学形式。
(1)游戏竞赛。游戏竞赛活动是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地理知识教学于游戏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其获得知识的过程。如学习《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一课,在学生了解了我国哪些地方是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请学生在中国的地形图上贴出相对位置,也可根据地形及轮廓特点进行拼图比赛活动。这种游戏比赛活动可以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主题宣传。主题宣传活动就是学生根据感兴趣的地理主题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利用手抄报、召开主题班会、发送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小型演讲等形式,自制宣传材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地理宣传的活动。这种集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实效性于一体的活动总能得到孩子们的喜欢和亲睐。
(3)社会调查。地理社会调查是指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或有关问题,通过到社区个别访问或观察了解收集有关地理事物的数据、图片、资料,获取信息。如学习《家乡的变化》时,孩子们就对虞山和尚湖的历史、常熟30年前和当年的人口情况,还有常熟30年来经济发展的情况作了社会调查。不查不知道,一查不由得赞叹:家乡的变化可真大、真快!地理课上激发出爱国之情,可谓一箭双雕!
除此之外,辩论演讲、模拟法庭、故事讲述等形式都是孩子们的大爱。总之,在课堂上,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达到地理主题学习的过程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