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考”打破课堂里的“皮亚杰现象”
2016-07-05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朱敏彦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 朱敏彦
用“思考”打破课堂里的“皮亚杰现象”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朱敏彦
【摘要】从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课堂到我们现实中的课堂,低年级儿童的“皮亚杰现象”客观存在着,他们被自己的感官操控,逃不出直觉的束缚,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如何打破这种现象,缩短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由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发展的时间?“思考”是良方,不论是老师的思考,还是学生的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让课堂更鲜活,只有思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
【关键词】皮亚杰现象学会思考智力发展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分期,4~7岁的儿童处于直觉思维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发展,但他们的判断仍受制于直觉的自动调节,他们往往分不清面积与多少、体积大小与多少的差别。这就是“皮亚杰现象”。
一、“皮亚杰现象”知多少
拜读过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这也是他学校无分数三部曲的第一部著作。细细回味阿莫老师的教育理念,走进阿莫老师的课堂,有时会让读者跟着他班级的学生一起哈哈大笑,有时会让我们跟着孩子们一起绞尽脑汁地思考问题,有时又会幻想着自己就是阿莫老师的学生,体验着与中国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的精彩课堂。然而,阿莫老师的课堂上,低年级学生也难逃“皮亚杰现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莫老师黑板上的几个梨子。如图一所示:
图一
图二
“哪边的梨子多一些?左边还是右边?”阿莫老师这样问他的学生。“右边的多!”学生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其实,孩子们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右边的梨子大,左边的梨子小,所以确定地说是右边多。
和阿莫老师课堂中出现的“皮亚杰现象”一样,我们的现实课堂中,实际上这样的现象很多见。比如,当老师问“衣”字笔顺怎么书空的时候,班级里只要有一个小朋友大喊“点、横、撇、‘竖钩’、撇、捺”,其他同学也会跟着一起喊出同样的内容,而完全忽略它的第四笔,其实应该是“竖提”。再如,语文老师教了26个汉语拼音字母,英语老师同时教26个英文字母,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学生会混淆发音或者字形。
阿莫老师的学生,把眼睛看到的表象当成了事实;而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把耳朵听到的笔画名称,不加分辨地作为正确答案说出来;26个拼音字母和26个英文字母,因为其长相相似,所以学生跳不出视觉的束缚。
二、“皮亚杰现象”之我见
4~7岁,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示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板性。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皮亚杰现象”会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许多低年级的孩子因为儿童智力发展的特殊阶段的影响,往往对老师的提问不加思考,直接将自己的答案脱口而出,或者是不动脑筋地人云亦云,也有的只被眼睛看到的表象左右。这样的现象,是极其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的,它会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滋生懒惰,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更谈不上学习中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为此,我研究了阿莫老师书中所记叙的相关内容,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发现我们应该客观正确地看待这个阶段儿童身上的“皮亚杰现象”。
首先,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我们不应该以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要求孩子必须在一堂课上掌握什么,而且是想当然地认为某些简单的内容孩子一定能理解,不理解就是上课没有认真听。反而,我认为老师可以转换角色,在备课的时候,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设计提问。
其次,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既然是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必须经历的,不能避免的过程,那么,何不调整自己的观念,去接受它,然后再通过一些平时的练习和技巧帮助孩子早日走出这个“皮亚杰现象”。
最后,鼓励儿童做好自我调节,不断提高他们学习上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由前概念思维尽快向运算思维阶段发展。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低年级老师要面对的问题了。
三、用“思考”打破“皮亚杰现象”
我们回过头再看看阿莫老师如何处理黑板上的梨子问题。当孩子们想当然地认为是右边的梨子比左边多的时候,阿莫老师建议“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并且把答案写在了黑板上。终于,其中一个叫萨沙的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说出了正确答案。阿莫老师很高兴,他跨着大步走向这个孩子,并郑重地向他伸出了手——“谢谢你,萨沙,你学会了思考!今天你使我非常高兴!”
再来看我们的课堂,如果在让学生说一说“衣”的笔顺前,先善意地提示其中的一个笔画有点难,请他们先动脑筋思考再回答,我相信正确率一定会高一些。或者可以让第一位答错的学生再次思考,并回忆一下“竖钩”和“竖提”的异同,那么这个笔画的记忆会很深刻。而关于26个拼音字母和26个英文字母,我想可以多花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区分的办法,或者在每次使用到这些字母的时候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联想记忆相似的字母,效果会不会比死记硬背更好呢?
所以阿莫老师对萨沙的表扬,其实同时是在暗示其他孩子,对课堂上老师的提问,需要我们每位学生的积极思考;“衣”的笔顺教学,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只是看老师是不是愿意多给孩子思考的时间;26个中英字母的区分教学是否成功,也在于思考,学生有没有思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没有思考。
成为阿莫老师的学生,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所有的孩子,都能在一个轻松的、民主的氛围中吸取知识。阿莫老师会用各种方式,带着他们在课堂上做各种“思考”:有时候,他们可以大声喊出自己的答案;有时候,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举起小手;有时候,他们可以在阿莫老师的耳畔轻轻说出答案——那样,不会因为说错了而引得全班同学的哗然,更加不会打乱还没有及时得出答案的同学的思绪!多么有想象力和亲和力的耳语!事实上,在中国式的课堂,这样的方法何尝不是一种突破!孩子们一定会像我一样喜欢的!
思考,让课堂更加鲜活!它既是学生的,也是老师的。思考,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思考,让老师更加喜欢教书;思考,变传统的老师“灌”知识,为学生“要”知识;思考,加快了学生学习的节奏,同时也推动了老师上课方法的求新、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