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价值考量※

2016-02-28杨卫军

现代经济探讨 2016年8期
关键词:生产力文明消费

杨卫军

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价值考量※

杨卫军

内容提要:“绿色发展”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习近平绿色发展观具有多重维度的价值考量:绿色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绿色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特质;习近平绿色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体现;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理性自觉;政治经济学的习近平范式;绿色价值观和新的生态经济伦理。总之,习近平绿色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前和今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习近平绿色发展观价值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观,形象地概括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论”),是习近平2005年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提出的理念,即“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和国内外重要要场合中多次阐述这一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习近平绿色发展观具有多重维度的价值考量:绿色生产力、绿色自然观、绿色发展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绿色价值观和新的生态经济伦理。绿色发展观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绿色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到了新常态,绿色化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发展趋势、发展要求提出的发展新思想、新理念。绿色,指的是环保、低碳、高效、节约、安全、和谐、健康。“化”,是动态的过程,意指改变、发展、教化、同化等。绿色化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的双重建构,是制度建设和价值共识的一致达成,是资源观与发展模式的高度契合,是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相互交融与渗透。在狭义上,绿色发展,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能耗,保护、修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生态化,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从广义上来看,绿色发展至少包括以下含义和要求。

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其实质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定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不是不分主次,也不是单打一,而是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五大建设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亟待补齐的短板。只有把各个领域的短板补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历代领导人实施了不同的区域发展观:毛泽东区域均衡发展观、邓小平区域非均衡发展观、江泽民区域协调发展观、胡锦涛统筹区域发展观。改革开放37年来,我国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同时也出现了成长中的“幸福的烦恼”。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东部像欧洲,西部像非洲;城市像欧洲,部分农村像非洲。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了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他多次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上海)自贸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4页。习近平区域发展新观念,将引领中国区域发展迈进新的时代。

持续发展。习近平强调,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这是GDP崇拜,是“要钱不要命”的发展。绝不能吃祖宗的饭,断了子孙的后路,坚决反对要钱不要命的发展,要把火焰山变成花果山。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是良性互动的关系:经济要环保,环保要经济。经济生态化,生态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两山论”概括了经济生态一体化、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关系。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是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升级转型的过程,是发展理念不断进步提升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从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是一种发展理念、是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态文化、一种发展道路、一种执政理念。

二、绿色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发展

“两山论”是针对解决保护发展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现实矛盾提出来的,彰显了新一代领导人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担当,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逻辑。习近平的“两山论”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两山论”把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力理解为一个整体性的存在,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内涵得到丰富和提升。“两山论”摒弃了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单向度思维,实现了发展与环保的共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生产力的一时发展,这是经济上的短视,是必须破除的误区。“两山论”实现了生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对发展与环保“二律背反”的矛盾的解决与克服。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概念外延涵盖多种生产力,包括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肥沃土地、稀缺的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属于自然生产力,其完整性和丰满度决定了生产力系统总体的容量、空间、潜力和未来趋势。自然生产力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和保证,而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人类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反思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重视自然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就是民生”、“蓝天白云就是幸福”等这些理念在理论上揭示和体现了人与自然、发展生产力与保护、改善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性。“两山论”不仅延伸了传统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外延,而且在实践上有利于实现绿色发展,使人们更好地“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三、习近平绿色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绿色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绿色自然观以实践为基础和出发点,阐述了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只有三者和谐相处才能求得持续理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绿色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将人类看为自然的一部分和普通一员,而不是高于自然的存在,人与自然不存在谁是中心的问题。恰如德国哲学家海尔格尔所言,人与自然界是一体共在的关系即“在世之在”。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自然界虽然是个有缺陷的存在物,但自然界却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感性的外部世界,人类什么也不能创造。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人与自然通过生产实践互相作用、相互影响,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界也对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影响。反之,如果人类违背自然规律,那就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惩罚,遭致自然的报复。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绿色自然观认为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绿色自然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建设绿色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习近平指出,人类应该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然,像珍爱生命一样珍惜自然,人类应当承担对自然保护的义务。人对自然做了什么,就是对人类自身做了什么。因此,绿色发展是解决中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引擎。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绿色自然观的重新诠释和解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习近平绿色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特质

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转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路。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期,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我们有限的资源难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但它却可以和谐地统一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间找到平衡点,实现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转型。绿色发展就是把健康、稳定、持续、协调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目标。而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其实就是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绿色发展理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时代和实践特征。

坚持绿色发展,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的规划是行动的先导,要制订科学的规划,根据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唯有如此,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可以修复的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丰裕的良田,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草青、水净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推动绿色发展的空间依托。其次,坚持绿色发展,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必须全面节约、综合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靠最严格的制度和法治作保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这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

五、习近平绿色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体现

绿色发展形成一种新经济形态——绿色经济,即经济生态化,这就是经济增长和发展走保护生态、可持续增长的发展之路,这是绿色、节约、保护生态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即发展方式绿色化。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高消耗、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靠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而最重要的是要靠打造经济升级版和绿色发展来解决。

所谓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健康、安全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所谓循环发展就是通过生产和再生产各领域和环节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动经济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地球不是垃圾场,而是有待呵护的大花园,通过循环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和持续利用。所谓低碳发展就是一种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通过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强度,解决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问题。推进低碳发展,不仅符合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国情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推进低碳发展是一个功在千秋、与他国互利共赢的正确选择。总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者具有相同的资源观、发展观、生产观,不仅是推进绿色经济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而且是建设绿色中国的实践平台。

六、习近平绿色发展观是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理性自觉

绿色发展是一场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理念的革命性变革。绿色化主张坚持节俭消费和适度消费,这就是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方式就是使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避免盲目从众和“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行为,真正实现人们按健康、愉快、节俭、自然的方式生活。只有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人类文明才能真正走出目前的困境和资源环境危机,重建人类美好家园。培养绿色生活方式,靠宣传教育和价值观的引领,靠法律制度的规范,靠道德舆论的引导,靠良好习惯的养成。

绿色消费模式是一种科学健康理性的消费模式。科学消费,就是要优化消费结构,既要注重物质消费,满足物质需求,也要注重智力、精神消费,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健康消费是指消费量入而出,也就是适度消费,量入为出,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消费,避免炫耀性消费和高消费。理性消费:避免盲从,避免从众消费、避免情绪化消费,根据自己客观需要进行消费。人们形象地把绿色消费概括为“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推行绿色消费,需要每个人的消费活动都符合生态文明理念,以维护生态环境为底线。推行绿色消费,应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避免消费异化;推行绿色消费,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分重要。应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完善经济政策,促进人们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在全社会形成“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和消费伦理观。

七、绿色发展观是政治经济学的习近平范式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2014年12月9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习近平在2014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概括了“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经济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换,而且要解决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从封闭到更高水平的开放、从高速发展到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展经济学的“常”态问题。因此,中国要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必须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模式的发展经济学,探寻新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路径。

新的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经济学,价值指向为人。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出传统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误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这是发展经济学人本主义的理论内核。新的发展经济学,是以“绿色化”、“全面”、“协调”“持续”、“健康”为目标指向的经济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寻求更高效益、更加协调、更加全面、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以新常态为理论范式的发展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基于新常态背景下具有系列重要的经济思想: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的资源配置思想,市场的决定性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同步”、相互协调的思想;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思想。这些重要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是时代精神和民族智慧的体现,它有力地指导着我国经济实践,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新范式的雏形。总之,经济新常态,思想新范式,政治经济学的习近平范式不是对西方经济学的流行概念的简单拿来和照抄照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时代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

八、习近平绿色发展观蕴含绿色价值观和新的生态经济伦理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态文明的世界观,还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也就是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生态文明意识成为全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不仅承认自然的外在价值,而且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维护自然界的稳定、和谐、美丽,天蓝、地绿、水净,是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遵循。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文明的发展模式和方向问题,是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问题。传统的价值观鼓励人们追求感官欲望的满足。导致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盛行。“我消费,所以我存在”成为很多人的时尚追求,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寡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尺。我们的地球支撑不起建立在这种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之上的文明,人类只能在生态危机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自然的理念、生态共

同体等一系列绿色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摒弃了西方近代以来的二元论世界观,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引领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严峻,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要抓住机遇,又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势而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价值观也要积极跟进。若要让“绿色化”内化于心,必须加强全面的顶层设计。当然,绿色化”的价值观还需要外化于行,让“绿色化”随处可见、随时可为,立行立改。

传统价值观,以GDP论英雄,这种旧的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严重破坏了自然生产力,经济有增长无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危机,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之路。新的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是绿色GDP新理念,发展的价值向度为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化内含发展为人的思想,这是绿色化的价值诉求。在经济发展中天蓝、地绿、草青、水净、人和,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绿色发展观蕴含新的经济伦理,即生态经济伦理。这种生态经济伦理就是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食品安全、人们安居乐业。习近平指出,蓝天白云就是幸福。绿色发展就是通过科学发展使人民过上更有尊严、更体面、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所以,绿色发展观提倡的新经济伦理是新常态下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吴群]

F061.3

A

1009-2382(2016)08-0015-0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BSH044)、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观的哲学底蕴”(项目编号:16BKS020)的阶段性成果。

杨卫军,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郑州450001)。

猜你喜欢

生产力文明消费
请文明演绎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漫说文明
40年消费流变
对不文明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文明歌
新消费ABC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