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农业发展新动向及启示※
2016-08-31高珊
高珊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新动向及启示※
高珊
内容提要:美国现代农业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对国家经济复苏、社会稳定和生态优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美国现代农业呈现出土地规模经营更加显著、科技促进研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弱化政府直接干预等新动向。文章通过对比中美农业异同点,提出大力培育新生代农民、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科教一体化和加大扶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美国现代农业新动向发展对比启示
一、现代农业在美国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美国拥有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农业经济,虽然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左右,但是美国农业一直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1.现代农业是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现代农业的生产能力和出口水平稳步上升,有力地支撑了美国的经济复苏。2015年美国农业出口贸易总额为1330.07亿美元,比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增长了15.9%。美国农业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3805.39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4888.24亿美元,增幅达到28.46%。这些指标都超过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同期的增幅。2013年美国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1.4%,为20年来最高点。
美国农业出口的持续增长,与经济总体衰退形成鲜明对比,有效带动和扩大了美国商品的总出口。从表1看出,2008-2015年农业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始终在10%左右。同期,美国农业出口额年均递增率达到2.13%,高于商品出口总额1.4%的平均速率。这与多数新兴经济国家表现出来的农业较为落后、对外贸易出少进多,但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局面显然不同。
2.现代农业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战略手段
图1 2008-2014年美国农场家庭收入变化趋势
表1 2008-2015年美国农产品出口统计(亿美元)
美国农业增长成为农民收入快速提高的有力保障。从1996年至今,美国农场家庭平均收入始终高于美国家庭平均收入。从图1看出,2008-2009年两年收入比缩小至1.2以下,近年来又呈现扩大态势。美国农场家庭平均收入从2008年的7.98万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3.18万美元,增幅达到65.1%。2014年农场家庭净资产达到14.6万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59.2%。
美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每10亿美元的农业出口额能够提供8400个工作岗位。以2015年为例,当年,美国农业出口帮助提供了超过11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70%以上是农田以外的工作(包括食品加工业、贸易运输业及其他配套产业等)。有研究发现,农业在田间、工厂、实验室及配送等相关行业共提供了375万份工作,而同期科技产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总量是430万份(Kotkin等,2015)。
3.现代农业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路径
近年来,由于全球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面积刚性减少,而粮食用途逐步拓展,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恶化,实现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突出农业在满足食品需求、能源需求及环保要求等各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农业生产用途的土地占美国土地总面积的51%左右,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1945-2007年间,美国林业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增加了3.06%,耕地中作物用地比例增加了1.5%。
过分依赖化肥和农药及长期机械化作业,加剧了土壤恶化和环境污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20世纪初美国就实施了养分管理计划、地表水农药监测项目、土地及森林资源保护项目等多种农业生态修复措施。目前大豆、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比重分别达到40%和25%左右。2013年农业部专门建立了应对气候风险的7个国家级中心,并联合大学、海洋大气管理局等共同参与研究气候异常带来的农业灾害应对。
二、美国现代农业发展新动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的着重点从食品供应保障微妙地过渡到追求经济利益上来,它已经成为美国国内新兴生物经济和能源经济的原动力之一。在历经全球经济危机和气候变化等重大国际问题的背景下,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尤为抢眼。
1.规模效益显著,土地经营更加集中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的土地和产出正在由中等农场向大农场不断转移,土地集中的趋势越发明显。一般而言农场经营效益与规模呈正比。从图2看出,2008到2014年间,美国农场总量由218.5万个下降到208.4万个,共减少了10.1万个,农场面积共减少了227万公顷,农场平均规模由170.4公顷上升到177.3公顷,共增加了6.9公顷。按照农场销售收入划分,2014年销售收入100万以上的大农场占全美农场总量的3.9%,农场面积为全美农场面积的23.9%,农场平均规模达到了1074.5公顷,是全美农场平均规模的6.1倍。
图2 2008-2014年美国农场规模变化
这不仅是因为专业化分工加剧,更是由于技术提高和政策引导的叠加作用。20世纪后期,美国种植业和畜牧业截然分离,越来越多的全职农业劳动力投入生产。产量的快速增加建立与市场的紧密关联,销售合同的稳定减少了价格和市场的风险。信息管理、基因改良、生物化学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联邦政府实施的税收调节、营销保障及农业保险计划等措施,降低了农民的金融和组织风险,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的集聚扩大。
2.科技升级加速,致力研发新增长点
美国始终不放松农业技术的升级与更新换代,基因工程、土壤保护、生化防虫、测土施肥、卫星定位等先进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美国农业生产呈现出自动化、工厂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的特点,精准农业及智能化管理达到全新水平。长达一个世纪的机械化进程已经稳定减少了农场工人的数量,农场逐渐向普及高级科技手段及高技能专业人员的层次过渡。
3.重视国际市场,产品附加值高
美国农业十分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特别是对中国市场农产品的出口。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农业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从表2看出,2012-2014年间,中国一直处于美国农业出口市场国家的首位。2015年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达到202.05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5.19%。同期,美国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额为43.6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3.84%。如何扭转我国农业在中美贸易中的被动地位值得思考。
美国食品市场趋向成熟,产品多以消费者为导向,半加工或高附加价值农产品加快发展。近10年来,全美124个最大农业经济区中都体现出专业化强和农产品附加值高的特征。尤其前10名的农业经济区垄断了全世界80%的杏仁产量、中美洲80%的玉米和大豆产量;总价值190亿美元的世界动物健康产业1/3都集中于此;大型农业机械制造及食品加工企业等占据市场的绝对优势。
4.政策系统务实,弱化直接干预方式
表2 2012-2015年中美农产品贸易统计(亿美元)
美国已经形成以农业法为基础和中心、100多部重要法律相配套的较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每隔5至6年会对相关法案进行更新。2014年美国农业法案调控手段更加趋于市场化,政府减少了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直接干预,从根本上转变了2002年以来农业法案形成的以高补贴为主的支持保护思路 (彭超,2014)。着力加强资源保护力度,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并在农业风险管理方面加大投入。
美国的农业扶持政策以落实到具体地区、产品和执行机构为目标,项目管理公开透明(蔡海龙,2013)。农作物保险项目最具有制度竞争优势。2011年联邦保险支付金额首次超过了州政府的支付金额,按面积投保的形式让大中型农场主获得了70%以上的赔付率。美国农业出口促进计划根据农业出口商的实际需求来设立。既考虑专项攻关单个产品的技术贸易壁垒,又专注解决国际市场的产品开发及推广(张丽娟等,2012)。
三、中美现代农业发展环境对比
就美国而言,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周晶晶等,2015)。它所处的发展阶段、形成的发展模式以及实施主体、面临难题等与我国农业环境既有不同又有类似,这些既是美国农业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又是我国农业经验借鉴的切入点。
1970年大古力水电站所处的美国以水电为主的西北太平洋电网和以火电为主的西南太平洋电网实现联网,形成西北大电网。原两电网冬、夏高峰负荷时间错开,两网所处地区水文也不同步,联网后负荷调节互补性很强。
1.发展阶段
美国农业机械化早已完成,农产品尤其粮食相对过剩,主要农产品出口依赖大。美国农业对海外市场的依存度超过经济总体1倍以上。美国商业性农场仅占全部农场的10%,但其农业生产值却占了农业生产总值的83%。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2014年中国农产品加工率已经超过5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61%。粮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2014年中国进口的大豆和谷物合计超过9000万吨,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比例达到10%左右(熊海鸥,2015)。
2.发展模式
美国农场实施规模经营,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高。即使是小型家庭农场,其平均经营规模也达到20公顷以上。早在20世纪初美国各种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已经形成。农业合作社体系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参加合作社的农场主占到全部农场主的80%以上,不少农场主甚至同时加入几个合作社。中国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加速涌现,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专业化分工明显增强。2014年全国养殖业规模化比重已经超过50%。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形成,但普遍缺乏规范,与国际合作组织差距较大。
3.发展主体
美国农场主素质普遍较高,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美国家庭农场90%以上的农场主学历在高中以上。2015年全美70%的农牧场可以访问互联网,35%以上的农产通过互联网开展生产经营,60%以上的农产品关注政府网各类信息。农业利益集团在国会政治中具有绝对影响力,对制定美国农业政策起主导作用。中国大量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造成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偏低,现代农业人才缺乏,并在短期内难以逆转。留守劳动力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水平,限制了劳动力生产率、科技应用普及率等的提高,并引发公民地位不平等与政治权利缺失。
4.发展难题
美国农业同样遭遇了与中国农业类似的问题与困境。虽然大农场是美国农业产出的主要贡献者,但是面广量大的小农场依然并存。农场经营者老龄化趋势严重,厌农、离农情绪在新生代农民中普遍存在。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劳动强度大,收益相对不高,后继无人的现象一直存在。2011年美国2/3以上的农场主要经营者年龄超过65岁。现金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小型家庭农场,其平均经营利润率以及资本回报率是负数(尹必健等,2015)。另外,存在扶持项目分配不合理的现象。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弊端之一,就是大型和特大型农场才是最大受益者,大多数普通农场实际上并没有接受到政府拨付的相关款项,对其经营决策未造成直接影响。
四、美国现代农业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繁荣复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些都得益于其相对完善的体制机制,为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不少有益启示。中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培育新型农民入手,大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以科技研发和政策支持为推动力,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1.吸引新生代农民加入,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新生代农民是农业产业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中流砥柱。广泛吸收各个层次的人员加入现代农业经营队伍,为他们提供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是美国培养新生代农民的主旨。2015年美国农业部宣布投入8.8亿美元实施差异化的农场主继承人培育项目。8.4亿美元用于支持35个州的54个合作组织开展培训、拓展及科技研究,主要针对退伍军人、部落地区及弱势地区的农场主。并追加0.4亿美元成立“贫困农场主政策研究中心”。有的州还专门出台了帮助年轻农民通过长期无息贷款获得耕地等计划。
就我国而言,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建设者。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立足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促使农民自身实现转化。不断加大对培训经费的投入和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现代农业领域就业,科学制定支持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务农的职业规划。逐步形成以本地职业农民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组织形式,把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现代农业园和龙头企业等培育成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建立起具有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与社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2.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切实增加农业效益
为了保障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良好的经济收益,美国农业部制定了诸多农产品国际市场开发计划,消除了一系列贸易壁垒,实施国别政策推动国际市场对美国农业的开放。并实施优质农业规范及生产项目来提高农产品质量。审核验证包括水果和蔬菜在内的生产、包装、处理、存储等方式是否符合公认的食品安全规范,逐步减少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危害。2014年该计划覆盖了46个州超过90个品种的3800个项目,涵盖了食品防御协议和可追溯性程序。
就我国而言,现代农业的建设重点始终要围绕大力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强化市场导向,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拉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大农业生产经营与工商业的结合程度,创造特色品牌,增强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强化优质安全农产品营销,强制作物健康管理加强农产品药物残留监测,健全农业生产资料管理及品质检验制度。为稳定农业产业占GDP的比重和主要农产品价格,逐步提高利用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能力,加强政府间合作,建立多国别的长期稳定贸易合作关系。
3.推广可持续农业模式,实现科教研发一体
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离不开科技研发的有力支持。美国农业采取教育、科技和推广“三位一体”的模式,重点推进产业目标导向的基础应用研究和试验示范,解决好科技与经济、农民需求脱节的问题。以有机农业为例:美国从立法规范开始,生产粮食同时又建立生态平衡,大力实施国家有机农业认证财政分摊、转换期农业保险等方式,建立起较为全面的有机农业生产、运输、销售标准和监管体系(谢玉梅,2013)。
就我国而言,以农业高校为主体切实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建立区域、部门和学科之间的联合与协作机制。以节约农业投入品和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尽快构筑竞争力强、比较优势明显、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发展以循环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及健康养殖业等为代表的可持续农业模式。全力普及先进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种养业、农业集中园区、农产品加工业等载体布局,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与国际接轨。
4.建立制度化保护体系,加大农业支持力度
美国的联邦农业安全网能够有效应对现代农业中的各种风险。不仅为主要农产品提供价格和收入支持,而且为多种农产品提供产量或收入风险保障,并为未列入计划的农产品同样提供与气候相关的损失保障,构筑严密完善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信贷、保险、补贴以及灾害救助等政策已经形成保护农场主利益的强大合力。以农业保险为例:2012年全美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80%,参加农业保险的大型农产品占总数的75%(胡子君等,2014)。
就我国而言,以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逐步完善除了直接补贴和价格支持以外的全方位、多层次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各部门紧密衔接,普惠制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全面构建中国农业生产安全网。尽快改革补贴发放模式,增量补贴要向规模化经营主体倾斜(夏益国等,2014)。加大政策性农业信贷的支持力度,批准从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发放农业生产贷款,增加农业信贷市场供给。制定针对各个农业产业的农业保险条例,尽快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规模,增加品种,提高标准,健全管理制度。研发不同种类的农作物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农民的风险管理需求。
1.Kotkin J,Schill M:The Uncelebrated Places Where America's Farm Economy Is Thriving. http: / / www.forbes.com / sites / joelkotkin / 2015 / 05 / 20 / the -uncelebrated -places -where - americas-farm-economy-is-thriving / ,2015-05-20.
2.杜艳艳、郭斌梅:《美国农业科学研究重点方向及管理方案》,《世界农业》2013年第10期。
3.彭超:《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的市场化改革趋势》,《世界农业》2014年第5期。
4.蔡海龙:《美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变化特点分析》,《浙江农业学报》2013年第5期。
5.张丽娟、高颂:《美国促进农业出口政策机制研究》,《美国研究》2012年第3期。
6.周晶晶、朱力:《现代农业转型的国际借鉴与政策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第8期。
7.熊海鸥:《遭遇内外价差,我国粮食进口激增加剧安全隐忧》,《北京商报》2015年3月9日。
8.尹必健、朱行:《美国家庭农场:规模越大盈利越多》,《粮油市场报》2015年7月9日。
9.谢玉梅:《美国有机农业发展及其政策效应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5期。
10.胡子君、齐楠:《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世界农业》2014年第4期。
11.夏益国、孙群、刘艳华等:《建构农业安全网:美国经验和中国实践及政策建议》,《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第3期。
[责任编辑:徐元明]
F320.1
A
1009-2382(2016)08-0088-05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规模经营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决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501188)的阶段性成果。
高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南京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