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下美国粮食武器战略对全球农业控制研究
2016-08-31李素琴
李素琴
金融资本下美国粮食武器战略对全球农业控制研究
李素琴
内容提要:美国粮食援助承担了粮食武器的作用,实现了美国粮食安全的国际防线。金融危机后,美元金融霸权下粮食成为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对接的最佳的介质,也是实现掠夺他国财富的最有效的方式,乃至扩张势力以及本国版图控制他国经济的最佳的途径,粮食安全再次成为关乎全球多数国家安全战略的政治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外学者对粮食安全的认识,接着分析了美国粮食武器战略实施的缘由及效应,继而分析了美国美元金融霸权下的粮食武器战略的实施特征,最后提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启示。
美元金融霸权粮食武器战略粮食援助农业价值链
由于粮食的自然属性以及其自身具有的生产周期性等特征,导致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它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特殊性等特征。美国自二战前至今,一直把粮食视为武器,曾对世界上不同制度以及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实施粮食援助,在受援国获取粮食的消费特征前提下执行着美国粮食武器职能。在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的国际金融和自由贸易体制下,粮食的资本、金融特征在实施执行美国政治意图维护本国利益和美国霸权主义的形成以及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得以充分彰显。进入21世纪,由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不同经济体的位置松动并开始移位,美国为了维持其主导的世界霸权体系,关系国家安全战略中的粮食武器战略再次重现。粮食安全再次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学者热议的话题。美国粮食武器战略的实施与其传统的粮食武器战略有怎样的区别?它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怎样的冲击和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应该从何处着手?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对粮食功能以及粮食安全的认识,分析了美国美元金融霸权下的粮食武器战略实施的特征,并对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粮食安全以及对粮食重要性的认识
粮食安全对不同的经济体有不同的战略和政治涵义,因而对粮食安全以及粮食重要性认识在不同的经济体理解则存在差异。美国政府官员、学者以及情报机构对粮食安全以及粮食重要性认识上强调粮食的武器职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缓解农产品过剩的砝码。美国粮食安全主要强调粮食武器职能以及粮食的资本、金融特征能否实现的问题。最早Gibson,Hugh(1942)在“谁用粮食作武器”一文中提出“粮食是武器”的观点;美国农业部长厄尔·巴茨、里根政府的农业部长约翰·布洛克皆认为,对美国而言,粮食是一种武器。①厄尔·巴茨曾言:粮食是一种武器,它是我们谈判箱中主要的工具之一。约翰·布洛克在一次听证会上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粮食是一件武器,而使用它的方式是把各个国家系在我们身上。那样,它们就越发不愿意和我们捣乱”。Wallensteen,Peter(1976)提出“稀缺的粮食可以作为政治武器”;Andrews,Mark(1982)曾言:“我们将不会忘记在我们国家所有的商品中最重要的商品是粮食,它是我们外交的一个有利的工具,也是我们追求和平之路中最强有力的工具,没有那个国家可以与我们相抗衡”;Ponte,Lowell(1982)也提出“粮食是美国的秘密武器”的观点;McMahon,RobertJ.(1987)指出:“1951年美国对印度提供的小麦贷款是实施粮食武器战略的有力证明”;美国农业秘书助理 Carroll.GBrunthaver (1974)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联邦局农业小麦、粮食和大豆会议上发言说:“哪个国家也不能确切预言未来该拥有什么,但是,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农产品将会对国家有较大的作用……美国农业实际上是在援助美元,保持经济的整体的上升。美国1972年的贸易的赤字转变为1973年的贸易的盈余最主要是农业贸易的提高而致。”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说,第三世界国家缺粮“使美国得到前所未有的一种力量。”
中国学者基于中国国情主要从粮食消费特性和粮食金融特性以及粮食外交意义上阐释中国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在强调基于粮食消费特征粮食安全时,学者们更多探讨了影响粮食获得性因素,如,马爱锄、杨改河、黑亮(2003)提出:中国粮食在总量和购买上基本达到安全水平,营养安全水平仍需大幅度提高,中国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主要对策是发挥国际粮食市场的调节作用。闵 锐、李谷成 (2013)以生产要素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阐述了“马尔萨斯幽灵”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领域的动力隐患。刘成玉(2012)提出粮食安全要体现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的功能。胡洪力(2013)认为资源、科技与制度要素供给状况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相关。曾宏、陈文勇(2005)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点是保障国家获取粮食的能力。李效顺、蒋冬梅、卞正富(2014)提出:关注耕地单产提升、区域补偿激励机制以及差别化考核政策设计可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李周(2014)提出探讨粮食安全问题应突破产品层面拓展到资源、生态和消费等层面上。从粮食对一国在世界格局的影响视角分析粮食安全有:王雅鹏(2001)认为粮食除了消费特性外,粮食经济具有承受各种不测事件(战争与灾害)的能力。苏华(1991)提出应从“自然—生物—人类”这样一个综合系统为出发点思考全球粮食问题。石太林(1995)认为:粮食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更是一个关系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人民平等地生存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安毅、高铁生(2013)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与所处的世界经济的格局相关的。王元聪、周庆元(2013)提倡通过“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等路径构建粮食分配新秩序,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粮食金融化视角解释粮食安全的有:樊 琦、刘满平(2012)提出垄断资本控制粮食产业链并实行粮食保护主义。杨培垌(2013)提出当前粮食价格波动主要由资本和货币要素决定,改变了以往由粮食基本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局面。李浩、贾林州、赵清斌(2012)提出将粮食安全纳入以人民币信用提供物质基础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家整体战略框架中。温铁军、计 晗、高 俊(2014)认为,在美元超发条件下,造成粮食的金融属性与传统意义的产销供求等价格生成条件的剥离,诱发全球粮食危机,致使21世纪中国适应产业资本投入农业扩张中而建立的粮食安全战略及其保障策略面临新的困境。综上所述,对粮食的功能以及特征的认识是囿于一国的历史背景。
二、美国粮食武器战略新特征
虽然2003年美国高官鲍威尔离开华盛顿前去朝鲜、中国等访问时曾言,美国将不再把粮食作为武器。但是,实际上,在21世纪美国粮食武器战略是通过美元国际化,采用金融资本与粮食结合打击粮食生产国和粮食需求国,这种以金融资本控制全球耕地形成的农业国际分工粮食武器战略只是变换了曾经的粮食武器战略实施的方式而已。金融资本化实现了美国农业的全球垂直和水平分工,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特别是粮食紧缺国输入农业科技和种子以及农产品,占据他国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达到对农业全球性控制的目的。
1.美国金融资本进入农业速度加快
美国一直重视对农业的投资。1980-2007年间,在粮食生产科技研发领域,美国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年均投入为44亿美元,私有企业投入则达到49.5亿美元。2002前美国政府对农业的直接支付与投资不断增加,尽管在2002当年有所下降,但是整体来讲,美国对农业总投资额是逐年增加的,如图(1)所示:
图1 1970-2002美国农业资金投入情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资本尤其是美元成为控制一切要素资源的最重要力量。当金融系统以银行为主导被以资本市场为主导取代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重心从产业部门转向金融部门,企业获取利润以及财富积累模式越来越多的是通过金融渠道而不是商品贸易和商品生产来进行,因而,2002年以后进入农产品衍生市场的投资者日益增多,而且更多地进行单纯金融投机,根据美国银行数据,仅在2006年10月的一周里,国际投资者从黄金和自然资源类基金中撤出并投入到农产品市场的资金就达到2.63亿美元。美国商品期货交易管理委员会(CFTC)的报告指出,20%~50%的美国农产品期货合约资金来自于长期大规模投资能源期货市场的华尔街指数基金。根据CFTC2008年初数据,基金大致掌握了3250亿美元的资金,占农产品市场份额的40%。2013年FAO的一份报告分析显示,在2003-2011上半年,全球跨国农业投资的交易额为1433亿美元,美国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国,其跨国农业投资额超过了290亿美元。粮食的金融属性在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表现得更加突出。目前,国际粮价基本脱离供求规律,更多的是由资本的炒作和货币的供给所决定。世界粮食的利益分配是由美国农业产业化集团和金融资本集团在华尔街和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进行联合定价,形成以美元和美国粮商进行再分配的新格局。
图2 美国农业中心与外围全球权力格局图
2.以农业科技为支撑控制农业价值链以及农业全球的分工
(1)美国农业形成了中心与外围的全球权力格局。判断一国在新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其在垂直分工中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越高,技术和资本作用越大。目前,美国在全球农业分工尤其在植物分子学、外源基因导入等生物技术领域处于最高的层次,涉及与农业相关以及粮食生产的技术以及市场价交易规则几乎由美国控制,使美国在全球农业以及粮食产业链处于中心地位,其他国家则处于外围。全球农业逐渐形成如上权力格局——中心与外围的格局。
农业中粮食产品在金融资本和全球化催生中是实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对接的最佳媒介。在这样的中心与外围权力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粮食种子、生产、销售到粮食消费结构完全依附于美国粮食食物链以及其霸权体系之中。
(2)跨国公司主导和控制国际农业产业链的分工格局。21世纪粮食生产以及农业全球分工主要是以美国农业跨国公司引领的农业技术为先导的国际分工,各大国际农业跨国企业依靠科技创新优势进行全球产业布局。全球的农业分工主要是依照农业价值链进行。农业价值链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即上游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中游的农业生产环节和下游的农产品流通加工环节。各种各样的跨地区国际经济组织则为跨地区的国际分工提供了方便。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粮食战略主要通过跨国垄断集团及其掌控的转基因技术控制国际粮食的种子、生产、销售全过程,并以各种贸易优惠措施诱使一些发展中国家转种经济作物而对西方粮食和转基因技术产生依赖。美国的孟山都、先锋、迪卡农业跨国公司几乎完全垄断了转基因专利,整合了世界农药、化肥市场,从而成为全球垄断的农业综合企业。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ADM)曾言:目前已经形成以引领全球生物能源产业一项战略,并扩大在农产品加工价值链ADM的“领导”的位置。该战略包括投资印尼使用棕榈油生产生物柴油,并在巴西从糖类中生产乙醇,ADM说。该公司表示,它也在考虑全球其他地点生产基于碳水化合物的生物燃料以致力于“乙醇的未来“,将投资于研发集中在原料,包括生物作物。在转基因种子市场,仅美国孟山都一家就控制了全球市场总额的91%,全球农药市场的70%。美国嘉吉公司控制着全球谷物贸易的45%,在61个国家进行运营。美国未来粮食援助依然是体现在美国控制农业的价值链上。农业跨国企业在农产品产业价值链争夺的对象是农业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
3.负面影响
(1)形成对全球农业的控制力以及遏制人类生活的咽喉能力。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对某一产业控制力的实现通常是经历从一般加工制造环节的控制力到关键生产环节控制力,再到整体产业链的控制力,这一递进的台阶而实现的。美国的农业的控制的形成路径也是如此。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使资本所有者主导产品的定价权和财富的流向,主导产业发展格局以及控制特定产业体系的能力增强。在农业全球生产体系中,美国产业控制力体现在产业资本形成对粮食以及农业的控制,资本推高粮食的价格,导致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粮食供给不足,使这些国家沦为美国农业殖民地。就中国来讲,外资企业在中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强,在2008年11月,中国海关总署曾发出预警,指出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斥资30亿美元进驻我国东北地区,企图垄断我国国内非转基因大豆市场。先锋公司通过与中国民营种子公司合作逐渐打开中国市场。2010年,该公司 “先玉335”玉米品种在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省占据当地玉米种植面积近50%。
(2)获取他国耕地。一国土地的缩减乃至灭亡的外力原因有很多,通常被他国瓜分掠夺和武力攻占或市场配置,这是在瓜分世界土地财富中采用的两种不同的力量手段,并且市场无形配置资源的手段是通过人们对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最有效的理论认知和接受后主动拱手出让土地财富的。美国借助市场和国际分工的无烟战争占有了他国的土地,出现土地资本化和粮食的金融化现象,危机了全球的粮食安全。众说周知,全球粮食安全系于土地安全,一国的粮食安全系于本国耕地的拥有量。一国权力所依赖的最稳定的因素就是对土地的拥有。土地是财富之母,掠夺他国财富可以采用暴力即诉诸于武力手段,也可以利用市场力量的配置功能来达到。由于土地的不可流动性,在封建社会,武力和暴力通常是扩大本国疆域掠夺他国土地财富的主要的手段,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世界各国战争的平息解决都以是割地赔款为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各国对土地财富高度的认知。然而,由于战争对交战双方财富的积累的负面影响较大,加之由于二战后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国际生产体系,利用市场无形之手配置资源获取他国财富的“文明”手段取代了武力和暴力有形的手段。因此,美国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的跨国行为实现对全球粮食的控制以及农业的控制以及对土地的控制和占有。由于农业跨国公司形成的在全球的农业的分工,国家之间空间边界模糊现象,对国家最稳定的地理因素造成了广泛的冲击,土地稳定性正在被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所撼动。
三、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目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就国内而言,国内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对粮食耕地面积的影响以及要素禀赋逆转、经营主体的培育都会影响粮食的消费特性。但是,21世纪粮食资源性以及金融性的特征对粮食安全的冲击表现更为强烈,而且会通过国际贸易渠道、投资渠道制约和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安全。由此,如何在全球耕地与粮食消费分布不平衡以及农业生产一体化发展和保护本国有限耕地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美国全球粮食安全战略,解决全球农业国际分工的矛盾,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获得国际粮食贸易主导权
尽管中国的粮食安全的危险来自于如何保证人们对粮食的可获取性,如何获得安全的粮食,如何保证粮食利益的最大化的问题。但是未来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对策重点在于如何获得中国国际粮食贸易的主导权。由于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是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较完备农业出口粮食安全屏障以及对共产主义国家限制下实施,要考虑在保证粮食消费特征和美国重提粮食武器战略下,如何保证中国粮食利益在全球利益分配中使受损减至最小。为此中国粮食安全战略首先必须在农产品的出口、农产品的定价、农产品的国际分工中争取主导地位,形成中国的粮食安全屏障,解决现存贸易体制下以及美元主导货币控制权下的不平等交易。其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美元金融霸权主导下,要想实现贸易利益的最大化,在国际交易中摆脱美国的制约,解决农业丰产不丰收问题来捍卫自己的利益,只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人民币国际化带动大宗商品的贸易融资,通过国际金融机构或相关金融组织,向大宗商品的进口业务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国际贸易政策引导,有控制地推动大宗商品的金融贸易创新,吸引国际资本的私募资金,以期提升大宗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金融市场地位,增加人民币在粮食交易以及农产品结算中的比例,减弱美元在国际贸易交易中的主导权的影响。
2.建立中国农业全球价值链的安全机制
人一日不可无粮,由于粮食生产供给的低弹性和消费需要的刚性,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不可储藏性和农业劳动力的职业特性,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技术特征上都比较困难;加之农业比工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控制粮食对一国具有战略意义,粮食以及农产品作为战备和战略物资是国家安全的基础。随着我国种业的对外开放,目前已有70多家外资种业公司进驻了中国。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的农业国际分工和贸易,终究会演变成对农业产业链的控制与掠夺。因此,在全球农业分工体系下,中国应在种子粮食的加工和流通上形成自己农业的科技的领先发展地位,在农产品的国际分工中增加农业的核心价值的控制权,发展中国在种子培育上的技术,打破美国形成的农业国际分工的价值链,切断美国的农业价值链,形成自己的农业价值链以及在全球农业价值链的核心地位,使农业加工以及物流等的控制权逐渐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手中转移到中国的涉农企业或公司,防止中国成为进口大宗农产品,加工,再出口农牧产品的另一个世界工厂以威胁国家安全。同时,在美国控制的粮食的贸易以及粮食生产国际分工产业链的控制下,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要与中国的国际外交相结合,确保国内粮食价值链的安全。
3.保护好耕地,阻止美国农业跨国公司大规模入股或购买中国土地
目前中国农村正在进行的土地的流转,土地零碎化被土地的连片经营所取代,出现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如种粮大户和种植大户以及农业农民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有的种粮大户和种植大户一人几乎承包的了全村的土地,如果这样的承包者在融资困难时出现外资的介入,则会导致中国土地以及中国对耕地可控制性流失,特别是在粮食核心区更应防止外资大规模进军中国的农业以及粮食的生产。同时在面对国内资源匮乏以及耕地有限和世界粮食产量增长空间有限下,应鼓励中国涉农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农业示范基地,进行海外农作物种植。
中国粮食安全是在粮食特性向金融资本特征转变过程中实施,因此,完善粮食期货等粮食衍生品市场,强化粮食金融与投资特征,在资金融通、风险管理和资本运作方面使粮食产业借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加快粮食资产证券化和提高粮食企业股权的高流动性,使粮食衍生品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逐渐在粮食定价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建立阻隔危机国内粮食安全屏障。
1.Gibson,Hugh:《Who's using? food as a weapon? Food? is a weapon》, 《Saturday Evening Post》? 2 / 21 / 1942,Vol. 214 Issue 34,p12-48. 4p.
2.Wallensteen,Peter: 《Scarce goods as political weapon: The case of food》,《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Dec1976,Vol. 13 Issue 4,p277-298. 22p. Historical Period:1960 to 1979.
3.Andrews,Mark.: 《Food:the forgotten strategic commodity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Boston,Mass] 05 May 1982.
4.Ponte,Lowell:《Food:America's secret? weapon》,《Reader' s Digest》May 1982,Vol. 120,p65,7p.
5.McMahon,Robert J.: 《Food as a diplomatic weapon? : The India wheat loan of 1951》,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Aug1987,Vol. 56 Issue 3,p349-377. 29p.
6.Carroll .G Brunthaver:《What’s happing to demand? 》, 《Agriculture and the American Famer》,January 15,1974.
7.石太林:《不平等是世界粮食问题的症结所在——兼评世界粮食问题上的悲观派和乐观派》,《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第5期。
8.安毅、高铁生:《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56期。
9.[俄]布拉托夫:《美国粮食外交的实质目的和基础》,《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12期。于文兰摘自俄《国际农业杂志》1995年第1期。
10.Amy. L.Bentley:《Uneasy sacrifice the political of United States Famine Relief,1945-1948》,《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 》,fall 1996(p5).
11.A.Appadorai:《“The Prime Minister on the raison ditre of an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8 March 1948”,Select Documents on 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Relations,1947—1972, V01.1[Z].New Delhi,1982.
12.孟庆民、李国平:《新国际劳动分工研究动态》,《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第6期。
13.Phillips,Kate:《ADMmay invest to find new fuel sources》,《Chemical Week》,11/15/2006,Vol.168Issue38,p10-10.1/4p.
14.张明之、梁洪基:《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产业控制力——基于世界财富分配权控制方式变迁的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年第1期。
15.王湘穗:《币缘政治:世界格局的变化与未来》,《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4期。
[责任编辑:徐元明]
F312.7
A
1009-2382(2016)08-0083-05
李素琴,河南大学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经济学院)教授(开封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