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

2016-02-28黎林红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右江百色流域

黎林红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新媒体环境下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

黎林红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数字技术已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传承方面存在数字化水平偏低,无非遗数据库、无非遗网站等问题。要提高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应构建信息数字库;依托实体博物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构建虚拟数字博物馆;利用移动终端App进行传承。同时,对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创新数字传承方式,又要保持其原真性,还要利用好数字技术这把“双刃剑”。

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

右江流域以百色市为中心,涵盖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区的百色、广南、兴义等市县的主要区域及越南北部的部分省,聚居着壮、汉、瑶、苗、彝、仡佬、回各族人民,形成了以壮族为主体,各少数民族共存的多民族文化区,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其中,布洛陀经诗、田阳舞狮技艺、那坡壮族民歌、壮族织锦技艺、壮剧、田林瑶族铜鼓舞、壮族嘹歌、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田东瑶族金锣舞、德保马骨胡艺术10项,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时效性、存储性、可复制性、便于大众传播等优势的新媒体数字技术,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因此,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对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是右江流域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必由之路。

一、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

(一)传统影像技术为数字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目前,传统影像技术是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其中主要为电视节目制作和光盘刻录两个方面。近年来,百色电视台为展示百色多彩人文风情,完成了文化类节目《千姿百色》的制作,节目直观地展示了百色的历史人文和民风民俗,但节目内容较为单一。2011年1月11日,百色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馆;2014年,广西高校第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博物馆——百色学院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立。博物馆对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壮族织锦技艺”“靖西绣球制作技艺”“靖西陶器制作”“靖西壮族端午药市”“布洛陀经诗”“田阳舞狮技艺”“壮剧”等进行拍摄与视频录制,并刻录光盘留存,这批光盘是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载体。

(二)电视台与新媒体“百色广电网”融合

201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百色电视台也与新媒体“百色广电网”融合,节目制作互通合作,在“百色广电网”首页有“视频点播”“电视直播”“公共频道”“综合频道”等菜单选项,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以音视频的形式呈现。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与更新,使得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突破过去的小群体范围,地域局限渐趋弱化,受众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地地在网络平台上观看、点评、转发、推荐等,既增加了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又提高了受众对文化传播活动的参与性。

二、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策略

从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现状可看出,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主要以照片和视频为主,博物馆没有自己的网站,也没有非遗数据库,更没有建立起数字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单一、滞后。因此,笔者就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构建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

信息数据库,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分类和信息化存储,进而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库的建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如“表演艺术”“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技艺”“传统节日与仪式活动”等,进行数字化编程后存入数据库;二是建立检索功能的数据库,把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如图片、录音、影像等,编辑转化成为数字格式保存于硬盘中。研究者和保护者们可通过资料性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查询相关的数据资料,提高了查询效率,并扩展了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空间。

(二)依托实体博物馆构建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

这一类网站的主要功能是展示藏品、介绍博物馆功能、更新博物馆新闻资讯、发布博物馆展览信息和学术成果、提供在线服务和互动、接受人们的反馈意见等。近年来,国内著名的博物馆陆续开设建设自己的网站,并利用3G、4G移动互联网技术让数字化博物馆手机版上线。手机版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流动数字博物馆,让博物馆进入“掌上时代”,充分发挥了博物馆公众教育和学习功能。[1]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依托已有的实体博物馆,建立互联网版的数字博物馆,可在网络版首页设立“新闻”“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讲坛”“交流与论坛”等栏目。可利用3G、4G移动技术将互联网版的数字博物馆移植到手机上,同时在数字博物馆网站首页中扫描“手机版二维码”即可进入手机数字博物馆,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浏览数字博物馆的内容。

(三)构建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数字博物馆

第一,普通虚拟网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的特质,适宜构建虚拟网站。目前,较为完善和成熟的虚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当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在导航栏设置有首页、机构组织、法规文件、联合国名录、国家名录、传承人、申报指南、保护论坛、记忆非遗9项,内容丰富,互动性强。

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也可借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建设“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网站。在网站导航栏可设置“首页”“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论坛交流”“申报指南”5项。在“首页”中设置“动态新闻”,滚动报道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资讯;设置“展演专栏”,提供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音频、视频的浏览;设置“人物”模块对应导航中的“传承人”,报道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守护人的故事。

第二,三维环境虚拟漫游体验馆。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创建一个三维的虚拟世界,让受众模拟视听触觉等感官感受,对空间内事物进行多维度观察,如同身临其境。[2]“超越时空的紫禁城”由故宫博物院和IBM合作开发,是国内首个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互联网上展示著名文化遗产和再现文化历史的虚拟世界。这座“紫禁城”用高分辨率、精细的3D建模技术虚拟出宫殿建筑、文物和人物,并设计了6条观众游览路线。用户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身临其境般游览虚拟故宫。“游客”不仅可以游览,还可以在“虚拟故宫”中设定自己的“清代身份”,参与昔日的活动。

利用3D建模技术,构建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虚拟数字博物馆,在虚拟场景中混合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建立场景的混合模型,供人们查阅、了解、认识、掌握。我们只需轻点鼠标即可漫游其中,浏览布罗陀诗经,欣赏田阳舞狮、壮剧,观看壮族织锦技艺、绣球制作技艺的全流程等,从而使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四)利用移动终端App传承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移动新媒体终端,是指“可以伴随人的移动使用,进行信息浏览、查询、交流的电子传播工具,互联网与无线通信网络相结合的移动互联网是其传输载体”。[3]目前,移动新媒体终端已有的传播形态有手机新闻短信、彩信手机报、WAP网站、App应用等,文中主要研究的是App应用。目前,在安卓软件商店搜索“非物质文化遗产”App应用,发现并无与“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App应用,搜索到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在中国》系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户》《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等。

因此,为使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播和继承,可设计相关的手机App应用。比如《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机App应用可包含“新闻资讯”“非遗名录”“论坛”“我”四大模块:“新闻资讯”模块能浏览相关新闻资讯;“非遗名录”包含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名录,并将其分为“表演艺术”“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技艺”“传统节日与仪式活动”四方面,用户可以查阅右江流域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质量,含图片、文字、声音、视频;“论坛”模块可发表主题或参与讨论,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我”模块提供“关注”“收藏”“发表/参与的话题”等。除了手机App应用的使用,同时还需要开通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微信及微博公众号,充分结合移动终端App应用的便捷性、即时性和“微传播”强大的信息传播和推送优势。

三、数字化传承是一把双刃剑

数字化录入仅限于其表演形式,人的思想活动则难以呈现。比如壮族嘹歌、壮剧、田阳舞狮技艺、提线木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是机械复制所难以实现的。以人为主体参与或负载、进行过程性创造的文化遗产形式,是无法具体量化其核心价值的。[4]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它与个体的生活经历、爱好等联系在一起,带有生命体验的痕迹,[5]如靖西壮锦制作工艺,它根植于民间,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壮锦上的图案和用途,还有作为壮锦制作主体的传承人,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代代传承的技艺,以及壮锦上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和民俗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形态,数字化形式难以全面地反映文化空间错综复杂的知识联系。[6]同时,媒介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现并非镜像似的全面反映,而是经过选择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信息缺失和消解,给公众理解上造成偏颇。因此,要创新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保持其原真性,就必须利用好数字技术这把“双刃剑”,使技艺和艺术达到最佳的融合。

[1] 祝翔.数字化时代中国女书的保护与传承[J].当代传播,2014(4):87-89.

[2] 卜星宇.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D].北京印刷学院,2014.

[3] 唐旭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13.

[4] 贾秀清,王钰.数字化手段在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领域中的应用[J].现代传播,2012(2):112-115.

[5] 常凌翀.媒体语境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39-42.

[6] 高卫华,贾梦梦.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传媒观察,2016(2):43-45.

G122

A

1674-8883(2016)22-0272-02

猜你喜欢

右江百色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闭月羞花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1年招生简章
红色情 百色梦
攻坚百色
右江民族医学院成人高等教育2020年招生简章
沙颍河流域管理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