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化”传播环境下全民泛阅读现象分析

2016-02-28王婧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碎片化新媒体

王婧杰

(成都理工大学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碎片化”传播环境下全民泛阅读现象分析

王婧杰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随着数字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无论是信息内容或信息的传播渠道还是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都表现出了“碎片化”的模式特征。受到“碎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人们普遍出现了泛阅读的现象。本文在“碎片化”传播的基础上,从“微传播”“标签化传播”“信息茧房”三方面具体分析了信息“碎片化”环境下全民泛阅读现象,并探讨了应对和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碎片化”;碎片化传播;泛阅读;新媒体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时代的宠儿,媒体社会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新浪潮。人们身处“碎片化”环境下,如何清醒地认识到“碎片化”带来的种种弊端并加以解决是媒体与受众都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碎片化”传播

(一)“碎片化”传播的定义

“碎片化”就是整体破碎成为一个个小的零碎体。其最早出现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中,其后在技术领域、社会学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含义和研究意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碎片化”是指“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大量的信息涌现导致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受到媒体多样化的影响”。

(二)“碎片化”传播的具体表征

首先是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主要针对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电视、互联网、手机APP等随时都被五花八门的信息包围,信息内容大多停留于信息表层,无法给受众提供有意义的引导以及深入思考的机会,受众总是很快就被下一条内容吸引。

其次是媒体表达的“碎片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提供了丰富的表达平台,QQ、微博、微信等相对成熟的软件衍生和缔造了更多功能类似的软件,“碎片化”的媒体传达的信息恰似让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受众不断地刷新页面,就像不断地转动筒身,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的信息也就成了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动人的图案。

最后是受众接收信息的“碎片化”,这里主要指受众在接收上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它直接影响了小众化、分众化的产生,而它们的出现又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最终仍旧反映在受众接收零散的信息方面。

二、信息“碎片化”之下的泛阅读

“碎片化”依靠信息传递的快速、便捷、多样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认知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微传播”增加信息发布渠道

“微传播”——“新媒体时代,以社交网络为媒介带动起来的短、平、快的信息与内容的全方位互动的传播方式,聚集起一个庞大的集群”。新媒体“微传播”的产生让受众摆脱了旧媒介的制约,开始以真实的自我存在于信息传播活动过程中,也正因个人发布的频繁密集的信息加大了信息的传播量,从而造成信息爆炸,多数被传播出来的信息其实都已成为“碎片”,其中那些并没有价值的信息因“碎片化”传播被受众接收到,同时另一些理应深入分析的信息却也因成为“碎片”而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二)“标签化传播”导致受众认知简单化

近年来,“标签化传播”成为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信息传播的新形式。“标签化传播”是指“抽取某一事件中最突出的特点,利用直白、形象、风趣、容易理解的词句对某一事件进行超浓缩的概括。往往通过最简单的语言浓缩事件内容,既便于受众了解事件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又利于事件的广泛流传,保留事件的热度”。除了热点事件的标签,人们每日关注的种种也在被“标签化”,生活在新媒体中的受众无时无刻不在被“标签化传播”影响。

(三)“信息茧房”束缚受众深入阅读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写到,“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信息茧房”的出现一方面为受众阻挡了多余信息的干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爆炸的威力,另一方面却又造成了更多信息以更多种类的形式出现,以满足越来越多不同喜好的受众。受众对新闻时事的不关注、不重视正是因为“信息茧房”的长期存在,它看似有助于受众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有目的的深度阅读,实际上却造成娱乐信息大面积覆盖,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受众深度阅读的能力。

三、“碎片化”环境下全民泛阅读现象解决之道

当“碎片化”已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流,我们应该看到“碎片化”的传播环境对受众造成的影响,如何解决“碎片化”环境下的泛阅读现象是媒体与个人都亟待着手处理的问题。

(一)有序控制“碎片化”,加强新闻深报道

针对目前“碎片化”带来的信息爆炸问题,“碎片化”理应得到适当的控制,而媒体在这里需要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地控制信息“碎片化”,应该从加强新闻的深度报道入手。在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举步维艰的今天,深度报道逐渐陷入困境,新媒体将重心放在新闻信息的速度和广度上,而忽略了报道的深度,因此出现大量“碎”新闻,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出有深度的报道一度困扰着媒体人。

(二)适当摈弃“碎片化”,提高个人认知力

传播的信息“碎片化”,一方面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预示了人的认知能力在退化、思考能力在下降。在“微传播”“标签化传播”“信息茧房”这三重因素影响下,信息传播渠道不断增多,受众的认知力减退,深度阅读的能力受到束缚,全民泛阅读现象由此产生。面对当下“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媒体或个人都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碎片化”传播,并作出合理引导,以期更高效地解决全民泛阅读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新闻报道“深”在哪儿[J].新闻与写作,2004(04):11.

[2] 陈小娟.微信大众狂欢的现实分析[J].东南传播,2015 (07):81-83.

[3] 刘义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生产:现状、影响与反思[J].现代传播,2014(11):104-105.

[4] 林楠.新媒体时代下的碎片化现象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8):47-49.

[5] 保罗·莱文森(美).新新媒介(NewNewMedia)[M].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

[6] 王辰瑶.深度报道如何适应新的需要[J].新闻记者,2014 (07):10-1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090-01

作者简介:王婧杰(1990—),女,山西太原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传播学广告文化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碎片化新媒体
论智慧城市发展之“痛”
创新制度范式:构建我国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思考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