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态环境:现实与反思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李普曼拟态传统媒体

许 雪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拟态环境:现实与反思

许 雪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拟态环境理论是大众传播时代的经典理论之一。基于网络时代和新媒体样态的现实,本文对拟态环境的新特点进行了探析,并进一步反思了拟态环境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向。

拟态环境;建构机制;网络时代;发展趋向

当今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样态层出不穷,以计算机和手机终端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已超越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的拟态方式虽然并未对文本、图像本身带来质的改变,但这一技术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给拟态环境带来许多新的可能的同时也给拟态环境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拟态环境新特点

(一)就受众而言

第一,受众地位得到提升。网络技术的升级带来了自媒体的发展,在自媒体时代里,信息渠道更加多样化、便捷化。也因此,大众媒体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其部分权力需让渡给受众。受众在传播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人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但是,我们应认识到这一提升是有限度的,自媒体并未完全摆脱拟态环境。伴随着受众地位上升的是传播的低门槛化和碎片化,大量的自媒体信息表现出数量庞杂、筛选困难等特点,常会带来事实失真或受众一知半解的情况;导致受众不易形成完整的、正确的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拟态环境的多层次性和影响的复杂性。

第二,民众话语权开放。文章开始已谈到,李普曼提出此理论的一个大前提便是——公众无法独立地对世界形成理性的认识。换句话说,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从本质上来讲是被理性的媒介精英所操纵而构建的信息环境。一方面,李普曼的预设本身是对公众理性的过分否定;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自由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连接民众与社会的信息渠道得到了极大开拓,民众有能力且有机会参与到公共空间的讨论和建设中来。正如学者刘怀丕指出,“在现今时代,李普曼所谓的被社会精英操纵的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已转变为公众积极参与构建的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1]

第三,受众分众化明显。当下正处于信息变革时代,新旧媒体形式并存,不同年龄段群体的信息渠道偏好不同: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以年轻群体为主,而老一辈人由于长期形成的使用习惯则更倾向于传统媒体形式。此外,新媒体内部提供了丰富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平台选择,受众基于阶层、喜好、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亦会发生分众化,难以像传统媒体时代一样形成统一的整体,统一的“拟态环境”亦难以建立起来。

第四,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互联网上信息的零散性与海量性,以及移动终端阅读方式的普及,使大众的阅读习惯朝碎片化、浅层化的方向发展,与网络上海量的、混乱的信息流相迎合。

(二)就传播者主体而言,社会控制力弱化

在大众媒体时代,由于传播者队伍单一、传播基调统一、内容较少等特点,大众媒体能够严格地控制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既发挥“把关人”作用,又负责进行“议程设置”,进而影响受众的意见。而在网络新媒体的模式下,“把关人”功能被大大弱化,构建了“弱把关”的拟态环境。之所以如此,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可能:一是网络专业媒体为了追求信息发布和反馈的速度而降低了把关的力度,甚至放弃把关;二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信息发布的自由化给网络把关带来了困难;三是受众呈现分众化,受众难以聚集于传统媒体那样的公共信息平台,由此导致了媒体社会控制权力的弱化;四是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改变了舆论自上而下的生产方式,从话题发酵到裂变传播等各方面都对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控带来挑战。

二、发展趋向

基于媒介环境的以上几大新特点,学界对于拟态环境理论,以及其中“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向进行了激烈讨论。经过梳理可知,学界观点主要分为两大方向:有的学者持有积极的观点,认为新拟态环境将在整体上更加展现真实世界,诸如殷俊、杨丽萍基于“播客”的研究(2009)和张娇对新媒体生态的讨论(2014)等;但大多数学者持消极(或观望)态度,认为新拟态环境将趋于复杂,加速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很可能带来媒介与大众的异化,诸如学者刘怀丕(2010)、孔景志(2010)、秦一乔(2012)、倪洋(2016)、刘娜(2016)等等。

(一)拟态环境趋于透明和真实

学者们对于这一趋向的认同,主要着眼于媒体控制作用的弱化和受众的主体性的增强,“拟态环境”呈现出双方互动、多方影响的格局。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肯定了受众在信息社会中逐渐提升的媒介素养与理性的认知—表达的能力。人人都可表达,各种意见都能表达,且多元意见表达的空间增大,从而能够促使拟态环境走向动态平衡的真实。

(二)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复杂、不确定、多维度

传统媒体时代的拟态环境经过媒体统一的筛选和加工,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而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渠道多元、公众传播主体性及分众性的增强,加之媒体的把关功能的减弱,进而带来信息海量而泥沙俱下、意见多元而逻辑混乱、传受者模糊难分、认知流于浅层且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拟态环境的多维度性、多层次性和不确定性也凸显出来。

(三)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加速:媒介与人的异化

之所以持有消极态度,是因为这部分学者认为,信息时代只是给人们提供更多信息和渠道的选择的可能,并不会必然地增强人们对信息的辨别力和选择力;反而,受众被信息的洪流淹没、被碎片信息裹挟会带来选择力的削弱。因此,人们更加依赖于如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媒介,更加倾向于依照主观的预设去接受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并将其融入现实环境中,“将虚拟表现为真实,把想象表现为存在的一种狂欢式的媒介消费”,从而带来媒介的异化。同时,在网络时代下,人们极易沉浸于虚拟的环境之中,逃避现实活动。这使得网络拟态环境的影响无限放大,最终来反对、甚至奴役人本身,这样的情形便是人的异化。

[1] 刘怀丕.重建拟态环境理论[J].传媒论苑,2010(2):110.

[2] 李普曼(美).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6.

[3] 汤普森(英).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20.

G206

A

1674-8883(2016)22-0111-01

许雪(1995—),女,山东青岛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李普曼拟态传统媒体
章鱼大师的拟态课堂
中韩拟声词拟态词形态上的特征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公众舆论:能否从悲观论转向乐观论——互联网时代对李普曼《公众舆论》的新思考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公众 民主 媒介:李普曼与杜威论战刍议
李普曼新闻传播学说在中国的早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