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中的心流体验
——PAT模型下的媒介沉迷

2016-02-28贺子龙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心流媒介用户

贺子龙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410000)

手机中的心流体验
——PAT模型下的媒介沉迷

贺子龙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410000)

在媒介沉浸已经成为严重问题的当下,探寻用户沉迷于移动互联网背后的原因,对于认识第三媒介时代用户的 行为显得十分重要。而PAT模型作为观察用户心理状态的重要学术成果,从人、工具、任务三个方面解释了用户沉迷背后最初始的心流状态,以及自身、科技倾向性所带来的一系列沉迷的可能性。

心流体验;移动互联网;PAT模型

移动互联的媒体情景下,人也成为网络的一部分,生活被数字移动终端所入侵。按照汤森路透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吉姆史密斯的观点,[1]“随着系统和原则重新确立,互联网将成为‘互联网们’”。依托云计算等技术重新确立支撑,未来只要物体转化为信息都可被搜索。作为互联网中的网民,在网络中被转化为一个个身份,一串串代码。每个人都是整个网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移动互联网早已经突破了技术本身的界限,内化为人体器官的一部分,而移动互联的全时性、片段化与缺乏深度的特征,又反过来促使用户在使用时具备时间碎片化与浅思考的体验。

媒介沉迷本质上是一种沉浸。在第三媒介时代,沉浸传播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2]正是这种无时不在的特性造成了用户时间的紧迫感与精神的冲突,为了避免可能错过的信息,同时也为了打发闲碎的时间,手机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这种沉浸中,人的自我意识与对时间的感觉开始丧失,心流随之出现。

一、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他将心流定义为当个体从事一项需要与自己能力相当并且有明确目标的工作或活动时,必须全身心投入其中,表现出的忽略时间,甚至是无物无我,而乐在其中的状态。[3]

随着传统媒体的没落与移动网络时代的来临,用户的心流体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媒体时代 “我看你演”的休闲状态被“大家看大家演”替代,工作与生活边界开始模糊。Chen、Wigand和Nilan在对网络浏览的心流体验研究中发现,当寻求咨询、阅读和书写时最常进入心流状态。[4]其背后是整个媒体使用环境的改变,从单向度、大众、固定化到如今的多维度、立体化、便携、隐私性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出某些特定的环境,这些特定的环境有利于人产生沉迷感、时间扭曲或意识的丧失。

PAT模型将人、工具、任务结合在了一起。[5]作为移动互联网使用的主体,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或任务,使用媒介达成自身的目的。Finneran更是将工具与任务区分开来,并提出只有在工具和任务本身具有一致的方向时才有可能产生心流。工具的某些特点,如因为移动手机的伴随性与即时性而产生的现场感与仿真的错觉。而任务则具备导向性、自发性,具备与用户能力相匹配的一致性。

二、PAT模型下的媒介沉浸

PAT模式适合与心流产生的先前阶段,即心流产生的必要条件,它与心流体验过程、心流体验结果共同构建起整个心流体验。该框架以条件因素作为主要研究重点,拓展和加深了对于任务特征的研究和认识,凸显了任务特征的重要性。[6]

从时间维度上看,三者之间具有递进关系[7]。作为心流产生的条件因素,工具直接制约着用户对于新媒体接触的可能性,而用户本身因为自身的特征与状态,又决定每次使用产生的体验。例如,一个外语水平差的用户使用Instagram的时候很难出现心流情况,而一个处在极度焦虑状态下的人也很难沉浸在一篇长文之中。相比而言,只有在有着清晰的目标,并且熟练掌握工具应用技巧的情况下,人才能够继续产生心流结果,如快乐、愉悦、忘我等巅峰体验。

(一)任务驱动

相比与Web2.0,出现于Web3.0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则呈现出任务的碎片化与平常化的特点。在移动情景下的心流体验的过程中,任务可以分为三个类型:自动型、多样型、复杂型。

在第三媒介时代,日常生活中的移动媒介使用任务以自动型与多样型为主,两者之间拥有着相同的特质,即被明确告知任务的类型,甚至是完成任务的方式,而用户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说明去进行便可完成任务。因此,这类任务对用户的挑战性不强,如微信聊天与新闻客户端的使用,用户容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无聊与枯燥的情绪。

复杂的任务更容易出现心流体验。其原因在于,用户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的难度与自身能力相适应,而整个使用过程伴随着挑战与自身不断的调节。在任务完成之后,成就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而这一过程便是心流产生的高发地。

因此,在受众呈多样性的情况下,大部分的手机App都在模仿游戏而人为地给用户设置日常任务奖励机制或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智能推送。其本质便是让用户在体验的过程中有事可做,既不会因为随意浏览的行为而产生无聊的情绪,同时,又能够针对自身喜爱的内容快速建立起自动型的任务机制,进而促使心流状态的产生。

(二)工具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将改变我们对于信息的接受方式与使用习惯。而工具往往决定了用户接触信息的可能性,作为伴随性媒介,手机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无聊的消遣,正因如此,完整的时间序列被无意识地打碎成各种各样的时间碎片,而这样的碎片化使用又反过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从此,人们开始习惯于浅显的,而不是长的有深度的思维方式。从另一方面来讲,手机本身具备私密性与远距离临场的特性,特别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潜在安全感的需要促使用户往熟悉的地方靠拢,最终手机便成为一个安全场景的中转站,即使这个中转站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虚构而又脆弱的拟态环境。

更重要的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接触智能手机的机会,接触便代表着影响的可能性。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2.5%,其中有24.5%的用户仅通过手机上网,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靠拢。在庞大的数字增长背后,是许多非互联网环境下的原住民的入住,对于这些用户而言,手机的移动互联代表的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他们在不断追逐潮流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成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于移动互联网使用的满足。

(三)用户

在亚文化兴起的当下,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体兴起,每个用户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圈子,网络的无限性又使整个探寻的过程充满了趣味与不确定性,超链接使得用户长时间探寻有了可能。在一系列探寻行为的背后是自身兴趣爱好特质所带来的直接的内在刺激,这些刺激促使用户主动,而非外界所强加的探寻行为,最终形成自身生产任务且不断内化的过程。

与一个人的特质相对应的是一个人的状态,相对于特质这样一个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性格而言,状态则相对较短。通常情况下,一个拥有较高可能性产生心流特质的人,也往往容易产生心流的状态。在休闲过程中,用户很少会被明文规定的任务约束。而手机娱乐休闲的特性又使得用户放弃读书或者思考这样一种复杂的、需要耗费思考的高级模式。在这样的情形里,手机无疑相当于一个与人隔绝的封闭的箱子,没有人会对用户自身的行为做出纠正,鲜有打扰的出现,因此便很容易产生时间的隔离感。与时间隔离感相对应的是自我意识的丧失,在自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促使他们更加希望自身被理解与认同,网络多元的利益表达恰好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而网络的匿名性又使得沉默螺旋效应所带来的风险显著降低,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频繁的反馈机制促使心流自然而然地产生。

三、结语

PAT模型给了我们观察媒介沉迷一个新的视角,在第三媒介时代,人们对于媒介的沉迷是互联网本身特质与商业心理学的完美应用。在潜在的任务驱使下,在降低周围不安全性与增强临场的潜意识支持下,人们采用最廉价的手机来满足自身无聊的情绪,而商业利益支持下的科学技术,在扁平化与“傻瓜式”的背后,也满足了用户自身的兴趣与爱好,以求用户花费更多的注意力在自己生产的内容上。用户在进入心流体验的同时,也打发了无聊的时间。这种娱乐化与体验化的休闲方式,在充满工作压力的社会中无疑会变得格外流行。

[1] 陈力丹,丁文凤,胡天圆.沉浸传播:处处是中心 无处是边缘——对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总结与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5(1):5-8.

[2] 李沁.沉浸传播模式论: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3.

[3] Csikszentmihalyi .生命的心流[M].陈秀娟,译.中信出版社,2009:31-33.

[4] 彭琼.心流理论指导下的互动网络广告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2):122-130.

[5] Christina M.Finneran,Ping Zhang . A person-artefacttask(PAT)model of flow antecedents in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J] .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3(59):475-496.

[6] 陈丽娟.基于畅理论的网上购物意向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7] 李蒙晓.基于心流理论的社交应用用户黏度分析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5.

G206.2

A

1674-8883(2016)22-0072-01

贺子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研二),研究方向:社会传播。

猜你喜欢

心流媒介用户
基于心流PAT模型的界面设计策略研究
心流理论下公共健身服务设施设计评估研究
跃入心流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