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别摹状貌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
2016-02-28执教许红点评孟纪军特级教师
执教/许红 点评/孟纪军(特级教师)
【设计意图】
《莫高窟》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性文章,属于状物类的说明性课文。本文除了用词讲究,开头独特,首尾呼应,衔接自然,结构相似之外,作者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是本文一大表达特色,这也就指明了我们教学的核心价值。因此,本节课我将分类别、摹状貌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使用及妙处,确定为本课最核心的教学价值,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清脉络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莫高窟》。(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介绍了莫高窟哪几方面内容?(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
3.开头说莫高窟像什么?结尾又讲它是什么?
4.根据板书,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课文是什么样的结构?(总分总)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5.文章中间内容,衔接得也很自然,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把上下两部分内容连在一起,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这句话找出来。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6.读句子,这是什么句?(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哪部分是承上的?哪部分是启下的?(把握关键词语)(板书:精妙绝伦、宏伟瑰丽)
7.文章的开头讲了——,结尾讲了——,中间分别介绍了三部分内容——,找到文章的要点,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你看,我们很快就能列出这篇文章的提纲。出示课文段落提纲: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课文提纲就是一张课文的思维导图,有了提纲,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写作文时,列出提纲,文章就会很有条理。
(点评:这部分教学价值在于整体把握,温故而知新。我们的阅读教学主张“关注文体,聚焦表达”,特别强调在策略上从整体入手,建构学生脑中的思维导图。另外,这种“总分总”的结构与说明性文章介绍事物的文体特别吻合,不仅整篇文章,即使是课文二、三自然段,也运用这种结构进行表达,这样,可以让读者认识完整,印象清晰而深刻。编列提纲是课后习题要求,也是高年段的特殊要求。)
二、直奔重点,了解壁画及彩塑的说明方法
1.课文写了三部分内容,从篇幅看,侧重介绍哪部分?(第三自然段壁画)
2.(出示第三自然段)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壁画。
3.老师发现这段结构很有特点,你发现没有,请浏览课文,想一想什么结构?(总分总)
(1)读第一句:既是过渡句又是总启句,告诉我们壁画的特点是——宏伟瑰丽。
(2)读最后一句:最后是一句总结句。
4.中间部分也有一句话,将内容衔接起来了,把它找出来。
5.这一段上面部分讲了什么内容?下面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合作分读课文)
6.学习壁画内容丰富多彩。
(1)体会壁画的多:壁画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我们的教室有多少平方米?算它50个平方。莫高窟的壁画,要有多少个教室?900多个教室。这么多壁画,作者是怎么介绍的?
(2)分几类介绍?(四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圈画“有……”)数一数共有几个有……的?
(3)图片证明:想不想看一看这些壁画?(出示壁画的图)学过的课文《九色鹿》是哪一类的?
(4)这么多的壁画,作者多么聪明,用几个“有……的”,就能轻松搞定,这里运用了一种说明方法,你知道是什么方法吗?(板书:分类别)
(5)你知道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清楚、明白,把复杂的内容变简单了)(联系生活:超市运用分类别摆放物品)
(6)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句。引读、齐读。
(7)小结:那么多的壁画,作者用分类别的方法就给我们介绍清楚了。
(点评:教学这部分内容,依然从整体入手,拿这段文字和全篇比较,也是我们十分推崇的教学策略之一。了解说明方法“分类别”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体会分类别对于介绍壁画内容的好处。教学时关键还要靠巧妙的策略,这里,许老师从引导学生发现几个“有……的”入手,通过联系生活,拓展图片,直观感受,明白作者在这里轻松、清楚分类介绍的妙处。)
7.学习飞天。
(1)作者为了让我们有更深的印象,又举了一个飞天的例子,我们来看看,出示句子读一读。
(2)我们来比较一下,介绍飞天和介绍壁画内容的方法一样吗?浏览课文,自由回答。介绍了几种?(圈“有的”)真的五种吗?学习体会省略号的用法。师点拨讲解,这一句只是介绍了飞天的样子。
(3)这是什么方法呢?是不是分类别呢?
(4)读句子,说说这里写他们分别在干什么?(生说)
(5)听朗读,学生展开想象:你看见了吗?
说话练习:我看见有的飞天,_____,有的飞天_______。
(6)体会摹状貌: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就可以知道飞天在干什么,可以想象出他们优美的姿态,这种说明的方法你知道叫什么吗?作者用这样的语言就把飞天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这里又运用了一种说明方法,老师告诉你——摹状貌。
(7)解释“摹”,描摹,摹状貌就是“摹”事物的形态、样子、动作,课文主要“摹”了飞天的什么?
(8)体会摹状貌的好处:一是自由朗读体会,二是小组交流,三是再次闭眼听读想象。多种角度体会摹状貌让飞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好处。
(9)摹状貌用词也很讲究,和我们平时的描写还不一样,出示:
有的仙女,把花篮跨在手臂上,正在花园里采摘着艳丽的鲜花。
有的仙女,怀里抱着一张琵琶,轻轻拨动着琴弦,弹奏出悦耳的琴声。
有的仙女,手捧莲花,倒悬着身子,从空中飞落下来……
对比读,发现这些句子与文中句子有什么不一样?(课文中摹状貌用词怎么样?)(两个词,十个字。)为什么作者用这种方法?小组讨论。(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想象。)
(10)改变句子的排列形式:你觉得怎么读好?想用什么方式读?
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
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11)总结:这段写了壁画的宏伟瑰丽,用分类别把壁画的内容介绍得很清楚,又举了一个例子,用摹状貌的方法把飞天介绍得栩栩如生,让我们对壁画有了清晰的了解。
(12)背诵第三自然段。
(点评:这部分教学是整堂课最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作者连用两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摹状貌,对壁画中的飞天进行详细介绍。尤其是“摹状貌”方法的使用,和叙事性文本中的描写虽大同小异,但这里句式整齐,语言简洁,带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却异常广阔。这是说明性文章特有的表达方式。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我们在策略上采取一比:和分类别的方法比;二说:读后来说一说飞天们分别在干什么?从内容上去理解体会;三想:学生闭眼听朗读后展开想象,运用文中的固定句式说话,从形式上再次感知;四比:比较这里描摹和平时描写的不同,提示语言的简洁,句式的整齐,内涵的丰富,想象的无限;五背:如此优美的文字特别适合积累背诵。整篇课文,以教学这段话是否成功为标志。)
三、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彩塑一段
1.课文介绍壁画很巧妙,介绍彩塑也很特别。出示第二自然段。
2.这段是什么结构?
3.有没有分类别?分几类?哪四类?(读一读)清楚明白吗?这就是分类别的妙处。
4.有没有摹状貌?摹谁?摹什么样子?(动作、神态)
5.这节四字词多吗?画一画。(这段共92个字,四字词有32个字,占了三分之一。四字词让表达变得更加简洁,这也是这类文章写作的一个特点。)
四、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回顾写法
我们知道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说明性文章,2500多尊彩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6万多件文物,作者仅仅用了500多字就说清楚了。他是怎么介绍清楚的呢?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方式,具体介绍时运用分类别和摹状貌的方法,大量使用四字词语,使文章清楚明白,形象生动。这就是本文写作的秘妙。
(点评:直奔中心,突破重点,也是我们阅读教学主张下的策略之一。一堂课教学内容很多,教学时必定要有所取舍。我们主攻壁画的教学后,拓展迁移学法,运用比较教学,一带而过,学习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