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生成顺学而导
——阅读教学中信息源运用的思考
2016-02-28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发掘学生生成信息源价值的意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将其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关注思维训练,关注言语规律,关注表达运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一、在生成信息源中发展思维品质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和工具。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当学生由于年龄、心理、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限制,存在着思维迷雾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遵循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言语能力同步发展。
笔者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人教版六上)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梳理出围绕关键词“野”的“总分结构”文本脉络,将其四句中心句依次写出,并让同学们仿写先概述后分述的行文结构:
【原文】
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学生仿写】
句式一:
走进我们的校园,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美。
花是美的——树是美的——草是美的——操场也是美。
师:这些都是校园里美丽的景色。
句式二:
走进我们的校园,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美。
操场是美的——教学楼是美的——老师是美的——学生也是美。
师:你不仅关注到了景色的美,还发现了校园里的主角——人的美丽。
句式三:
走进我们的校园,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美。
校园是美的——老师、同学们是美的——品德是美的——文化也是美。
师:你细心观察,既发现了看得到的实在事物,还发现富有内涵的思想、精神之美。
从学生三次仿写的思维轨迹看,笔者欣喜地看到了同学们思维和语言的相互发展,共同促进。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教师顺学而导,敏锐地捕捉到言语信息源的有效因素,引导学生从平层的思维引向了立体的、上升的思维维度,引导学生发展了思维和语言的条理性、多向性、深刻性。
二、在生成信息源中获得阅读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阅读教学中,面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阅读者会带着自己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去多元解读文本,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文本,因而产生了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学习方式。这本身就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教者,要善于利用这珍贵的信息源,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达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
例如在《窃读记》(人教版五上)教学片断中: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林海音偷偷阅读的快乐吗?
生:我从“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中的“依依不舍”这个词语体会出来的,因为
吴亚瑞依依不舍是形容舍不得离开的,说明阅读对她的吸引力非常大,她在读书中获得了很多的快乐,所以她不想离开书店。
师:高航同学能抓住对关键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方法真好!以后我们把抓关键词理解课文的方法称为“高航式方法”。(该生喜上眉梢)
生:我是从“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中体会到,女孩子总是很爱美,可是林海音为了找书,连头发挤乱也不管,可见她是一门心思地想看书。
师:灵姗也是女孩子,特别能理解小海音的心思,她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站在小海音的角度来理解课文,这样的方法可以称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方法”,也可以称为“灵姗式方法”。(该生笑逐颜开)
生:我是从“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中体会到的,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方法,饿狼捕食猎物的时候,总是狼吞虎咽,而林海音也是这样急切地读书,因为她害怕被发现,若被赶走就不能读书了,所以必须抓紧时间读。
师:比喻是一种很好的描写方法,用我们熟悉的事、物来帮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你们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用上,这种运用比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为“剑锋式方法”。(该生兴奋不已)
师: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学到了这么多种阅读理解文章的方法,让我们把这些方法在下面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吧。
在上述片断中,教师善于捕捉教学的信息,发现这几位发言的同学用自己的方法领悟文本、感悟语言,很具有代表性。教师适时将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方法,并且巧妙地冠以学生的名字,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对于其他同学们来说,印象也特别深刻。
三、在生成信息源中提升言语能力建构
一个夏日下午的第二节课,同学们刚刚上完体育课,气喘吁吁。红通通的脸上还未褪去兴奋,随之而来的是下一节课的休养生息,昏昏欲睡。而笔者的语文课很“不幸”地紧接在后,更“不幸”的是,要上的是《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五上)的第二课时。这是一篇革命题材经典课文,那个战火硝烟纷飞的战争年代已经离学生非常久远,体会革命先烈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难激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怎么办呢?如何激发学生上课的激情呢?如何从这篇课文中挖掘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生长点呢?
文本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群体描写和个人形象的结合。文章中的第2自然段采用了类似电影中的全景镜头,将五位壮士奋勇杀敌的样子逐一描绘,突出了每个人物的鲜明个性,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而对文中的“男主人公”班长马宝玉则多处抓住其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了具体描写,突出了主要人物,类似于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这样将群体描写和个人形象相结合的描写,使文章有了层次感,有了跌宕感,层次丰富,焦点突出,内容具体,这不是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描写的良好范例吗?
上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分别描写五位壮士和描写马宝玉的内容,通过分析,同学们也顺利地发现这样两种不同的写作手法。接着,我趁热打铁,话锋一转,兴致勃勃地问:“同学们,你们刚刚上了体育课你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了吗?如果我们也来模仿《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这一写法,写这一节体育课,你准备把哪几个同学作为群体描写,准备把谁当作‘马宝玉’来进行个体描写?”同学们这下可乐了。有的说,准备把领操员昕宇当作“马宝玉”,因为她是“带头大姐”,带着大家做准备活动;有的说要把小调皮晓睿当作“马宝玉”,因为自由活动的时候,他带头捣乱;有的说要把运动健将陈越当作“马宝玉”,因为投实心球时,他投得最远,老师让他作示范。这样,同学们立刻有了练笔素材,材料来源于活泼有趣的生活中,不愁无话可说、无米下炊。并在课文作为范例的指引下,从形式上加以借鉴模仿,顺利地完成了此次的读写结合小练笔。
学生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个体,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教师要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用、巧用、活用课堂生成信息源,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文素养的和谐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