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一课”到“这一课”
——据薛法根的《黄果树瀑布》谈教学内容的选择
2016-02-28费洁
费 洁
语文课教什么,这一直是老师争论和感到迷惘的问题。王荣生教授曾笑言,一篇课文,二十个教师去教,有二十个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确,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承载了更多的信息和人文内涵,无疑就增强了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和包容性。
语文教学,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本质的行为。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功能,进而有效地使用语言、产生言语智慧,这是语文课程的价值所在。
那么,教什么内容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行为,才能让学生产生言语智慧,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黄果树瀑布》(苏教版五上)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一、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是阅读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积累越丰富,学生表达水平越高。《黄果树瀑布》这一课的好词佳句特别多,那么,积累哪些词句?用什么方式积累更有效呢?
词语的积累。第一,精心选择,让学生默写文中描写水声的三个词语:哗哗的水声、喧嚣的水声、訇然作响的水声;第二,学生自己写一到两个表示声音很响很大的词语;第三,引导学生读懂词语,读出声音很大的意思;第四,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描写声音大的词:震耳欲聋、人喧马嘶、响彻云霄等;第五,老师总结: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要善于积累,善于归类。
句子的积累。首先,初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往往回答是瀑布发出的声音。其次,关注声音,让学生找出描写声音的语段,自己去读读。然后,指名学生读描写声音的句段,每读一部分,老师就说“这就是哗哗的水声”。最后,老师强调,一般人听到的都是哗哗的水声,就是喧嚣的声音,那么在作者的耳朵里,听到了怎样的声音?学生发现作者把水声比喻成织布声、乐声、雷声、风声和潮声等等,这样就很自然积累了一组描写水声的精妙比喻句。
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词语的积累还是句子的积累,薛老师都抓住了“这一课”的独特之处,即把文本中最有价值的、最有特色的、最值得积累的词语和句子作为教学内容,巧妙组成一个板块,通过学生有效的实践活动,让这部分内容深深扎根在学生心里,最终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的教学,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很好地体现了“用课文”来“学语文”的特点。
二、体会情感
新课标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他们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标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还这样强调:学生应该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情感熏陶、发展感受能力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尤其像《黄果树瀑布》这样的游记,字里行间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所以教学的时候更离不开一个“情”字。好的教学,应该去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并且看这份情是如何表露出来的。那么,薛老师是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去体会这份情感的呢?他把文中描写声音的比喻句段作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比喻?品读每一处比喻时,他又让学生思考:此时瀑布的声音传到了哪里?学生就在这步步深入的引导和阅读中,读到了文字当中,读进了作者的心里,最终和作者的情感融到了一起。
【教学片断】
生(读第一处):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师:读得真好。这时候的声音到了作者的哪里?
生:耳朵里。
生(读第二处):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师:这时候的声音不但在耳朵里,还在——
生:他的眼睛里。
生(读):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
师:这时候的声音在哪里?
生:头顶上。
生(读):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师:声音到了哪里?
生:身体里。
师:感受越来越深了吧?
生(读):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师:这时候瀑布的声音到了哪里?(生答:心里)
师:是啊,这时候我们读书的声音不是从喉咙里发出的,是从胸膛里发出的,声音要洪亮(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成功)。瀑布的声音已经到了他的心里,已经达到了什么境界?
生:痴迷。
生:如痴如醉。
生:忘我。
师:是的,瀑布和“我”已融为一体,“我”沉醉了,这叫“陶醉”。这个时候,瀑布的声音使心胸狭隘的人变得——(生答:心胸开阔),使萎靡不振的人变得——(生答:精神抖擞)。这就是瀑布的声音带给人的变化,这就是大自然的美景给人心灵的一种陶冶。下次去旅游的时候不要光拍照就回来了,还要用心去聆听,用心去发现。
生(读):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
师:现在声音到了谁的心里?
生:徐霞客的心里。
师:怎么回事?怎么可能到了徐霞客塑像的心里?
生:因为作者觉得塑像也被陶醉了。
师:太好了!作者的感情已经转移到徐霞客的塑像上了,于是这塑像也像“我”一样具有了生命力,这叫“移情”。所以作者觉得塑像好像也在凝神谛听。如果移情在小草上,小草在——
生:凝神谛听。
师:如果移情到鸟上,那只发呆的鸟——
生:也沉醉了。
师:作者看瀑布,不但看到形、声,还看到——
生:生命。
师:是的,看到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与交融,人和瀑布融为一体。读书就要读到这种境界,看景也要看到这种境界。
……
透过这个教学片断,我们不难发现薛老师的高明之处。他凭借那几处描写声音的比喻句,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薛老师深知《黄果树瀑布》“这一课”的文体特征,对于一篇游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踪,更要去关注作者的游感,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而对于这一点,很多老师常常会把课文内容直接当成教学内容,更加不会去寻找“这一课”的独特之处。其实,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年段,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能从文中提取的言语智慧的生长点也就不一样。譬如,说明文要关注说明方法,议论文要侧重文章是怎么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观点的。《黄果树瀑布》这样一篇写景状物类的游记文章,五年级学生学习时就应该去关注和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读到作者的内心。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要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必须要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要借成人的帮助,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摹仿、感受、体验等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我们的教学要设定在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高度。“体会情感”这一教学内容,就基于了文体的特点,基于了学生的起点,于是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学内容的千篇一律,遵循了教学内容要从“每一课”到“这一课”的原则,最终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真正体现了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三、运用语言
新课标非常清楚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强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性。薛老师在执教这一课的时候,始终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首先,迁移文中比喻的写法。瀑布的声音写得很精彩,这是文章最大的特色,也是课文的核心价值。文章中把“哗哗的水声”比喻成很多美妙的声音,这种精妙的表达值得学生去学习和运用。所以,薛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瀑布声音还能像什么。因为有了前面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学生思维活跃,说得非常精彩:那哗哗的水声好像火车的隆隆声,那哗哗的水声好像千万艘轮船的汽笛声,那哗哗的水声好像欢呼声,那哗哗的水声还像掌声、虎啸声、狮吼声……让人不得不称赞,这样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妙!
其次,学习令人回味的结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结尾不写“我坐着大巴开开心心地回家了”?也不写“我久久地回味着瀑布的声音”?而是写“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学生联系前后内容很快就明白,这也是这一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与众不同之处。不写平常那样的结尾,反而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留下无穷的回味。使学生懂得,以后自己写作文时也应避免千篇一律、令人索然无味的结尾。
最后,当堂修改一段话。先出示一段二三年级学生水平的话:“秋风一吹,路两旁的梧桐树叶就掉了,占满了整条小路。两棵石榴树长满了石榴,几个大石榴都破裂了。桂花树上长出了花,小花长在绿叶里,好看极了。整个校园都有花香。”正是因为品味课文的时候紧紧抓住了比喻句和动词,所以学生一读这段文字就心领神会。他们兴趣盎然,想说敢说,把这段话修改得动词精妙、比喻巧妙。有一个学生这样改:“秋风一吹,路两旁的梧桐树叶就飘落了,铺满了整条小路,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走在上面,发出悦耳的沙沙声。两棵石榴树上,挂满了石榴,几个大石榴笑得咧开了嘴。桂花树绽开了金色的小花,花儿害羞地躲在绿叶里,好看极了。整个校园都浸在花香中。”这样的教学很接地气,让很多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课文教给了我们一种写作方法,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用在自己的作文当中。我觉得,这才真正体现了读写融合,使学生在兴致勃勃中学习了语言文字的运用,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言语智慧。
积累语言、体会情感、运用语言,是薛老师上《黄果树瀑布》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这堂课告诉我们,教学内容是藏在教材里面的,“这一课”究竟要教什么,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去开发、去创生、去删选、去整合。这堂课还告诉我们,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需要唤醒和点化,而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就是那点化和唤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