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一样的关注非一般的改变
——观王玲湘的《关注,就是改变》有感

2016-02-28黄莉莉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8期
关键词:雾霾跨学科王老师

黄莉莉

听完了著名特级教师王玲湘《关注,就是改变》一课,感触良多。“当你关注,坚持研究,改变就会发生。”王老师这句强有力的课堂点睛句,在我的脑海长久盘旋,回响不断。

一、不一样的关注

1.关注非连续性文本,联通真生活。

语文教学在“远处国学经典、近处中外儿童经典读物”两座灯塔的阅读课程体系中,如何让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连接,为生活而学,为未来而教?这是王老师特别关注的问题。

王老师从生活出发,直面社会问题,从困扰北京人生活的“雾霾”开始,选取了社会新闻(视频)、数学统计图表、图文并茂信息图例等多个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关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敏感问题,让学生建立为生活而学的学习观,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力。

非连续性文本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它是常常以统计图表、图示、传单、广告、说明书等形式呈现的阅读材料。解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生活的需要、课标的要求,更是现代公民之必备。但是,目前的语文教材还没有相对应的成型的教学内容,很亟需教师有意关注,适时补充。王老师的这份关注,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最迫切需要填补的教学空缺。

2.关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力。

这节课,王玲湘老师从单个文本到多文本的组合阅读,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推理信息等阅读策略,培养信息统筹能力,提升阅读能力。

首先,通过“北京市实时空气质量图表”和“北京地区PM2.5污染物的构成和相关治理措施”两个图例,教会学生用方法提取信息:一看表头,二看标题,三抓关键,四抓联系。在这里,王老师有两个着力点:第一是用示例教学如何抓关键。一例是抓“空气质量指数214这个数值代表的意义”,另一例是在寻找规律时可关注数据图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二是学会根据标识找联系,引导学生抓住图中的箭头连接,读懂雾霾的构成和治理措施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建立起数据与隐藏信息之间的联系。

接着通过多个文本比对阅读,引导学生运用联系比较、推测的策略,在运用提取信息与整合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提出的问题,在文本中寻找相关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并以此为支撑进行阐释。听课现场,我们看到学生的阅读思考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有的从“北京地区PM2.5污染物的构成和相关治理措施”和“2005——2010年北京轿车年销量条形图”中读出北京雾霾和汽车销售量成正比,说明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罪魁祸首;有的从“2005——2010年北京轿车年销量”条形图和“9月1日至12月6日北京雾霾日数历年变化(1961—2011年)”折线图的最高数值走向中发现汽车尾气不是雾霾的唯一污染源。于是,王老师顺势引导学生一起来讨论:“1979年为什么雾霾指标这么高?”学生联系生活和阅读经验作出了有理有据的推测:“可能当时用煤很多”,“改革开放初,经济大发展,工厂生产的废气多”,“可能拆房建房多”。

从提取开始、相关联系,再整合推论,这样的阅读策略学习与思维发展进程,符合学生对于一个事物或者信息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3.关注问题意识,培养责任感。

课堂上,王玲湘老师采用“观点交锋”的辩论形式来完成共学任务,让学生从预学单的雾霾问题,引出网络热议问题:“北京人要河北关闭所有重污染企业,大家怎么看?”在开始辩论前,王老师提供了三项阅读材料:“中国钢产量与中国GDP”曲线图,“世界各国使用能源情况”条形比例图,《北京雾霾现象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关系分析》(文字)。要求学生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做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分成“关”与“不关”两大阵营针锋相对,理据充分,火花四射——

生:应该要关。生命最宝贵,没有了生命,要这些GDP有什么用呢?

生:生命与财富比起来,生命更重要。

生:不应该关,中国要发展经济,落后就要挨打。

师:我们的讨论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句号。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的关注在深入,你们从静态的数据分析,到运用事例深入思辨,展开推论;你们从关注冰冷的数据,走向对雾霾防治的探究,这是一种难得的敏锐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课上到这里,居然还没有画上句号,后头还有更精彩的重头戏——关注信息背后。只见王老师再呈现四个文本:“DDT使用后世界因疟疾死亡人数”折线图,“DDT禁用后世界因疟疾死亡人数”折线图,《寂静的春天》文段,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颁奖词。让学生重新再思考钢铁厂“关”与“不关”的问题。这时,学生开始犹豫和纠结了,认识到应该去发明、发现、发展新能源来改善环境,而不是简单地附议关和不关。王老师在这节课上最想教给学生的不是找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渗透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学会辩证地思考,要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这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根本,也是语文改革的重点——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不仅是语言的理解与想象,更要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

王老师最后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可能会关注什么?学生纷纷表示会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校园暴力、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玩具安全、食物安全等等。

培养社会责任感,给儿童埋下一颗“天下情怀”的种子,这是王老师和她的清华附小团队共同的教育愿景。

二、非一般的改变

1.课程从本位走向融合。

王玲湘老师所任教的清华附小课程改革富有创意,他们打造全方位的1+X课程,试图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1”代表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就是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本课教学,王老师呈现的是“阅读+X”的跨学科整合,是以语文为支撑学科的,与数学、科学、社会与品德等学科融合性整合的新样态研究。

有专家认为,今天,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往往都超越了传统的分科,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已经无法在单独的某个学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相反,只有靠跨学科的对话,才能获得解答。例如本课涉及的雾霾的产生与治理问题,DDT的使用和禁用问题,需要综合语文、数学、科学等跨学科的知识作为理解及思考的基础。这样的学科融合学习,这样的能力综合训练,正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帕金斯所追求的未来教育的状态:“真正的学习是让值得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只有将不同知识联系在一起,并用于指导实践,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2.能力由单项变身综合。

在信息社会,收集、整理、描述、展示和解释数据,根据多样文本作出判断和预测,已成为公民日益重要的技能。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就是一个跨学科学习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最合适的试练场。

这节课,体现了以语文学科作为多学科整合的支撑性学科的特点,学生有效调动自己的语文、数学、科学等知识储备,综合运用数学中统计的知识、语文的表达及交流信息的能力等,最后形成看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有专家分析,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生需要的核心素养依次为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社会责任、交流技能等。这些素养都是跨学科的,高于学科知识的;都是综合性的,是对于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

3.课堂由封闭转向开放。

王玲湘老师的教学分三部分:预学——共学——延学。预学是课前自学,是学习前奏;共学是课堂任务,是教学增长;延学是课后延伸,是持续发展。这样的安排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等先进教学理念,有力地传递了“开放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学导向——学习要自动自觉,学习是不限时空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帕金斯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指出:“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王玲湘老师的这节课,很好地诠释和印证了这样的教学理念。

猜你喜欢

雾霾跨学科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有趣的动物
我喜欢的一堂课
可以消除雾霾的新型无人机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从雾霾中突围
雾霾的中医认识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