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沿袭与嬗变

2016-02-28卢佩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匿名性螺旋

卢佩华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沿袭与嬗变

卢佩华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其在传统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舆论的形成过程。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时效性、隐匿性、个性化等特征凸显,使这一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从“沉默的螺旋”理论入手,着重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沿袭与嬗变。

新媒体时代;“沉默的螺旋”;沿袭与嬗变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要

“沉默的螺旋”概念阐明,个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转向“沉默”或附和。[1]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变化,当今的时代背景已经与“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之初多有不同,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该理论的内涵也烙上了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大背景出发,来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沿袭与嬗变。

二、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沿袭

(一)社会孤立动机的存在

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孤立动机的存在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得以沿袭的表现之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首要前提假设是,社会将用孤立的方式来威胁那些与大多数人不一致的人,对孤立的恐惧不可抗拒,但后来也有研究者提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绝对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2]互联网虽然以其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降低了人们对于孤立所产生的恐惧感,但实际上,孤立的恐惧感是人的一种本能意识,它并不会随着媒介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二)群体压力的存在

在新媒体时代,群体压力的存在也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得以沿袭的表现。网络用户以虚拟的ID身份进入网络空间,ID账号有自己的身份特征,在特定的群体当中有自己的身份认同。网络群体也有各自的群体规范,并由管理员来确保规范的实施,在这样的环境下发表个人意见,如果和大多数意见不同,就容易引起群体性的排挤、批判甚至导致ID账号被封,在这点上,匿名性等特点由于很好地隐藏了用户的实际身份而加剧了冲突的可能,而对于微博等实名参与意见活动的用户来说,群体压力更明显一些。[3]

(三)网络中意见领袖的存在

在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的存在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得以沿袭的又一表现。虽然在新媒体时代,人人看似都成了信息发布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社会起到监督作用,但在传播技术和影响力方面,作为“意见领袖”的主流媒体仍占有绝对的优势,更多的人了解到的信息还是主流媒体筛选后的信息。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仍然很大,它在为受众设置议程的同时,也渐渐将他们拉入了“沉默的漩涡”,让受众逐渐失去自己的声音而拥护意见领袖的声音,这便是让“沉默的螺旋”理论得以沿袭的又一表现。

三、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嬗变

(一)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为个人提供了更自由的意见表达平台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会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他们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受他人想法的影响,也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心理上的负担。甚至有些不方便用真实身份表达的意见也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发表。也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人们可能会降低自我控制力与社会责任感,甚至将网络变成发泄个人情绪的渠道,因此,网络上时常出现多种不同意见的对峙甚至言辞激烈的对骂。例如,崔永元微博挂骂农大学子一事,就充分地说明了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为个人提供了更自由的意见表达平台。

(二)网络传播的快速高效降低了媒介对统一意见的形成

相较于传统媒体,快速高效是新媒体的显著特点之一。高效运转的互联网使信息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传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媒介对统一意见的形成。2016年,网络热点新闻层出不穷,但由于这样快速、高效的信息整合,主流的意见观点都不会盘踞太久,就会被更多元化的声音淹没,而形成新的合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优势”意见的增势不明显,“沉默的螺旋”理论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多方声音的交织和融合。

(三)网络传播的个性化表达让大多数人不再“沉默”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媒体传递的信息,而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得到细分,个人化终将成为新闻传播的新的极致,新闻的受众从大众到较小的、更小的群体,最后针对个人。[4]因此,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能够时刻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个性化显现无疑。也正是这种个性化,让受众具有鲜明的特性,许多网友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会极力提出与主流声音相悖的观点。例如,玉林狗肉节事件掀起了全面抵制风潮,就表明在新媒体时代,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让许多人不再“沉默”。

四、结语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必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新媒体时代,“沉默的螺旋”逐步走向弱化,我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听到多元化的声音。但新媒体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虚拟网络世界,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功能不能被神化。因此,从多个维度来看,“沉默的螺旋”消解是有限度的,它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即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会弱化,但绝不会消失。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9.

[2] 丰雪.浅议“沉默的螺旋”在网络媒体中的困境与适用[J].新闻传播,2013(1):64.

[3] 李传胜.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适用性问题新探[J].传播与版权,2014(8):4.

[4] 杜骏飞.弥漫的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5.

G206

A

1674-8883(2016)24-0112-01

卢佩华(1992—),女,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匿名性螺旋
浅谈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困境与对策
旋风“螺旋丸”
去个体化心理分析
螺旋变变变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从“赵薇事件”再议传播学经典理论
网络自制剧热播现象解析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基于概率论的发送者匿名性度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