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存贷利差提升路径分析
2016-02-27王炜
□王炜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存贷利差提升路径分析
□王炜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但短期内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对盈利水平有较大影响。本文重点探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水平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还给市场,由资金供求双方通过协商共同决定市场利率,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供求变化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各种利率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2015年10月24日,央行放开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基本完成。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影响
一是存贷利差逐步收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初期,商业银行存贷利差都会经历大幅下降的过程,一方面为吸收存款,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导致付息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对优质信贷客户的争夺以及市场融资渠道的多样化,造成贷款收益下降。
二是盈利模式发生变化。长期以来,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据统计,国有四大行利差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均高于70%。在利率管制模式下,存贷利差长期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商业银行仅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就能获得稳定的利差收入。2014年以来,受央行6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区域经济增长放缓、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叠加影响,不少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持续收窄,盈利水平同比下降。利率市场化后,各家银行对存贷款利率自主定价,同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水平大幅下降,依靠规模扩张保持稳定盈利水平的模式变得难以为继。
三是定价能力面临挑战。价格竞争作为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势必会变得更加激烈。过去简单粗放的定价方式难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定价的精细化、差异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当前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明显,付息成本居高不下;信贷有效需求不足,投放结构不尽合理,收益水平总体偏低。存款方面,在各家银行通报的数据报表中可以发现,不少商业银行的个人存款比重较高,多数达到50%~80%,不少乡镇网点个人存款占比超过90%。而在个人存款中,定期存款、中长期存款等高付息存款占比较高。在贷款方面,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不少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放速度放缓,票据贴现、二级市场福费廷等低收益贷款投放比重较高,且存量贷款中收益水平较低的个人住房贷款比重较高。
二是定价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存款“一浮到顶”的情况比较普遍,同时,贷款议价能力较弱,对竞争类客户的定价比较被动,容易被客户牵着鼻子走,执行同业最低定价标准;对非竞争类客户议价的主动性不强,整体定价水平较低。
三是考核机制缺乏对存贷利差水平提升的内在激励。目前不少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缺少对提升存贷利差水平的有效引导,定价管理的责任意识没有真正落实到基层网点和相关部门,对营业机构和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政策没有充分体现成本和收益的因素,基层网点和相关部门对提升存贷利差水平的积极性不强,存款“重规模轻成本”、贷款“重投放轻收益”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
三、提升存贷利差的路径分析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商业银行要从加大理念传导、加快结构调整、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定价能力等方面入手,强化存贷利差主动管理,努力降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保持合理的存贷利差水平。
(一)加大成本理念的传导。
围绕“价值创造”的经营目标和“降本增效”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成本理念向相关部门及营业网点的传导,引导全行正确处理好定价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把“量价平衡”落实到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快推动全行业务经营升级转型,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促进全行经营绩效的提升。
(二)围绕成本控制,加快存款结构调整。
一是强化存款分级营销。以控制存款付息成本为目标,FTP利差水平为引导,明确存款营销优先级。当前重点加大活期、1年期及以内短期存款和结算性同业存款的营销力度,适度发展中长期存款,严格控制利率上浮到顶的3年、5年期存款;减少主动营销2年期及以上大额存单,降低拓展协议存款和各类高成本、套利性质的银行类合作性存款;继续压降高成本外汇存款规模。二是加强柜面引导。大堂经理及柜面人员对偏好中长期存款的客户,特别是乡镇网点客户群体要加强引导,抓住未来利率上升的可能,建议客户缩短存款期限,一方面避免客户因利率上升造成利息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逐步降低中长期存款的占比,控制付息成本。三是转变存款营销思路。随着各家银行存款利率的差异化,资金在银行间的逐利运动频繁,客户的忠诚度和存款的稳定性都在不断下降,传统的价格营销和关系营销难以为继。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金融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客户地域限制,要抓住机遇,通过大力营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各类电子化渠道,做大客户总量,利用电子渠道的吸存功能,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客户的参与度,实现低成本资金的沉淀,推动存款结构的优化。
(三)围绕收益提升,优化信贷投放结构。
一是在当前法人实体贷款需求不足,收益水平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继续推进个贷优先战略,进一步提高零售贷款比重。重点营销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积极拓展“公转商”贴息贷款,大力推广随薪贷、房抵贷、家装贷、卡分期等拳头产品,稳妥发展个人助业贷款。二是加大小微企业贷款拓展力度。小微企业由于利率敏感度相对较弱,是提高利率定价水平的潜力所在。要以推进政府增信贷款为抓手,重点营销苏微贷、金科通、苏科通、金农贷、富渔贷等产品,积极支持创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大力拓展供应链中的优质小微企业,从规模无贷户中挖掘潜在小微企业资源。
(四)加强定价能力建设。
一是强化存款分层定价。在上级行利率授权的基础上,从客户、期限、起存金额等不同维度,对存款利率权限实行差异化授权并进行动态调整。对各期限“一浮到顶”的存款实行限额管理,设定目标限额,并定期进行考核,始终把握好付息率管控的主动权。二是完善贷款定价机制。以定价系统测算价格为指导,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同业竞争、产品收益相关性等因素合理确定价格水平,确保贷款定价能够覆盖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强化最低资本回报要求。三是加强贷款授权审批管理。严格执行“三个从严”审批要求,即:从严把握审批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可比同业定价水平;从严控制利率下浮,下浮占比不超过当地同业平均;从严审批已批利率及存量贷款利率事项变更,防止定价随意性。通过精细化定价测算和综合服务方案优化,尽可能提高贷款定价水平。
(五)完善考核体系。
加大对存贷利差相关指标的考核力度,真正在全行树立成本效益的意识。一是对增量存款建立折效考核机制。对付息成本持续攀升或未达到管控目标的单位,日均存款增量按照一定的系数进行打折考核。同时对增量存款配置费用时,充分考虑成本因素实行区别计价。二是对存贷款营销结合定价情况进行考核。将存贷款业务FTP利差作为考核指标,按照FTP利差的大小进行差异化计价。三是下达存贷利差指导计划,将存贷利差管控目标分解到基层网点和相关部门,按照管控目标实际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扬州江都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