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去产能”过程中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

2016-02-27李芳王奕

现代金融 2016年11期
关键词:去产能不良贷款银行

□李芳 王奕

浅谈“去产能”过程中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

□李芳 王奕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五大任务为银行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考验,尤其是“去产能”过程中会引发各种连锁效应。本文从银行信贷风险的维度,探讨“去产能”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挑战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当前“去产能”的基本局面

目前,中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已经多达十几个,从钢铁、煤炭、平板玻璃等传统制造业,到造船、光伏、风电等较为高端的现代制造业,“产能过剩”已经基本涉及到了制造业的各个方面。以钢铁行业为例,据权威分析,中国目前钢产能力超过1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钢产一半左右,加上国内消耗和出口需求,每年大概还有2亿吨的剩余。虽然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钢材去产能工作,但是由于产能基数高、去产能无法一蹴而就、钢材需求降幅扩大等因素制约,市场供需矛盾依然非常突出。供大于需,钢价格整体延续下滑态势,并不断创出有指数记录以来的新低。2015年,全国钢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525.50亿元,同比减少68.10%,下滑速度较2014年同期扩大65.43个百分点。中钢协发布数据,2015年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9万亿元,同比下降19.05%,实现利润总额为亏损645.34亿元(2014年为盈利225.89亿元),亏损面为50.5%,亏损企业产量占会员企业钢产量的46.91%。可以说,以钢铁等行业为代表的“产能过剩”化解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此轮产能过剩总体上具有如下特征:

(一)产能过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特征。

一直以来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廉价劳动力和要素资源,使得产能过剩的行业越发广泛,加上东南亚、拉美等国家对我国传统出口产业形成的外部竞争环境加剧,导致总体财务健康的行业越来越少,很多行业全面亏损,“僵尸企业”与日俱增,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影响是系统性的。

(二)“去产能”与“去杠杆”错综复杂。

当前经济的问题是深层次的问题,当前企业的经营困难程度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看,都是前所未有的。银行过度的“去杠杆”会带来企业的加速“死亡”,而企业“去产能”的动能不足也会使银行“去杠杆”的难度加大。

(三)银行内部管理能力不同所受的冲击不同。

经济下行、产能过剩、企业信贷需求不足、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下降等原因是企业不良贷款上升的外部原因,但是在同一经营环境下,银行因自身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受到的冲击也有差异。具有战略管理眼光的银行会通过提前布局,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轻。

(四)不同区域银行受到的影响不同。

由于各区域产业结构不同,各区域产能过剩的程度也体现不同。例如,河北的钢铁产能过剩比较突出,山西和内蒙古的煤炭产能过剩比较突出,因此区域间去产能的压力大小不一。在产能过程严重的地区生存的银行,因其业务范围的原因,战略上延伸的空间有限,因此受到的影响也较大。

(五)因产能过剩带来的不良贷款处置变现更难。

就银行而言,最令人担忧的是不良贷款冲击波的叠加。根据产业链式反应,企业的不良资产将根据去产能力度加大而不断增加,并且导致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供需方发生变化,不良资产出让方由于不良资产供大于求,处置变现价值越来越小,且由于不良资产导致的诉讼案件增加,法院诉讼周期加长,导致不良资产处置变现时间长、难度加大。

二、“去产能”过程中银行信贷面临的挑战

一般来说,根据银行信贷投放的基本逻辑,其对某个行业的信贷投放会与行业的总体产能呈现正向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当前有十多个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形成了化解产能过剩的客观需求。那么,以银行的信贷投放规律,对于产能过剩行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总量将会同比缩水,甚至是超比例的缩水。但是“放贷款易、收贷款难”,银行的信贷退出进程也会面对多方面的挑战。

(一)外部环境的挑战。

1.地方政府维稳压力带来的退出阻力。在中国的很多区域,产能过剩行业普遍都是当地的龙头企业,是当地财政收入、税务收入、劳动力人口就业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看,这些产能过剩行业理所应当要被淘汰一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但是由此也会对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带来较大的“伤害”,很多地方政府是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地方政府没有积极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动力,更不希望看到银行频繁压降贷款,加大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由于一些错综复杂的内在矛盾和业务拓展的需要,很多银行都会屈于一些地方政府的压力,贻误了清降贷款的最佳时机。

2.企业主动降债动因不足带来的退出阻力。企业主动配合银行压降贷款的意愿不够强烈。从产能过剩行业整体上来说,化解总体产能是最优选择,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无弊。但是微观上看,对某一具体的公司而言就并非如此,许多公司都希望产能化解的是其他公司,在这种想法下,结局往往是所有公司都继续加大生产,“瘦身降债”的欲望不强,主动配合银行降债的动力不足。对于单个企业,另外一个重要的动因不足是因为化解产能过剩的沉没成本过高,但是生产产品仍然有一定的变动收益空间。目前,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产品价格还没有跌破生产的边际成本线,继续生产相对停工来说损失要小,而一旦停工,则前期的固定资产投入将会极大贬值,企业的损失更大,因此,出于这种考虑,很多企业还是希望维持正常生产,保持现有的融资额度,银行压降贷款的阻力就大大增加。

3.“去产能”行业风险传导带来的风控压力。“去产能”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对其上下游产业将产生重大影响,加剧了风险传导。钢铁、煤炭前后向产业关联度高,在去产能过程中,会带来连锁反应,严重考验着银行信贷资产管理能力。另外,钢铁、煤炭与房地产投资紧密联系在一起,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和钢铁、煤炭去产能“双向”影响,极易导致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二)内部管理要求的挑战。

1.银行不良贷款管控压力加大。所谓的银行不良贷款管控压力,实际上就是银行贷款不良率的指标考核,一般各类型银行都会设置这样的考核指标。目前有许多产能过剩行业的公司已经处在了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存的境地,一旦银行压降或者收回贷款,企业将瞬间面临资金链断裂,导致突然死亡,银行贷款也将出现逾期、不良。正是存在这样的顾虑,较多银行为了延缓风险的暴露,可能还在为许多类似的“僵尸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2.信贷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在经济上行期,一般商业银行普遍以信贷投放为主,企业经营情况一般较好,银行信贷风险的管控压力相对较小。但是在经济下行阶段,特别是在产能化解的过程中,银行信贷风险会不断增加,这就对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钢铁等行业虽然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但是由于其体量大,信贷资金需求量大,一直都是银行授用信重点客户,也是很多银行“垒大户”的主要目标。银行一直以来对于这种企业都是简化调查流程,宽松审批程序,信贷风险管理的严谨度不足。同时,对这些公司的贷后管理不到位,货款回笼监管不足,对企业股权结构和运作模式认识较为模糊,一旦出现风险,化解缺乏抓手,贷款收回难度加大。

3.行业分析专业人才不足。从银行的角度,对产能过剩行业中公司经营好坏的识别是至关重要的,这决定了银行淘汰客户的方向。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银行没有专门的行业分析团队,对于单一客户没有一套专门的行业风险评价标准,基层客户经理往往很难讲清楚一家企业的好坏,企业评估仍然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制定综合评价标准。

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一)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排查工作。

建议各家商业银行持续性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排查,重点排查列入国家“去产能”名单中产业的相关企业以及各地政府“僵尸企业”出清名单的企业,深入了解企业情况,及时做好风险预案,统筹制定好产能过剩企业的风险退出计划。同时,基于产能过剩风险会通过产业链传导的现实,银行信贷风险排查不应该仅局限于过剩行业,更要加强对所有上下游行业的风险排查,并且风险排查要做到全口径,全业务。

(二)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治理工作。

银行要及时、准确更新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政策。对于产能过剩行业要实行限额管理,严禁过剩产业信贷余额增加。对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资产支撑,自身没有造血功能的企业要当机立断,敢于“退出”,尽快出清,做好信贷“减法”,但是对符合政策且有一定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可通过再融资、调整期限、品种等方式“盘活”企业,尽可能帮助企业“起死回生”。在做好“退”的同时,风险治理方案要坚持分类指导,一户一策,切实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银行要因企施策,对技术设备先进、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转型有望的骨干企业要给予信贷支持;满足过剩行业转型升级当中合理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对提升技术含量的升级项目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加大产能过剩行业自身“退出”过程的信贷支持,如支持大型企业兼并重组,吸收和改造提升落后产能的项目,助力加快去产能。支持企业向境外转移产能,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支持国内企业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三)继续开辟更多不良贷款的处置渠道。

及时处置和化解因“去产能”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增加,确保信贷资产质量提高是银行当前面临的巨大难题。随着银行业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资产处置也带来了新的变化和问题,银行业在加大现金、法律诉讼等传统清收力度同时,应加快推进市场化清收处置方式。一是加强与金融同业和政府的有效沟通。目前企业多头融资现象很普遍,在企业出现不良后,所有相关银行要及时与政府、同业沟通协调,在资产处置上形成共识,避免因各银行诉讼处置推进不同步而带来的处置工作的被动。提高同业合作,争取行动一致、步调一致,想尽办法清收盘活,提高清收处置的效率与效益。二是努力试行兼并重组、债转股等市场化运作处置方式。在传统清收方式基础上,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债转股等市场化清收处置。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和地区整合行业产能,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落后产能的淘汰和退出,盘活信贷资产质量。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对高杠杆率、经营有前景的企业推行债转股,将降风险与降杠杆有机结合起来,盘活信贷资源。三是稳妥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处置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2016年初国务院批准工、农、中、建、交行和招行六家商业银行500亿元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额度。2016年8月份,农行首单30.64亿元的不良资产证券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拓宽了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商业银行要合理进行资产组包,设计好产品结构,通过市场机制尽量提高不良资产价格,增强不良资产收回率。四是加大行司合作转让力度。利用银行总部资源,由母公司成立不良资产专业化处置机构,然后各分支机构将不良资产打包给专业机构处置,提高不良处置效率。同时,可加强与市场上的资产处置公司合作,加快不良资产打包转让处置力度,加强商业化受托资产清收。五是加强不良贷款核销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要按照“帐销、案存、权在”的原则,对不良贷款做到“能核尽核”,优化银行信贷资产报表。同时,对核销的不良贷款要逐户建立台账,加强后续跟踪,充分挖掘清收资源,最大限度的保护银行权益,减少资产损失。

(四)建立完善银政企沟通协调机制。

当前国家“去产能”政策导向已十分明确,地方政府也在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银行一方面要第一时间掌握地方政府“三去一降一补”名单目录,提前做好应对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金融办、银监局、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强与同业的信息沟通,共同制定“去产能”企业压降退出计划,避免蜂拥而上导致企业“猝死”,做到退出平稳有序。另外,对已经出现风险的企业,要争取政府与监管部门支持,制定化解预案,尽量减少不良资产数量。同时,对恶意“逃废债”企业和人员,要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建立起跨部门失信企业通报制度和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加大曝光力度,形成强有力的约束,维护好银行债权。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苏州常熟分行)

猜你喜欢

去产能不良贷款银行
江西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