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构

2016-02-27曹洪滔田鹏颖

学术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慕课理论课共同体

曹洪滔,田鹏颖,周 莉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构

曹洪滔,田鹏颖,周 莉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技术进步之于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学效果低于预期的现实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时代化的迫切需要。“慕课”共同体以实践、实用和实效为导向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设无论是教师个性彰显、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还是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应用,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逻辑相统一。沿着这种逻辑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需要树立协同育人新理念、落实协同育人“慕课”实践、推进整体配套改革,实现课堂教学与“慕课”建设、共享的协调共契。

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协作共享;协同育人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其适应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当“慕课”兴起并像风潮一样席卷全球高校的时候,基于“慕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体建设也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区别于学堂在线或者中国大学等“慕课”平台中的绝大部分以单个教师建立起来的“慕课”课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基于课程性质和要求建设“慕课”共同体显得必要和紧迫。笔者期冀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基本问题的探索与阐释,触发更多的人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研究中来,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是指在网络化环境下,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及相关人员为实现特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慕课”化及其共同使用借助“慕课”平台而建立起来的介入、对话、协作、共享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自组织系统。基于此,这个共同体的主体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线教师和从事教学相关工作的教辅人员;共同体的目标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慕课”化,实现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通过翻转课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这区别于传统的教师共同体,因为传统的教师共同体是以“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共同体的工作内容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知识模块的分解与选取、知识点的讲解与视频录制、问题的设计与解答、翻转课堂的对接与规划、教学资源的互通与共享、数据整理与分析等;共同体的工作平台是已有的“慕课”建设平台或者类似相关更好的平台;共同体的工作方法就是交流、互通、分工、协作与共享。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又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在某一学校范围内,从事某门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实现课程的“慕课”化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体系。广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是指在地区或全国范围内的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动专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化并共享使用的组织体系。笔者主要从广义上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建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特征

对于广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它不仅具备一般共同体具有的学习、协作等基本特征,还具体体现着李晓华等人提出的共同体整体性、共生性的特征[2],也真切地彰显着自身的相关特征。

1.以实践为导向实现“慕课”资源谋划与共建。虽然共同体建设离不开成员的参与和支持,但“慕课”共同体的建构是以课程的“慕课”化建设为依托的,其以“慕课”建设实践为导向的特定目的,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操作性,具体表现在“慕课”资源的共同建设中。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慕课”建设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单个教师为主体,单个教师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慕课”建设成果的有限性,即使有硕士、博士甚至是同事的参与,“慕课”资源建设的有效性亦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相反,在“慕课”共同体建设中,实现“慕课”资源建设的分工合作,发挥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对优势,是“慕课”共同体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也必将有助于使“慕课”资源质量保持在一个相当的高度。

2.以实用为导向达到“慕课”资源集中与共享。实现资源共享既是“慕课”的根本宗旨,也是催生“慕课”的原动力。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慕课”建设都在践行这一根本宗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立在具有内容一致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之上,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都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无论是在建设还是运用中都具有其他课程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这毫无疑问在有利于课程的“慕课”化建设的同时,也为“慕课”资源在不同高校的共享奠定了客观基础。

3.以实效为导向实现教学效果提升与共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慕课”共同体的建设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为“慕课”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使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化解掉,同时又可以实现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各个高校的师资资源互补、课堂内外理论阐释与问题探讨互补、教学规定内容与延展内容互补、教学方法沿袭传统与创新互补,进而达到学生爱学、老师乐教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时代适应性与价值逻辑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时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育人价值的必然逻辑。因应这种逻辑和要求,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时代适应性和迫切性

1.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慕课”共同体建设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政治引导、人文素质教育、知识体系传授甚至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职能。它的这种集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为一体的性质,决定了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设的可能性。更具体地说,主要是因为:第一,统一的教材为“慕课”共同体建设奠定了硬环境基础。统一的教材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是统一的,内容的传授是统一的,没有任何一门课程能够像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实现教材的全国统一,这种客观基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设的独特优势。第二,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为“慕课”共同体建设奠定了软环境基础,软环境的一致性使共同体建设的教师们具有了共同的行动目的和奋斗目标,这不以学校层次的高低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而存在差异。第三,教师队伍具有共同的学科背景和相近的科研方向,为共同体构建奠定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使教师之间的协作具备更多的共同语言、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慕课”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心理和情感基础。这也正符合了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已经形成一种特定的伦理关系和共同的价值取向”[3]。

2.技术进步决定了“慕课”共同体建设的可操作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进步,表现在教育的载体、方式方法正发生着质的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众化,教育的方式也随之发生质的改变。技术进步一方面推动了“慕课”的产生和发展,“‘慕课’整合了云存储、学习分析、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手段,体现了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有机融合”[4],为“慕课”共同体的建构奠定了技术和实践基础。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慕课”共同体建设中沟通更加便捷,建设中的任何问题都能够及时沟通解决,“慕课”共同体建设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得以解除。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慕课”建设中教学资源整合、传输与运用便捷化,解决了物的交换与使用问题,“慕课”共同体建设中物与物之间的障碍得以解除。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发生了改变,师生之间甚至不同高校师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得以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便捷甚至可视,这使“慕课”共同体的应用具备了可能性。因此,技术进步决定了“慕课”共同体建设的可操作性。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决定了“慕课”共同体建设的迫切性。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在“慕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必要而迫切。第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紧要任务。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使是教师们探索了多样化的诸如专题教学、实践教学、文献品读、课堂讨论等方式,真学、真懂、真信几近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望不可及的目标。找到症结所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第二,推进“慕课”共同体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时代化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着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从古代师傅带徒弟似的言传身教到近代以来的学校教育,从传统教学方式的使用到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网络的使用,教育的发展都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整个地球真正成为村落、人与人之间实现即时互联互通的时候,各种APP手机客户端也催生着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据此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顺应科技发展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选科目。第三,推动“慕课”共同体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复杂情况和现实的需要。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大学生成为了信息源的节点,多样、海量信息的碰撞冲击着他们的认知、思想和价值观念,传统的教师靠信息优势建立内容吸引力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学生具有了独立获得信息的便利渠道,学生观念内容的建立不再仅仅依赖于课堂”[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愈来愈难以坚守自己的效果阵地。改变过去仅仅依赖课堂教学的单打独斗,建设共同体共同应对复杂矛盾和问题是扭转这一趋势的战略选择。第四,推动“慕课”共同体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发展完善的需要。自“慕课”传入中国以后,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建设发展迅速,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慕课”建设的个人化严重,参差不齐现象明显;同质化严重,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层次性欠缺,低层次高校参与度较低。解决这些问题,以共同体建设为抓手将是合理化选择。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设的价值逻辑

1.教师的个性彰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价值的逻辑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功能的实现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以及对教师的认可为前提,这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能够做到旁征博引、由浅入深,能够由理论到现实、由问题到知识;教师具有幽默的讲课风格,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这几点,除了基本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个性的彰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个性是广义的,不是单指性格,而是既包括其研究方向,也包括他独特的知识积淀,还包括分析问题的方式以及具有自我特点的语言风格。这些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建构可以发挥教师的上述个性与专长,无论是在“慕课”教学视频的录制还是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甚至是师生课下的网络交流与沟通,能够使老师拥有充分的自信并因此能够超水平发挥,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予学生积极的感染力。同时,共同体的建构有利于使教师找到自己的团队归属感,也为他们积累和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平台。实现了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才能够实现个体价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价值的统一。

2.学生自主学习、多样化需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价值的逻辑统一。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足、主动性缺失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所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效果提升的关键。从学习时间分配看,“慕课”共同体的建构使学生可以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要求,使他们在专业学习的间隙和周末时光就能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不再会由于学生的一时思想不集中,而错失教师的讲授重点”[6],去除了可能会被落下的危险,为“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7](P13)这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从学习内容看,“慕课”共同体的建立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建设质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为课堂教学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研究开展专题教学、讨论式教学、时政理论与现实解析等将满足学生接触新知识、了解社会现实、实现学以致用等多样化的价值追求。从学习方法看,可以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建立完善学生的学习链条,改变过去仅限于向单个教师学习、与本班同学讨论学习的状况,建立起多类别、甚至是多层次高校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形成学生学习和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了解和认识基本国情、实践践行伟大使命的良好氛围。毫无疑问,这是学生成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实现的逻辑统一。

3.教学方法探索、运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价值的逻辑统一。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建立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运用提供更多的契机。从时空观念上看,“慕课”共同体的建立不仅可以使理论教学的方法多样化,也可以将成熟的教学案例转向“慕课”平台,这一方面减轻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压力,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使得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与“慕课”相辅相成成为可能。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建立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集聚,不仅可以解决部分高校师资不足的问题,更可以实现其他高校优势资源借鉴使用;同时,还可以将各个高校原有的教学内容资源集中有效利用起来,形成各个高校教学资源的互通共享。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看,“慕课”共同体的建立给各高校教师提供了交流互通的契机和平台,经常化的交流讨论、经验借鉴有利于推动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与运用,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与研究的新格局。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建构理路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设,形成与课堂教学深度互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教学体系,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实效明显,并体现价值与完成使命。因此,基于高校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探索了以下建构理路。

(一)以“慕课”共同体建设为契机,树立协同育人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正确的理念才能够持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进步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当网络技术协同共享的特点逐渐被接受和践行的时候,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这一特点进行转变也势在必行。因此,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先选择。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摒弃单纯灌输的教学观念,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状况而走向联合。时代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单纯灌输不仅不能使学生做到真学、真懂和真信,反而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回避,如何实现教材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以及理论阐释与实践解读的有机结合是当前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解决上述问题又不是一人之力能够完成的,摒弃单打建立共同体以实现协作共进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之道。从管理者的视角看,树立协同育人观念就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维度育人体系,建立起学校间协作、校内多层次人员参与、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研究再到教学实践开展的整体性育人体系,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升育人氛围,以实现政治育人、科学育人目的。

(二)以构建“慕课”共同体为手段,落实协同育人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共同体,目的是通过它的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新台阶。因此,共同体的建设既需要理论研究促进顶层设计,也需要抓好落实促进实践成效,又需要自我检查与反思不断促进科学发展。

1.开展顶层设计,打造各司其职的“慕课”共同体师资队伍。一支精干、效能的师资队伍是“慕课”共同体建设的人力基础。“研究‘慕课’模式下教学团队的结构及其特点,对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8]各地区、省市教育或者高校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推动“慕课”共同体优质师资队伍遴选工作,打造高素质“慕课”共同体人才队伍。具体地说,首先,设计并扩大“慕课”共同体协同范围,建立区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联盟,实现各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在一定程度上的整合与运用,打造“慕课”建设队伍与研究队伍,推进“慕课”共同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与创新,形成“慕课”与课堂教学相互衔接的教学体系。当然,共同体范围的扩大并不是无限制的,应根据高校的学生数量、师资数量、学校层次不同将相近的高校集聚建立不同的共同体,在降低适应难度的同时形成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其次,选择并扩充人员体系。在自愿与自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学生辅导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人员甚至包括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分工协作队伍,将专业基础好、责任心强、甘于奉献、致力于教育事业的高素质教师遴选进来,形成专职教师进行“慕课”视频录制,兼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辅导员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协助线上讨论与交流,博士和硕士辅助课堂教学与“慕课”作业评定等一整套分工合理、各司其职的共同体师资队伍。最后,发挥体制优势,协调处理共同体师资队伍绩效考核与认定。适当的激励机制是推动参加“慕课”共同体建设相关人员不断付出的保障。由于涉及不同高校教师之间的协作关系,对教师作出的工作如何确定并给予肯定以基本达到他们的满意至关重要。在各个高校进行相关激励的同时,教育相关部门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考虑,使教师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共同体的研究与建设中去。

2.统筹协调规划,推动课程建设方案落实。明确的目标任务、分工要求和行动方案是推动课程进行“慕课”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在共同体视域下推动课程的“慕课”化建设,实现共建与共享,因此,明确分工并具体推动课程建设方案的落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由务虚到务实的关键环节。首先,将阐释基本理论作为主要抓手进行“慕课”视频录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课程教材、大纲和内容的统一为“慕课”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无论是“基础”“纲要”“原理”还是“概论”,这四门课程的内容体系都是建立在基本理论之上的,每一个章节都有基本的内容,在“慕课”建设的过程中确定每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进行视频录制。基本理论的集中研讨和“慕课”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理论阐释的水平,有助于学生完成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慕课”化的循环利用可以为课堂教学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其次,以解决疑难问题为辅助丰富“慕课”内容。疑难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实现程度。应充分发挥共同体合作共研、共享的优势,集中解决一批疑难问题,形成效果较好的“慕课”视频,实现其与基本理论的相互补充,使学生通过“慕课”的学习能够达到掌握基本理论、解决基础疑惑的效果。最后,以案例分析为依托提升“慕课”视频层次。精心选取合适的案例进行高质量解读是提高“慕课”层次、提升“慕课”完整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际结合提升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统筹规划并高质量落实建设方案,做好理论解读、答疑解惑、思维培养等关键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设的核心。

3.抓好过程控制,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设过程不仅包括队伍的组建、框架的建构、视频的录制与上线,还包括“慕课”的运行、调整和不断完善,因此,抓好整个过程的实施和控制以不断完善是“慕课”共同体建设的基本要求。以结果为导向加强过程控制,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做到:首先,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慕课”平台师生交流互动。一方面,可以组织专门的讨论交流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优秀的博士和硕士纳入进来作为有益补充,甚至是经过指导的学生中的网络舆论领袖也可以吸收进来。“慕课”平台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沟通渠道,通过师生之间诸如知识讨论、问题解答甚至是学习生活的指导,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并能及时了解学生碰到的问题、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建议,有助于掌握显性资料并据此进行改进。其次,积极利用基于“慕课”平台的数据提取与分析,为“慕课”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慕课”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善于运用大数据为课程建设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撑至关重要。当我们苦于拿不到真实的调查数据的时候,学生对“慕课”的学习使用恰恰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数据。依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数据表现,诸如学习时段、学习时长、学习重点等,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最后,做好“慕课”知识点及时更新。任何寄望于一次录制就完成建设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无论是基本知识点的解读、疑难问题的解析,还是经典案例分析的呈现,不断深入研究更新并提高阐释水平是“慕课”共同体持续建设发展的根本。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逐步强化的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的执行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断增进的交流客观上推动着教学效果的提升”[9](P39-55)。

(三)整体推进配套改革,与“慕课”共同体协调共契

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建构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终点,而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起点,推动配套改革与“慕课”共同体建设协调共契是共同体建设的必然,唯此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跃升。

1.科学论证,适当调配课堂学时与“慕课”学时。笔者认为,其一,时间分配的原则以课程内容为基准,根据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不同,二者的比例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任何一个内容是否适合作为“慕课”知识点当以教学效果作为标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这样的知识点就应该归类到“慕课”学时部分。其二,精化“慕课”内容,避免“慕课”内容冗长无味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当然,更不能以教师个人的喜好作为分配课程内容的依据。

2.合理规划,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与“慕课”内容相互补充,课堂教学首先要完成除“慕课”内容外的其他内容,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可以将经典品读纳入课堂教学中。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经典著作的研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理解、对知识的接受,更有助于学生喜爱上这门课程。另外,将社会实践融进课堂教学,提升社会实践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理论学习与思维习惯。“慕课”的建设与使用不仅为课堂教学留下了内容空间,也留下了巨大的时间空间,有助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不仅可以实现小班教学与讨论,还可以实现专题教学与专题实践,当然也需要探索更加科学的多样化考核方式。

3.明确诉求,助推“慕课”平台的完善。虽然“慕课”平台并不是由“慕课”共同体建设,但“慕课”共同体的实践和发展离不开“慕课”平台的完善。目前,国内“慕课”建设主要使用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两个“慕课”平台,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主要有:降低“慕课”视频播放对网速和计算机硬件配置的要求;推动诸如“慕课”制作等技术外包产业链的形成;实现“慕课”平台与传统精品课网站的互接与资源共享。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2亿[10],其中覆盖率最高的就是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尽快建立并推动“慕课”移动客户端必要而迫切。

总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时代技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它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推动其建设和发展既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又需要严谨认真、脚踏实地的执行落实,要在保证“慕课”内容完整、知识系统的同时,协同推动教学方式、沟通方式、考核方式、教学内容的变革与扩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的建设与运用,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归属感,实现教师自信心与认可度的提升,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与感召力,实现教学效果质的跃升。这实现了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从传统‘因为教所以学’,转向‘基于学而设计教’”[11]基本理念的契合。

[1]王天晓,李敏.教师共同体的特点及意义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

[2]李晓华,何巧艳.论研究型学习共同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王露璐.共同体: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及其伦理意蕴[J].伦理学研究,2014,(6).

[4]高地.“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

[5]李海春.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6]张宇蓉.翻转课堂推动的基础教育变革[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7]陈玉琨.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8]李梁.“慕课”视域下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9]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宋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11]田鹏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念创新的哲学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

[责任编辑:陈梅云]

曹洪滔,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田鹏颖,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周莉,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辽宁沈阳110169

G641

A

1004-4434(2016)07-0162-0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撰及当代价值研究”(15ZDB05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逻辑一致性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16JD710075);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自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发挥研究”(JG13DB057);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慕课’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慕课理论课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