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建构的四个维度

2016-02-26方爱东

学术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

刘 勇,方爱东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建构的四个维度

刘勇,方爱东

[摘要]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的建构具有话语主体养成、话语内容创新、话语方式优化以及话语传播强化四个维度。从话语主体养成维度看,话语主体既要增强价值观自信,同时也要通过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由价值观自信到价值观自觉的飞跃与提升。从话语内容创新维度看,要把握好三大关系,力求创造更多的新概念、新范畴与新表述。从话语方式优化维度看,话语言说要将透彻学理式言说与大众通俗式言说相结合,将宏大叙事式言说与具体感知式言说相结合,加强话语国际表达力建设,促进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相对接。从话语传播强化维度看,要强化以新兴媒体传播与运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融合为重点的话语传播。

[关键词]主流价值观;话语权;话语内容创新;话语方式优化;话语传播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它具有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观以及基本价值观三大层次。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核心价值观是中共十八大所概括的24个字;基本价值观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具体领域的价值观。这三大层次是有机统一的,既具有价值性,同时也不失科学性。终极价值目标居于最高地位,具有航标性特征。核心价值观起到承接作用,具有“承上”的任务和“接下”的使命。基本价值观则是终极价值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实现的最基本要求,是更具体的价值细化准则和形象化表述,展现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关照。

“话语权”是近年来学术界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概括而言,“话语权”可以理解为一种“软权力”,它不是依靠强制的外力,而是基于话语得到理解和认同而使人自愿服从。它通过合理的议题设置以及有效的言说策略,并借助多种平台加以渗透、感染,控制和掌握现实政治、社会的舆论走向。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如何建构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话语主体养成之维

话语主体主要解决“谁说”的问题。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话语主体既包括政治家、理论家、学者等诸多方面人员,也包括领导集体、党员、广大干部以及普通群众。话语主体是话语权的重要构成要素,建构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必须高度重视话语主体的养成。

(一)话语主体养成的基础:价值观自信的养成。价值观自信是指主体对价值观的充分认可,对价值原则、价值取向以及价值目标所持有的坚定信念。对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建构而言,养成价值观自信极为重要。若话语主体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缺乏坚定信念,话语权就会因缺乏稳固的主体基础而难以建构。价值观自信的养成,核心是树立坚定信念,主要取决于两点: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所谓理性认知,是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主要内容、特征、属性的深度理解与把握。所谓情感认同,是指主体对认识对象能满足自身的现实需求而对其产生的认可与信赖态度。主体只有对认识对象有着足够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才能真正树立坚定信念。

1.要增强话语主体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对于话语主体养成而言,增强理性认知是主体养成价值观自信、实现价值观自觉的深层动因。由于终极价值目标具有航标性和稳定性,核心价值观以及基本价值观都以它为最终价值指向。话语主体要想增强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最为重要的就是增强对终极价值目标的理性认知。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的最高追求。可见,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内在关联的。如果话语主体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信仰,必然能增强对终极价值目标的理性认知。

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来加强话语主体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信仰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价值信仰教育中,广大党员、各级领导干部以及一般民众是重点教育对象。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教育。经典著作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阐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目标实现的必然性,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信仰形成的最初来源。只有反复地研读与学习经典著作,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真谛。其次,要重视比较教育的策略方法。毛泽东曾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1](P230)马克思主义在同各种主义与思潮的比较和辩论中更能彰显其科学性与价值魅力。话语主体通过深入鉴别真伪、判断对错,有利于自觉地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信仰。

2.要增强话语主体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强调需要的实现与满足,实质是利益的实现与满足,即话语主体能够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具有反映他们利益需求的价值特性。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主流”,意味着为多数民众所信奉,所反映的利益需求必然是普遍的、共同的。而各个话语主体利益需求是极为多样化的,要增强话语主体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必须要协调好各话语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力求找到利益平衡点。只有这样,话语主体才能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所反映的普遍性、共同性利益加深认识,从而增进情感认同。同时,还要注重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建设,不断夯实情感认同的物质文化基础。只有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谐,才能不断提升话语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获得感,进而增强话语主体对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二)话语主体养成的关键:加强主体间良性互动,实现由价值观自信到价值观自觉的提升。良性互动是指互动双方或多方积极的影响与作用。在良性互动过程中,互动双方或多方能够比较全面、有效地作用与影响,推动各方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对于话语主体的养成来说,话语主体仅有价值观自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把价值观自信提升为价值观自觉。价值观自觉是指主体对自己所信奉、认同的价值观的觉醒与觉悟。话语主体只有实现了价值观自觉,才能真正建构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话语主体要想实现由价值观自信向价值观自觉的提升,离不开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而主体间良性互动的过程正是一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体验过程。

话语主体要实现良性互动,首先要增强互动的基础——信任,“不仅表现为一种态度,还表现为在这种态度指导下的一定的行为倾向或实际行动”[2]。主体间只有相互信任,才能为良性互动创造可能与条件。首先,在话语主体良性互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普通群众”的互动是最为重要的。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增强对人民群众的信任,同时,普通群众也要增强对党员和干部的信任。其次,要提升主体间的互动能力。对普通群众来说,互动能力主要体现为参与能力;对党员和干部来说,互动能力主要指服务能力与回应能力。最后,要完善话语主体良性互动的交流机制。既要运用信访、公众信箱等传统沟通方式,也要推广民意调查测验、听证会、网上问政、民主恳谈会、市长热线等新型交流机制。

通过这些良性互动,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更加积极承担自身的责任与使命,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与党员、干部等主体的互动,能够增强对民主、法治、平等、爱国等价值观念的理解与认识,有助于传播主流价值观。这些正是衡量话语主体价值观自觉的重要标准。

二、话语内容创新之维

话语内容是话语权的载体,是话语权形成的基础,主要解决“说什么”的问题。优质的话语内容是话语权建构与提升的保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要通过话语创新来创造优质的话语内容。

(一)要注重话语内容建构方式的科学性。只有科学建构话语内容,才能保证话语内容反映多数民众的期盼,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建构话语内容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三大关系:

1.要把握好“坚守原则”与“立足实践”关系。“坚守原则”是指话语内容的创新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性的理论,同时也是真理性的理论,“它将自身的客观真理性建立在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它的历史科学视野,这种历史科学视野同时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境界”[3]。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当代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的话语内容创新就会偏离正轨,走上邪路。此外,它为话语内容建构提供鲜明的阶级立场,即人民立场,使建构的话语内容始终体现民意。“立足实践”是指话语内容建构要充分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实践,要根据实践需要与变化,创造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式价值话语。

2.要把握好“传承弘扬”与“重塑再生”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衰,蕴涵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4]话语内容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传承与弘扬基础之上。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存在滞后性,比如“生生日新”的创新理念、“自强不息”的主体能动精神、“明德、亲民、至善”等传统文化价值理念都需要进行现代转换,实现重塑再生。

3.要把握好“交流借鉴”与“批判扬弃”的关系。当今世界是文明多样化的时代,每一文明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和话语体系。我们的话语内容创新,必须借鉴和吸收合理、优质的话语主题,如“西方话语中有很多合理的成分,比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公民社会、人道主义,等等,我们还需要采取‘拿来主义’,将其吸收改造成为自己的价值观的一部分”[5]。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全盘接受西方话语,必须增强甄别力,既要交流借鉴,也要批判扬弃。

(二)力求创造更多的新概念、新范畴与新表述。话语内容创新需要具体化、精致化。对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创新而言,衡量话语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有无新的概念、范畴以及表述。对此,需要做好以下两大方面:

一方面,新概念、新范畴与新表述的创造离不开进一步的凝练与概括。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层次结构来看,终极价值目标以及核心价值观具有宏观性、抽象性的特征。要想获得与提升话语权,仅从宏观、总体上宣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价值目标以及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要对终极价值目标以及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凝练与概括,比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目标如何在保证基本内涵不变的情况下,做到区别于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自由”的新概括、新总结,值得思考。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是否可以进一步凝练与概括为12个字或6个字,值得进一步思考。另外,也要积极凝练与概括涉及各具体领域的基本价值观。

另一方面,创造的新概念、新范畴以及新表述要力求合理、通俗、简洁。所谓合理是指要体现当代中国实践的鲜明特色,要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要反映当今世界的共有价值。所谓通俗和简洁是指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比如近些年来提出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与表述就深刻体现了合理、通俗以及简洁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话语效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从表述上看就通俗、简单而且形象。它的提出既是对近代以来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血的教训的深刻总结,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注重的“睦邻”“仁爱”“友善”等价值元素的充分吸收,还是当代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中国在解决国际问题中发挥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话语概念,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对于解决国际问题的适用性。

三、话语方式优化之维

话语方式主要解决“如何说”的问题,主要强调的是“表达以及言说方式”。如何表达极为关键,一般说来,主流价值观话语的表达以及言说方式越合理,那么它所获得的影响力就越大。因此,要积极优化话语方式。

(一)将透彻学理式言说与大众通俗式言说相结合。“学理式”言说方式是指言说者对言说的内容或主题采用学术化、严密论证式的表达方式,力求接受者能够对内容有系统、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是典型的分层复合型话语,涵盖终极价值目标话语、核心价值观话语以及基本价值观话语。通过透彻学理式的言说,深刻阐述并揭示这种分层复合型话语的内在关联与逻辑性,能够论证出主流价值观的科学性以及现实性,能够提高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理论说服力,对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的建构极为有利。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学理式言说往往过于抽象与深邃。由于受教育水平、家庭环境、思维方式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学理式言说方式往往难以遵循大众心理认同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当今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去中心化、分散化、碎片化的生活特征日益明显,民众更加喜欢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与表述。因此,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主流价值观话语言说还需要采用大众通俗式的方式,要着眼于民众的喜好,力求言说简单、易懂、喜闻乐见。当然,大众通俗式的话语言说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走向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力求保持话语的精准性与科学性。

(二)将宏大叙事式言说与具体感知式言说相结合。宏大叙事式言说方式最主要特征是言说具有宏观性、概括性、总体性。长期以来,中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传播是采取宏大叙事式的言说方式,并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喊话”“号召”“宣讲”等是其主要的言说形式。从当今现实来看,宏大叙事式言说方式依然极为必要。以“中国梦”话语传播为例,“中国梦”话语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传播话语,它的逻辑起点是当代中国,体现着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宏观性色彩,对于“中国梦”话语的宣传而言,宏大叙事式言说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但宏大叙事式言说往往过于宏观、概括,容易让受众产生亲和力和具体性不够的印象,并且当前社会的现状较为复杂,“特别是面对受众多元的现代媒体语境,官方叙事常被认为可信度不高、影响力不强”[6]。因此,我们对主流价值观话语的宣传要由只注重宏大叙事的言说方式转向同时并重具体且感知的言说方式,注重言说的细腻性、生动性。“使用的文字要口语化、浅显化;要少一些假、大、空,多一些人道、人性、人情色彩……力求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追求实效和长效。”[7]

(三)加强话语国际表达力建设,促进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相对接。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但国际表达力不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明显提升,有学者认为未来“世界权力新格局的一个特征是‘G2’结构”[8](P286),认为中美两国主导未来国际的政治、经济格局。因此,我们要优化本国话语的言说方式,注重话语表达的国际化。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根本前提,即在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属性、东方文明的文化属性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属性这三重国家身份,坚守与之相关的话语立场”[9]基础之上向外输出价值观。其次,需要注重自身内在品质的表达和传播,不能仅停留在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器物层面的宣传与推介,还应当从器物层面上拓深到制度、价值等层面。当前以“中国模式”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以“中国梦”为核心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思想等都缺乏向外传播与推广。没有中国思想、中国价值等核心内容,中国故事就难以在国外真正产生震撼性效果以及持续性影响。最后,对外话语传播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也要充分考虑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群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话语言说必须符合这些受众国家和地区人群语言、风俗习惯。另外,要注重运用外语来传播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的国际表达力,促进中国话语和世界话语相对接。

四、话语传播强化之维

西方著名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说道:“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10](P197)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以各种贴吧论坛、微博粉丝群、微信沟通互动平台、微电影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日益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深入分析新兴媒体的主要特征及其功能优势,我们就能够了解借助这一平台来强化当代主流价值观话语传播,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总体来说,新兴媒体的传播与交流方式具有个性化、碎片化、去中心化、全球化等新特点。所谓个性化是指用户在话语表达上喜欢改编或原创话语,而不愿拘泥于原有话语体系。所谓碎片化是指信息的琐碎、无序、随意的状态,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话语内容的主题往往是无序、松散的。所谓去中心化是指新兴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立体、双向性的特点,不同于以往线性、单向的传播方式,并且传播的主体既有组织、集体,也有个体,极为多元化。全球化是新兴媒体借助互联网而表现的突出特征,借助微信等交流互动平台,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瞬间传播,传播范围也会迅速扩大。面对新兴媒体的传播所表现出的显著特征,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实现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的建构目标,显然需要现代化、优质的传播平台作支撑。此外,若是没有利用好这一新兴平台,那么,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可能就会趁机利用这一平台来抢夺话语权。

具体来看,新兴媒体本身所具备的显著功能,为强化传播当代主流价值观话语提供平台。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信息过滤机制”①微信朋友圈信息过滤机制是指微信用户基于对朋友圈之间的 “结构性连接”(即圈与圈之间相交的部分是信息过滤屏障与流通出口)的把握,对累积在朋友圈场域中的各种信息,通过微信用户自我的选择与筛选,使一些粗俗、不良的信息难以实现跨圈传播的功能。具体可参见张亚婷:《微信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分析》,载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124-128页。的发挥,实现强势传播。微信朋友圈的传播链是“一对多”样式,并通过发散网络进行传播,本质上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发散式社会关系圈。在这一社会关系圈中,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常常会被投射于这一场域,使得微信话题场域的话语出现不断堆积的状况。而微信可以通过“信息过滤机制”的发挥,过滤、清理一些质量粗略、价值含量低的话语内容,保留内容品质高、与民众日常生活直接关联的话题。久而久之,在微信话语场域中,反映多数民众利益的话语内容就保持在场的稳定性与延续性。这些优质话语被人们长期关注之后,自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塑造。此外,话语传播实质上反映话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微信经过“信息过滤机制”的发挥,能够淡化在话语内容背后的身份因素,减少权威力量对话题的干扰,使各类话语主体能够更加平等地交流与互动。久而久之,必然能够增强公民对当代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推动话语权的建构。

新兴媒体的传播与运用对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来说具有必然性,也具有现实可能性。但是,要使当代主流价值观话语得到进一步传播,还要重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发挥舆论导向、文化传承与弘扬等功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助推器”。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受到严重冲击,但是它们具有发布权威性、报道严谨性等优势,仍具有很大社会价值。因此,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是当代主流价值观话语权建构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加强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传播传统媒体的话题内容。传统媒体具有内容采编严谨化、科学化的特色优势,具有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比较优势;而新兴媒体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因此,对于当代主流价值观话语的传播而言,要综合两类媒体的优势,推动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来传播传统媒体话题内容。当下不少传统媒体都开通了相关的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但由于融合度不够,还有话题择取方面的原因,传统媒体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在民众中的影响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必须持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传统媒体尤其是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官方传统主流媒体可以凭借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扩大其影响力,这对于当代主流价值观话语的深入传播是极为必要的。

其次,要加强运用新兴媒体传播渠道对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技术性改造。当前,新兴媒体可以通过传统互联网渠道、手机互联网等渠道传播海量信息。此外,新兴媒体充分运用现代高新产业技术,尤其是现代的3D、4D技术,给受众群体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这与传统媒体纯粹的文字、人工播音、简单的声像等传播渠道相比有着显著的优势。但是,受各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制约,一些落后、不发达地区新兴媒体的普及和使用率较低,而当代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的获得与提升跟话语内容的地区覆盖面有着很大关联。如果能够加强运用信息化的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落后传播渠道进行技术化升级与改造,进行渠道融合,必然能够进一步拓展话语内容的地区覆盖面,提升话语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陈勇.信任: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公众参与之间的纽带[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陈学明.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5]陈正良,等.论中国核心价值观凝练构建与提升国际话语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5).

[6]朱文婷,陈锡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建构的三个维度:观点辨析及路径探讨[J].理论与改革,2015,(4).

[7]欧祝平.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重建[J].求索,2014,(7).

[8]玛雅.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9]胡宗山.中国国际话语权刍议:现实挑战与能力提升[J].社会主义研究,2014,(5).

[10]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吴迎春,等,译.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伍洲慧]

[作者简介]刘勇,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方爱东,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合肥230601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6)06-0016-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生成机制及其运行研究”(15BKS084);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2014SZKMSGZS0017)

猜你喜欢

话语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增强民主党派理论话语权研究
对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理论思考
自媒体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