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要因人而异
2016-02-26秦德英
秦德英
在我国古代,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皆有“过午不食”的习俗。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灵抠·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凌晨4时,人体的新陈代谢开始加速,至下午4时达到最高峰,此后就比较缓慢了。午后再吃东西,消化吸收比较慢,就容易转化变成脂肪。
过午不食还有助于清净肠道。养生格言云:“欲得不老,腹中不饱;欲得不死,腹中无滓。”有很多疾病如粉刺、牙痛、牙周炎、过敏性鼻炎、胃肠道感染等都是由于肠胃不洁净导致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过午不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现代人大都遵从着一日三餐的饮食规律,同时也在倡导着“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膳食之道。这也就是说,现代人虽然对过午之后的晚餐没有完全的排斥和拒绝,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与过午不食的理念有着相通之处。
我们知道,饱食后的血液就集中到消化系统去了,这时心、脑、肾、肺、肌肉都会缺血,尤其是心脏会缺血,所以有冠心病的人不能吃得太饱。少年儿童如果吃得太饱,脑垂体分泌生长素就会受到抑制,容易长成“小胖墩”。晚上吃多了东西,会加大脾胃消化的工作量,使人胃失和降,嗳气吞酸,嘈杂呕恶;肝气旺则生心火,导致失眠多梦,影响睡眠。
尽管过午不食对身体健康有相当的益处,但却要因人而宜。尤其是对于那些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巨大的人来说,如果盲目模仿古人,简单地把晚餐从三餐中抹掉,那么饮食便不能满足人们的身体所需。对于减肥者来说,过午不食虽然可以变瘦,但也会带来精神萎靡、体能下降、脸色暗淡等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做到三餐能量平衡,晚餐注意控制,三餐科学搭配,就无须“过午不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