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T—MRA、64排3D—CTA和3D—DSA在诊断脑血管疾病中的比较分析

2016-02-23邓忠勇黄赛谢锦兰姜洪梁斗

华夏医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

邓忠勇 黄赛 谢锦兰 姜洪 梁斗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CTA;MRA;DSA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5-0098-0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对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的临床诊断主要采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因DS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视为诊断金标准,但DSA属于有创检查,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及放射线暴露,且费用较高,因此,研究者都在积极探寻更适合临床的检查。笔者通过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 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及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差异,旨在寻找适合临床使用、患者容易接受的首诊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疑似脑血管疾病的患者100例,其中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68例,脑叶内出血30例,原发脑室内出血2例。均经CT平扫确诊,排除各种外伤性脑出血者。伴有癫痫6例,有肢体活动性障碍16例,动眼神经性麻痹10例。100例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18~70岁,平均(41.5±3.6)岁。所有患者符合3D-TOF-MRA、3D-DSA和3D-CTA的检查适应证并配合检查,检查前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和患者家属签字同意。

1.2方法

MRA检查使用美国GE3.0T(MR750)磁共振成像仪,遵循磁共振检查安全注意事项。患者仰卧位,头颅8通道正交线圈,采用时间飞跃法,范围从枕大孔到胼胝体上缘,定位线平行额叶底部,层厚1.4 mm,1次信号采集,扫描时间4min 6 s。CTA检查均在64排128层螺旋CT(PHILIPS-Briliance)完成,患者取仰卧位,双手自然放松放在腹上,使用头托固定头位,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含3支动脉开口)至颅顶,自动触发点放在主动脉降部;触发阈值110 Hu,扫描延迟平均时间3.2 s,对比剂为碘海醇370,注射流速4.5~5 ml/s,总量50 ml,最后追加20 ml生理盐水;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35 mA,准直器64层×0.625 mm,转速0.4 s/r,矩阵512×512,重建算法为standard。DSA检查采用Siemens Ag公司数字血管造影仪。患者头仰位,铺巾消毒后,用Seldinger法穿刺,自右侧股动脉插入导管至双侧颈内以及椎动脉,造影剂用碘海醇350,速率2.0 ml/s。2D-DSA正侧位造影之后,以旋转DSA检查,同时行3D重建。3种检查结果分析均采用单盲法,所有图像均由2名以上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和神经外科医生进行独立诊断,如意见不一致,经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100例怀疑脑血管疾病患者检查中,经DSA及手术证实84%(84/100)有血管异常,其中颅内动脉瘤患者53例(共55个动脉瘤,2例患者为2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5 mm43个,<5mm12个;脑动静脉畸形25例,烟雾病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静脉窦血栓1例,未发现异常16例。对55个动脉瘤,CTA正确诊断53个,其中动脉瘤直径>5 mm 43个,全部能诊断出来,<5 mm诊断出10个,漏诊2个;还有1例阴性病例误诊为动脉瘤;CTA对25例脑动静脉畸形诊断24例、漏诊1例;2例烟雾病均诊断,1例静脉窦血栓漏诊。MRA检查共发现51例动脉瘤,其中动脉瘤直径>5mm43个,<5 mm诊断8个,漏诊4个;MRA对25例脑动静脉畸形诊断24例,漏诊1例;2例烟雾病诊断正确,1例静脉窦血栓漏诊。DSA检查发现动脉瘤55例,发现脑动静脉畸形25例,1例静脉窦血栓及2例烟雾病。3例海绵状血管瘤在CTA、MRA均未显影,在DSA中有淡淡显影。3种检查方法中,MRA和CTA对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脑动脉瘤直径>5 mm,则3种诊断方法均可做出准确诊断,且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瘤体及瘤颈;若脑动脉瘤直径<5 mm,则MRA诊断方法显示欠佳,检出亦较为困难,有漏诊可能。详见表1。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脑血管疾病(CVD)的诊断主要有CTA、MRA和DSA等方法。如何合理选择及应用这些诊断方法,使其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是临床医生首先要考虑的内容。

DSA在临床上被认为是CVD诊断的金标准,是一种较为可靠、准确的诊断方法。本研究中,DS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8.2%,脑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达到100%。3D-DSA通过旋转处理,在任意角度观察三维空间中病灶区的影像情况,能清晰地呈现出动脉瘤体、瘤颈以及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的解剖联系。此外,还可发现遮盖在大动脉下的微小型动脉瘤,以及遮盖于颅底骨性结构下伪影的微小病变,有利于提升CVD诊断检出率。但3D-DSA是一种有创检查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可能会诱发或者加重患者血管痉挛,造成动脉瘤破裂等。同时,3D-DSA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花费时间较长、检查费用高,给患者造成较大经济负担。3D-CTA检查则较好地克服了3D-DSA检查所存在的不足。3D-CTA利用高浓度造影剂,在200 Hu的扫描阈值下可以在避免静脉污染的前提下得到高质量的图像,让颅内血管的微小病灶得以较好显示,而且配合容积扫描后的数据处理和三维图像重建,所得到的重组图像可以变得十分自然平滑,利于医生阅片、诊断。此外,有学者指出,3D-CTA还可以进行颅内动脉瘤大小的测量,并较好地显示脑动脉瘤局部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周围血管分支情况,可以有效应用于引导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特别是64排以上的螺旋cT因其有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好等优点,诊断结果参考性较强。王永和等通过分析200例动脉瘤患者的CTA诊断资料并结合后期临床研究发现,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86%。本研究以CTA檢查动脉瘤所得出的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92.9%,与其研究结果一致。此外,许少睿等旧研究发现,CTA在显示患者动脉瘤颈部和相邻血管等方面上均优于DSA。

MRA属于无创检查,不需注入造影剂,无射线辐射损害,安全性最高。但检查时间较长,不适合急症、烦躁患者、婴幼儿及体内有铁磁性金属异物的患者。本组病例中,3D-TOF-MRA共漏诊4个动脉瘤,经DSA及术中证实均为最大径<3mm的小动脉瘤。有研究,MRA对最大径<3 mm的小动脉瘤敏感性为38%~55%,可见动脉瘤过小是导致3D-TOF-MRA漏诊的最重要因素。与本组病例结果中DSA、颅脑CTA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高于MRA一致。

综上所述,CTA对微小及小动脉瘤的检出率略高于MRA,对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与MRA相仿,两者均较DSA稍低,但DSA为有创检查,可能会诱发血管痉挛及动脉瘤破裂,3D-CTA以其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可作为目前检查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案,虽然CTA对人体有少量放射性暴露影响及应用显影剂有肾功能损害可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缺点必将得到逐渐弥补和改善,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CT与MRI诊断的比较分析
多层螺旋CT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进展
重症监护室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脑血管疾病多层CTA与DSA影像诊断的对照分析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脑血管病患者精神障碍特点及治疗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
MR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分析
CTA、MRA及DSA检查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